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對天地最流行的三種學說是什麼?最有影響的歷法是什麼?

古代對天地最流行的三種學說是什麼?最有影響的歷法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對天地最流行的三種學說是什麼?最有影響的歷法是什麼?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相傳戰國時代,有一位叫列禦寇的人,寫了一本名爲《列子》的書。書中說:周朝時期,有位杞國人,他擔心天會塌下來,而吃不好睡不着。後來的人們把這個故事說成了一句成語,叫“杞人憂天”,用來嘲笑譏諷一些不必要的憂慮。

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說,生活在3000多年前的杞國人,有這種怕天塌下來的憂慮,並不爲過。就是比杞人晚得多的大詩人、大學問家屈原,不是也在《天問》中提了一大堆問題嗎。

古代對天地最流行的三種學說是什麼?最有影響的歷法是什麼?

因爲,當時的人們還說不清天是什麼,地又是什麼?即便是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說清楚的呢?

其實,在中國古代對於天的形狀,對天與地的關係,始終說法不一。從春秋到秦漢,從距今3500年到距今2000年,最爲流行的有3種說法:

第一種是“蓋天說”,認爲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天蓋着地。

第二種是“渾天說”,認爲天與地渾然一體,像個大大的雞蛋。地是蛋黃在中間,天是蛋殼把蛋黃團團圍住,日月星辰都鑲嵌在蛋殼上。

第三種是“宣夜說”,認爲天是無形的空間,日月星辰在這個空間裏,各自按照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速度運動。

這三種學說,不斷的爭來爭去,一直到了漢代,“渾天說”佔了上風。這不僅因爲有朝廷的支持,而且是因爲這一學說,出現了一位代表人物張衡。

古代對天地最流行的三種學說是什麼?最有影響的歷法是什麼? 第2張

張衡是1900年前,東漢是的著名科學家,他長期擔任執掌天文的太史令。著有天文學名作《靈憲》,書中明確提出了宇宙的無窮性。認爲宇是空間,宙是時間,空間與時間都是無窮盡的。

他是世界上認識月亮自己不發光,月光是日光反照最早的人,也是世界上最早對月食作出正確解釋的科學家。他不僅著書立說,科學地闡述了許多天文現象,而且還發明製造了一些觀測儀器,其中最爲著名的是“渾天儀”和“地動儀”。

古代對天地最流行的三種學說是什麼?最有影響的歷法是什麼? 第3張

渾天儀形象地解釋了渾天學說,可以在任何時候觀測到各個行星的位置。而地動儀成功地測出了一次,發生在幾千米之外的大地震。

除此之外,他還巧妙地改進了“壺漏”,又叫“銅壺滴漏”。是從周朝就開始使用的一種利用滴水來計算時間的儀器,經他改進之後,大大提高了時間的精確度。他不愧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是中國乃至世界探索宇宙奧祕的先行者。

古代對天地最流行的三種學說是什麼?最有影響的歷法是什麼? 第4張

自從有了人類,人們對天地就非常關心。在距今6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期“半坡遺址”上,出土泥陶的圖案就是日月星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盤古開天闢地,開目爲晝,閉目爲夜,共工撞折天柱,地傾東南。所有這些古老的傳說,都與天地有關。

先民們俯仰天地,把天地人格化。憑着想象去解釋大千宇宙,解釋風雨雷電,解釋神祕的天體。先民們是務實的,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種糧、植桑要靠天時,因此對日夜交替、寒來暑往的變化,格外關心。因爲,這些變化的規律,直接影響到穿衣吃飯。

古代對天地最流行的三種學說是什麼?最有影響的歷法是什麼? 第5張

當然,君王們的關心更勝於普通的百姓,因爲他們自稱爲“奉天承運”的“天子”,他們相信天與人是有感應的,天、地、人三者之間是相互對應的。

從這個觀點出發,古代的天文學家,把天空中總是不動的北極星,認作是天極星,把它認作是天的中心,是皇帝、君王的星象,並起名叫中宮、紫禁宮。天上有紫禁宮,地下就要有紫禁城,天地互應。

古人把天上的星星分爲28宿,起的名字也都是人間的吉祥靈獸和生活空間中最普通的事物。比如:蒼龍、白虎、朱雀、玄武、牛、鬥、女、井、室、壁、角等等。

古代對天地最流行的三種學說是什麼?最有影響的歷法是什麼? 第6張

天上如果出現日食、月食等任何變異,都預示着人間要有大的災難發生。而這又會直接影響到國運興衰、王權穩固。也許正是因爲如此,歷代帝王把天象觀測看得格外重要。

從殷商時代開始,朝廷裏就設有專門司職天文的官吏和機構,從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朝時候起,就不斷建造天文臺。

比如:河南登封的“周公測景臺”,就是中國第一個天文臺。經過幾千年的滄桑鉅變、風雨浸襲,人們雖然已經很難想象當時的人們,是如何在這座測景臺上觀測日月、丈量星斗。

古代對天地最流行的三種學說是什麼?最有影響的歷法是什麼? 第7張

但從歷史留給後人的文獻中,我們知道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時代,人們已經有了年、月、日的概念,並且用天干、地支相配的辦法計日、計月。

