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朝郡王的封號從何而來?明朝的宗室政策是怎樣的?

明朝郡王的封號從何而來?明朝的宗室政策是怎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統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爲中後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朝郡王的封號,和其他朝代基本一致,主要都是來自於古時候的郡名或者地名。當然也有極少的一部分,是來自於一些特殊的寓意。

至於說封號不夠用,這種情況在明朝初期和中期的時候,基本上不太可能出現。而到了後期的時候,當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基本上也就意味着明朝就快要到頭了。

想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得簡單來介紹一下,古代的封王制度,以及明朝的宗室政策。

明朝郡王的封號從何而來?明朝的宗室政策是怎樣的?

衆所周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是秦朝。在秦朝之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名義上地位最高的是周天子。但實際上,周天子的自我稱謂,其實也僅僅只是王而已,所以後世纔會有周王室這個說法。

而到了戰國時代以後,隨着那些諸侯國越來越強,諸侯國的諸侯們,也開始自稱爲王,從名義上躍升到了周天子這個層次。所以戰國時期幾大強國的國君,基本上都是王。

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認爲自己再稱王,已經不夠氣派了,所以就發明出了皇帝這個詞。不過,因爲秦朝執行的是徹底的郡縣制,基本沒有封王這個說法。所以在秦朝這個朝代,是沒有諸侯王的。

明朝郡王的封號從何而來?明朝的宗室政策是怎樣的? 第2張

再後來,隨着秦朝滅亡,六國的舊貴族紛紛開始復國,再次稱王。而接下來的十多年時間裏,漢高祖劉邦經過一場亂戰,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在擊敗項羽之後,被其他幾位諸侯王再次公推爲皇帝,漢朝也就此開國。

而漢朝開國之後,劉邦在位的幾年裏,一直忙着剪除其他異姓王。因爲在劉邦看來,異姓王的存在,始終是一個不安定的因素,只有徹底剷除才能維護國家統一。而除掉了異姓王之後,劉邦又換上了自己的兒子,作爲新的諸侯王,施行了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的制度。

以上所說的這些,和明朝的宗室政策,當然沒什麼關係,基本上都是秦漢時期的歷史。但這段歷史,對於後來中國大多數朝代的封王政策,卻都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作用。

劉邦自己大概也沒想過,自己無心插柳,會留給後世王朝一個約定俗稱的制度。

因爲劉邦廢了其他異姓王之後,直接就把自己的兒子推了上去,繼承了這些異姓王留下的王位。而那些異姓王,之前很多都是六國的舊貴族。他們自封的王位,也都是齊王、趙王、魏王之類的稱號,因爲他們原本就是戰國時期那些諸侯王的後人。

明朝郡王的封號從何而來?明朝的宗室政策是怎樣的? 第3張

所以,這直接導致劉邦幾個兒子的封號,基本上都是以春秋戰國時期,那些諸侯國的國名爲王的封號,比如齊王、楚王之類的。而到了西晉的時候,司馬家因爲人比較多的緣故,又創造性地提出以郡名爲封號。

經過漢朝和晉朝這兩個朝代的建立之後,後來的朝代,基本上都是將這套封王制度,徹底延續了下去,最多也就是在小處略作修改。

在這套封王制度下,皇帝的兒子當中,正常情況下有一個會被立爲太子,以後會繼承皇位。這個兒子一般都是嫡長子。而其他的兒子,則是被封爲親王。至於親王的封號,則一般都是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名爲封號。

而親王的兒子,則是同樣的道理。親王的嫡長子會繼承親王的爵位,至於親王的其他兒子,則會以這個親王封號代表的諸侯國,國境內的古郡名作爲封號。比如說,齊王的兒子當中,嫡長子以後還是齊王,而其他兒子則是齊國這塊地盤內,古代郡名爲開頭的郡王。

另外,這裏多說一句,就算是同爲親王,封號也會有很大的差別。一般來說,出生靠前的,一般封號都是戰國七雄的國名,秦齊楚燕韓趙魏,越往後就往往都是一些小國的國名。有的朝代,還會把晉或者周這個國名,也算在大國裏面。

明朝郡王的封號從何而來?明朝的宗室政策是怎樣的? 第4張

比如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淵的幾個兒子裏面,嫡長子李建成繼承了太子之位,那其他兒子裏面地位最高的李世民,就直接被封爲秦王。再比如宋朝,宋太祖趙匡胤的兒子趙德芳,雖然因爲年幼沒當上皇帝,但同樣後來也被追封爲秦王和楚王。

而到了明朝的時候,大體上其實也沒多大變化。就拿朱元璋的兒子們來說,朱元璋的長子被封爲太子,老二就是秦王,老三就是晉王,老四就是燕王,老五就是周王,以此類推。

郡王的封號也是如此,都是以往其他朝代約定俗成的慣例,以父親封地內的古郡名爲封號。這些封號的設定,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而不是朱元璋一拍腦門就隨意定下了的。

簡單來說,親王是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名爲封號,郡王則是以古時候的郡名爲封號。

至於爲什麼不是以明朝的郡名爲封號,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爲明朝根本就沒有郡這個說法。明朝雖然繼承了元朝的行省制,但省下面是府州縣三級行政單位,或者州縣兩級行政單位,而沒有郡的存在。

