首頁 > 史學文史 > 晉朝名醫王叔和,探索其生平事蹟

晉朝名醫王叔和,探索其生平事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叔和,名熙,以字行,高平人,晉代醫學家。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他做出了兩大重要貢獻。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王叔和對於中國古代的醫學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貢獻,但是世人其實對他並不瞭解,爲此,筆者想對他的生平事蹟,做微淺的探討。

王叔和的籍貫,傳說紛紜,但主要有兩種觀點,即山東說和山西說。持山東說的有吳海林、李延沛。他們在合著的《中國歷史人物生卒年表》裏這樣寫道:“王叔和字熙,山西高平人。”

現在我們不禁要問,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分歧呢?主要原因是正史裏沒有關於王叔和生平籍貫的記載,而作傳的人只好求助於野史。恰恰在西晉時期,高平這一地名,在山東、甘肅、安徽、湖南同時存在,時隔久遠,問題便複雜了。那麼唯一的辦法,除了認真的核實野史外,筆者認爲能就其現存的有關碑文作一番研究,還是很有必要的。

晉朝名醫王叔和,探索其生平事蹟

並將這一變易生成的喻象書寫做整體的研究,同時深入探究這一書寫傳統對於後世文學家的影響。譬如司空圖的“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就是很好的研究個案,這方面的研究都是極富意義和學術趣味的。大道盈虛,終則有始,結束處即是重新出發處。當下這一刻充盈着無數生變的可能性,它總在變易着,它永遠沒有結束。

王叔和最早的生平事蹟,見於晉皇甫謐的《黃帝三部鍼灸甲乙經》。其序文提及:“近世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指事施用。”這是就其醫道而言的。至於王叔和的籍貫,人們是從《御覽》引高湛的《養生論》發現的。

其中謂:“王叔和,高平人,博好經方,洞識攝生之道。”那麼高湛又是何許人呢?據考證:“高湛字子澄,渤海倍人,公元498年(齊建武3年)生,585年(西魏大統四年)卒。”按原漢置山西的法氏開明寺的那段時間。

按趙達興老人之說,那時他已有作品發表。當然現在我們要查找到是十分困難的,但我們不難估計出那是一些和《悔》差不多,受新文學影響的歐化之作。趙樹理並非天生的大衆化作家,他在一九三四年才萌生了大衆化的創作思想。

第二,作爲作家的趙樹理,一生思想是相當複雜的,這和他從小所生長的環境、所受的教育以及以後的經歷分不開。在開明寺長達半年之久的寺院生活,和老和尚的朝暮相處,佛教思想不可能不影響他,這在他後來的作品中也似乎可以看到我們承認這一點不但不會貶趙樹理,而且,實際上這是對趙樹理更爲切確的認識。

晉朝名醫王叔和,探索其生平事蹟 第2張

第三,趙樹理小時候是很迷信的,這和受他父親的訓教分不開。他讀過《陰宅大全》、《陽宅大全》、《卜笙正宗》之類的迷信書籍,還念過“三聖教道會經”,後來又入了“太陽教”,在長治四師時最初還吃齋,要把有字的紙燒了撒到河裏。可是三年之後的趙樹理卻敢當着“聖像”的面跟它開玩笑萬。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那時的趙樹理完全接受了新思想,沒有一點迷信的成份了,這是很了不起的。這也絕不能證明趙樹理的“固直”,恰恰相反,這正說明了作家有很高的思想認識和識別能力,自己認爲正確的就堅持,是錯誤的就馬上改掉,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都是這樣。

也正因爲如此,趙樹理同志在解放後幾次受屈,最後爲之而獻出了生命,付出了最爲昂貴的代價。這也是他們作家最可寶貴的品質啊!

