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探索:古人生病了怎麼醫治呢?

歷史探索:古人生病了怎麼醫治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的一生難免會生病,生了病就得治,那麼在醫療條件不發達的古代,古人生病了怎麼辦?他們如何治病?古代對醫生的稱呼有哪些?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巫師

在人類早期,醫生這個職業最早是由巫師擔任的,我們有時候提到巫師,總認爲是迷信的、邪惡的,其實巫師是遠古時期人類一種職業的名稱,這種職業裏有巫師、巫樂和巫醫等,巫醫就是給人治病的。古代的人知識匱乏,生病了又不瞭解病因,就會請巫醫來治療,祈求健康。隨着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知識的增長,巫醫的地位逐漸下降,最後被醫官所取代,醫藥技術也被醫官所掌握,這時候巫與醫纔算是分開了,產生了真正的醫生。

古代的人也要看醫生,但是古人不會說自己去看醫生,也不會說去看中醫,因爲在西醫沒有傳入中國之前,中醫其實並不叫中醫,而是有幾個獨特的叫法。

歷史探索:古人生病了怎麼醫治呢?

岐黃

第一種是叫岐黃。岐黃這個名稱,是來自《黃帝內經》,這是一本黃帝與他手下的大臣岐伯討論醫學的書,於是後人就把《黃帝內經》中的醫學稱爲岐黃之術,岐黃也就成了中醫的代名詞。

懸壺

第二個名稱叫懸壺,也是有來歷的。東漢時期,有一個叫費長房的人,因爲是在集市上幹活的關係,他經常看到一個老人用一根長長的杆子懸掛着個大葫蘆在行醫。每到集市散了的時候,老人看看周圍沒人,就跳進葫蘆裏消失不見了。於是費長房就懇求老人,拜老人爲師,多年以後,學成出山,也和老人一樣懸壺行醫,救濟世人。有個成語叫懸壺濟世就是從這裏來的。這裏的壺,就是葫蘆的意思,所以又有一句俗語叫“葫蘆裏不知賣的什麼藥”,人們用這句俗語來形容某個人的心思太多,非常精明,讓別人看不透。

杏林和橘井

還有叫杏林和橘井的,關於這兩個名稱,我曾經在《古詩文中的借代詞》第三期裏,詳細地解釋過,這裏就不再重複了。在平時生活中,我們看影視作品的時候,聽得最多的就是大夫和郎中這兩個名稱,其實這兩個名稱,最早都是朝廷裏的官名,後來慢慢演變成了醫生的意思,一直流傳到現在。根據考證,至少從宋代開始,北方地區就稱醫生爲大夫,而南方則稱醫生爲郎中了。這裏有一點要提醒大家,大夫這個詞,我們表示醫生的時候要讀成dài夫,表示古代官職的時候,還是讀成dà夫,大家不要搞錯了。

中醫“四診”

古代的中醫看病,主要有望、聞、問、切這四種方法,簡稱爲“四診”。望,就是對病人的神色、形態、舌象等進行觀察;聞,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個方面;問,是指詢問病人症狀,瞭解發病原因、發病經過及治療過程等;切,是指用手觸按病人的身體來了解病情。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的病變可以影響到全身;內臟的病變,也可以從四肢五官這些身體表面反映出來,所以,通過望聞問切這四種診斷方法,就可以瞭解疾病的成因、性質,找到治療方法,開出對症的藥方,使病痛能夠緩解或消除。

既然有醫生,那麼古代有醫院嗎?人們是不是都上醫院去看病呢?

太醫院

說到古代的醫院,我們可能首先會想到太醫院。太醫院是古代的醫療機構名稱,它是從隋唐時期的太醫署、宋朝的太醫局傳承下來的,一直到金代纔開始叫太醫院,這個名稱一直傳到元明清各代,都沒有再改變過。太醫院是爲皇帝以及皇親國戚、王公大臣們服務的,那麼普通百姓是怎麼看病的呢?

惠民藥局

從秦漢時期以來,歷朝歷代都會設置相當於現在的衛生部這樣的政府機構,專門負責醫學知識的教育和醫療組織的建立這兩個重大的功能。有了醫學知識的教育,就可以培養出很多醫生,補充到全國各地去,而醫療組織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稱,有的叫養病院,有的叫六疾館,有的叫悲田坊、安濟坊,這些醫療機構,都帶有慈善性質,有些還會免費爲百姓治病,提供藥物,非常受百姓的歡迎。比如北宋時期的王安石,我們在中國歷史的課本中都學過王安石變法這個內容,知道他實行過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等新政措施,卻很少知道他還首創了“太醫局熟藥所”,相當於現在的平價藥店,而且遍及全國。這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還有明朝的朱元璋,因爲自己是窮苦人出身,所以深知窮人生活的不容易,當上皇帝后,就在全國設立了“惠民藥局”,保證價廉藥美,還規定沒錢的窮人可以免費接受治療。

歷史探索:古人生病了怎麼醫治呢? 第2張

遊方郎中

但是這些機構相對於全國百姓來說,畢竟力量有限,所以很多百姓還有一種看病的途徑,那就是指望江湖郎中,又叫遊方郎中,我們聽名稱就可以知道,這些醫生都是走街串巷,風裏來雨裏去的,但是百姓對他們一樣非常尊重,他們中間其實有不少人沒有真才實學,只靠坑蒙拐騙來治病,會不會碰到這樣的庸醫,病人只好看運氣了。古代的人壽命不長,估計跟這個也有點關係。

上面說的古人看病,都是個人性質的,如果很多人一起生病,那就是瘟疫了。在中國歷史上,從商周時代開始,有文字記載的大規模瘟疫至少發生過500次。那麼,古代的人,碰到大規模流行的瘟疫,是怎麼處理的呢?古人也有一套科學的辦法。

防疫

首先是疫情報告。發現有疫情馬上一級一級上報,然後是隔離治療,專門安排空房子給患病的人住,以防止進一步傳染,並且醫生還要製作病情記錄。規模比較大的時候,朝廷還會派出太醫到各地幫助救治病人,而病人的醫藥費也經常會由朝廷無償支付。而在防疫工作中,朝廷對於城市公共衛生管理和設施建設也很重視,通過開挖溝渠連接到各家各戶,使家裏潔淨沒有污穢,儘量減少發生瘟疫的可能性。

俗話說醫者仁心,自古以來,醫生這個行業一直就被人們所尊重,在我國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醫者,他們用自己精湛的醫術濟世救人,自己也名揚千古,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扁鵲,東漢末年的華佗、張仲景,唐代的孫思邈,明代的李時珍,明末清初的傅青主、葉天士,他們在醫學領域曾經創造出非凡的成就,爲中國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至今仍然遺澤後人,讓我們受惠,讓我們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