通過以上這些介紹,我們也不難發現:在這套封王制度的體系內,親王的稱號,正常來說應該有一百多個。因爲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加在一起也就只有不到兩百個。至於郡王的稱號,則是稍多一些。畢竟古代的時候,不同朝代的郡名可能會有所變動,但大體上也就是一千多個左右。

明朝郡王的封號從何而來?明朝的宗室政策是怎樣的? 第5張

解釋完古代的王位稱號之後,接下來我們再說說明朝特殊的宗室管理政策。

很多人都知道,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同志,早年出身底層,還曾經當過和尚要過飯。號稱是開局一個碗,建立大明朝。

大概也正是因爲早年要飯的時候,吃得苦太多,所以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後,在制定宗室政策的時候,就有意識的想給自己後輩兒孫一個保障,生怕朱家的子孫後代再捱餓。

所以,在朱元璋的主導下,明朝設置了一套特殊的宗室制度。在這套制度下,宗室成員分爲八個等級,分別是: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和奉國中尉。

在這八個等級當中,前兩個等級的親王和郡王,擁有世襲罔替的權力。也就是說,親王的嫡長子繼承爵位之後,還是親王。而郡王的嫡長子繼承爵位之後,還是郡王。但是郡王以下,鎮國將軍的兒子,不管是嫡長子還是庶子,一律都是輔國將軍;輔國將軍的兒子,一律都是奉國將軍。

而到了最底層的奉國中尉之後,奉國中尉的兒子不再降爵。不管奉國中尉有幾個兒子,統統被封爲奉國中尉,按時從國家手裏領錢,由國家供養。

從這套制度當中,我們不難發現:親王這一級,主要有兩種人。一種是前朝親王的嫡長子,一種是本朝皇帝的兒子。而明朝的十幾位皇帝當中,除了朱元璋這位開國皇帝比較特殊,一個人就生了二十多個兒子,設置了二十多個親王爵位之外。剩下的十幾位皇帝,基本上兒子數量都不多。

比如明成祖朱棣,一共就只有三個兒子。再比如明孝宗朱佑樘,一輩子就只有兩個兒子,其中還有一個夭折了。這樣算下來,每一代皇帝在位,最多也就增加三五個親王爵位。就算是十幾代之後,最多也就是幾十個親王而已。

明朝郡王的封號從何而來?明朝的宗室政策是怎樣的? 第6張

春秋戰國時期上百個諸侯國的國名,用來給幾十個親王做封號,自然是夠用了。更別說這其中還有一些親王,因爲種種問題被剝奪了王位,或者乾脆絕後了,還能剩下一些封號。

相比之下,郡王就比較多了。

郡王的主要來源,一共有兩種:一種是老郡王的嫡長子,另一種是親王的其他兒子。就算一個親王平均只生三個兒子,一個繼承親王爵位,兩個被封爲郡王,這樣算下來,每一代的郡王數量,也可以輕鬆在親王和舊有郡王的數量上,再翻一倍。

所以,朱元璋孫子那一代,可能只有幾十個郡王。而曾孫子那一代,就接近上百個郡王。玄孫那一代是兩百個郡王,五世孫是四百個,六世孫是八百個,七世孫輕鬆破千了。

而在明朝的皇帝當中,朱元璋的七世孫這一代,對應的就是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了。而這兩位明朝皇帝在位的時候,已經是明朝中後期了。也正是直到他們這個時代,才逐漸開始出現古代郡名不夠用的情況。

歷史上真實的情況,也正是如此。其實在正德皇帝他爹,明孝宗朱佑樘在世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開始逐漸出現這個問題了。所以明孝宗在位的時候,不得不出臺一系列政策,限制宗室數量,並且設置一些新的宗室政策。比如兄弟子侄間的爵位繼承,比如給予每個宗室一定的妻妾數量指標,不在指標內部的妻妾生子,不能繼承爵位等制度。

明朝郡王的封號從何而來?明朝的宗室政策是怎樣的? 第7張

但就算明孝宗頒佈了一系列政策,仍是無法阻擋郡王數量的瘋狂增加。因爲從之前的制度算法當中,我們可以看出,明朝的親王爵位,是以加法的形式增加;而郡王的爵位,卻是以指數的形式增加。所以到了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在位的時候,明朝的郡王就徹底爛大街了。

既然郡名逐漸不夠用了,那接下來就再用縣名或者地名好了。實在不行,直接查字典,隨便找兩個寓意好一點的文字,組合在一起做郡王封號就是了。反正到了這個時候,郡王這個王位,已經爛大街了,根本不值錢,也沒誰會在乎封號的問題。

至於再往後,等到縣名和地名都已經開始不夠用的時候,這時候明朝皇帝需要考慮的,不是如何給這些朱家人找封號,而是如何延續國家的問題。因爲到了這個時候,朱家宗室的整體數量,已經超過了十萬人。而到了崇禎時期,更是已經接近五十萬人。

整整五十萬宗室,天天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吃老本,自己不勞動,還得讓國家出錢養着。到了這個時候,光是養宗室的開銷,就已經很大了,對國家財政形成了巨大的負擔。

所以,當郡王的封號數量,徹底不夠用的時候,這時候的明朝,基本上也就離滅亡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