在古老的甲骨文中,就有關於日蝕、日珥以及冬至日的記載。《尚書·堯典》中記錄了一年的天數,指明一年有366天,分爲四季。並用閏月的辦法調整。

在春秋後期,隨着天文學的發展,人們就對早期的歷法作了修正。一年定爲365天又四分之一,並且確定每19年間,安排7個閏月年,這種認識與天體運行的實際情況,已經相當接近。

古代對天地最流行的三種學說是什麼?最有影響的歷法是什麼? 第8張

到了距今2500年的戰國時期,通過對太陽運動週年的描述,從而確立了24個節氣。24節氣的確立以及節氣與天氣、物候的對應。爲準確預報季節變化和寒暖更替,創造了條件。

24節氣沿用至今,已有2000多年。它不僅被編入曆法,成爲從事農牧生產和日常起居的重要依據。而且,由於它通俗易懂、老幼皆知,從而使神祕的天文學知識,在中華大地上得到了最爲廣泛的普及和應用。

古代對天地最流行的三種學說是什麼?最有影響的歷法是什麼? 第9張

在中國,觀測天文現象的原始記錄,得以延續保存幾千年。並且,代代相傳很少間斷,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文化史和科技史上的奇蹟。有些記載不僅藏之於王宮,還寫進詩書之中告知民衆。

如《詩經》中“朔月辛卯,日食之”,是對公元前776年10月1日發生日食的準確記錄。

如《春秋》中“有星索入北斗”,是對公元前613年7月哈雷彗星出現的記載。

而長沙馬王堆發掘的帛書中,更繪製了29種彗星形態圖。

古代對天地最流行的三種學說是什麼?最有影響的歷法是什麼? 第10張

所有這些都是世界上最早的,並經過運算證實準確無誤。這些中國天文學史上的原始記錄,是世界科學史上的寶貴財富,是人類文明在天文領域,所走過的一條閃光的軌跡。

據《登封志》記載,周文王第4個兒子周公姬旦,在營建東都洛陽的時候,就在這個地方修築此臺,主要測正日影、土圭、求地中、驗四時。根據每天日影、日中的變化,找出這個季節的變化。

古代對天地最流行的三種學說是什麼?最有影響的歷法是什麼? 第11張

周公姬旦:

把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定爲冬至。這天中午太陽照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的日最短,影最長。

把一年中“日中”最短的一天定爲夏至。這天中午太陽照射北迴歸線,北半球的影最短,日最長。

把一年中兩個晝夜時分相同的一天,各自定爲秋分和春分。並且,逐步總結出24個節氣。

古代對天地最流行的三種學說是什麼?最有影響的歷法是什麼? 第12張

這座測景臺,相傳由距今3000年前的周公設計建造,自春秋戰國至唐宋歷朝歷代都對它進行過翻修,而主持最後一次大規模翻修擴建的,是生活在13世紀元代的郭守敬。

郭守敬是被《元史》中尊稱爲“巧思絕人,度越千古”的大科學家,是繼漢代張衡之後,中國古代又一位傑出的天文學家。

古代對天地最流行的三種學說是什麼?最有影響的歷法是什麼? 第13張

中國古代的歷法,如果從4000年前夏朝出現的夏曆算起,有100多種。但其中最有影響的只有3種:

第一種是漢代,由司馬遷等人蔘與制定的《太初曆》。

第二種是南北朝時期,由祖沖之完成的《大明曆》。

第三種是元代,由郭守敬編成的《授時歷》。

《授時歷》從元到明延用了360年,是中國古代使用時間最長、使用地域最廣、計算也最爲精密的一部曆法學書。

此書確定了一年的長度爲365.2425日,這個長度與它在300年之後,羅馬教皇頒行的《格里曆》完全相同,與地球環繞太陽一週實際所用的週期,只相差26秒。

古代對天地最流行的三種學說是什麼?最有影響的歷法是什麼? 第14張

郭守敬“巧思絕人”之處,還在於他發明了20餘種,先進實用的天文儀器。除了負責“周公測景臺”的擴大改建外,還在當時的大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主持建造了世界上最爲宏大的天文臺“司天監靈臺”。

尤爲可貴的是,他開創了網絡化天文觀測的新時代,以“周公測景臺”爲中心,以分佈在全國各地的27個天文臺爲觀測點,進行大範圍、有計劃、有步驟地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進行的天文觀測,從而獲得了大量的極爲珍貴的天文數據。

古代對天地最流行的三種學說是什麼?最有影響的歷法是什麼? 第15張

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把月球反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爲“郭守敬山”,以此來表彰他在天文學史上的卓越貢獻。

小編有理由相信,這位離開人間已經680多年的大科學家,如果在九泉之下真的有靈的話,他一定會再去月球上,甚至火星上,遨遊探索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