縣在北魏時已改爲高平說,由此,我們便可推斷高湛所指的高平,當爲山西的高平無疑。其次清乾隆時《高平縣誌·卷十四》曾提到唐人甘伯宗寫的《名醫傳》,就把王叔和的籍貫考證爲今山西高平的王(寺)村。

時至今日,高平王寺村不僅流傳着許多有關王叔和的傳說,更爲重要的是還保存着當時王叔和行醫時用過的藥窯、藥碾、藥薄及藥臼。藥臼且有泰始三年(公元267年)的題記。僅此就可以確定他爲高平人了。

王叔和約生於公元180年,他自幼聰敏,且勤奮好學。當他32歲時,就因醫術精通,被招爲魏國太醫令。當時太醫令分太常、少府兩種。屬於太常的爲百官治病,屬於少府的爲宮廷治病。

晉朝名醫王叔和,探索其生平事蹟 第3張

王叔和雖爲少府太醫令,卻常常外出爲小民病,深得百姓愛戴。當時太醫令還掌有歷代經驗良方,這就愈爲他的鑽研醫學提供了方便。經過長期的實踐,他認爲脈學在中醫診斷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他在《脈經序》裏寫道:“脈學精微,其體難辨,則危殆立至。況有數候俱見,異病同脈者乎!”於是,他在佔有大量資料的基礎上,終於寫成了我國第一部系統的脈學專著一一《脈經》。

《脈經》正確詳細的描寫了各種脈象,同時還有註解幫助閱讀者瞭解和區分。書中把脈象分爲二十四種,這基本上包括了人體生理上脈所反映的各種症象,初步肯定了“寸口診法”的定位診斷。王叔和還孤立地以脈斷症,或者將脈學神祕化等傾向。從此,脈學便成爲診斷疾病的內在變化的科學依據。

日常語言難以言道,正是因爲其有規範的特徵,忘掉言之有用性,使道言日出爲新,以不斷變易、生成中的喻象作爲文本言道的載體,又使這個載體消了自身的存在,永遠處於變化、生成之中,若道一般生成一切而又不被生成,如此言道方能達道。

在這諸種變易之喻象中,“淵”因其自身與道相契的狀貌而更能曲盡其意。“淵”具有深、廣、大的特徵,“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正是比喻道境的生生不己。與淵之喻象相應的,是作爲象圈的道。深入淵,即進入道心之藏。

此深淵道境正是人的居住寓所,人居於此淵之中,如何宅心於淵,如何讓道在一個人的生命中落實下來,在莊子這裏就是遊於藝,像魚游回江湖中一樣迴歸到深淵般靜默的生命。忘掉人爲的諸種不適,尋找生命之竅穴在其中游弋,與萬象生命感通相聯,相契於大道周流中。

晉朝名醫王叔和,探索其生平事蹟 第4張

王叔和不僅善於從實踐中總結醫療的經驗,並上升爲理論,而且還特別強調對疾病的預防。比如在《御覽》中就有記載:“王叔以前在自己嘗試過什麼後會告訴其他人:吃東西不能太過繁雜,過於看重排場會導致一些錯誤出現,儘管可能當時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但是積少成多,久了就會被人抓住把柄。

尋常所食,每令得所,多食令人彭亨短句,或至暴疾。至夏、秋分,少食肥膩餅雁之屬,此物與酒食瓜果之類相仿。必時不必即病,入秋變節,陽消陽息,寒氣總至,多至暴卒。

王叔和在醫學上的另一貢獻是整理和編纂了張仲景的醫著,三國戰亂,張仲景的醫著多所散佚,幸經王叔和整理,才把他的《傷寒論》、《金匾要略》合編成書,即《傷寒雜病論》。其中王叔和把自己的一些臨牀經驗也寫了進去,使張仲景的著作越爲豐富。後人提到這一著作,每譽爲“醫中之聖”和“方書之祖”,是和王叔和的這種爲醫學獻身的精神分不開的。

晉朝名醫王叔和,探索其生平事蹟 第5張

王叔和對脈學的這一總結,不僅推動了我國醫學的發展,而且對世界醫學的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脈經》早在隋唐時期就已經傳到日本等鄰國,以後又傳到阿拉伯國家。

被人們尊爲中東醫聖的阿納森納(公元980--1037年),在他的《醫典》裏,就吸收了我國脈學的內容。公元1313年,波斯宰相哈姆丹尼曾經指示本國醫生編撰了一部《中國醫藥百科全書》,並且特地介紹了王叔和的名字。十七世紀,《脈經》已被譯成許多種外國文字,在歐洲廣泛地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