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上,嫡子、長子、嫡長子有什麼區別?嫡庶之分是如何產生的?

歷史上,嫡子、長子、嫡長子有什麼區別?嫡庶之分是如何產生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嫡庶之分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馬克思曾說:“一夫一妻制家庭……的最後的勝利乃是文明時代開始的標誌之一”。如此說來,中國早在商代前中期就邁入了文明時代。但我們更熟悉的現實是:先秦至封建時代一直延續着“一夫一妻多妾”制度。

在這種妻妾之分的現實下,這些女性所生產的孩子也被分爲四類:嫡生子、妾生子、婢生子以及私(奸)生子。後三者即爲與嫡子相對的庶生子。且因爲出生時間的差異,諸子又被分爲嫡長子、嫡次子、庶長子、庶次子等。

歷史上,嫡子、長子、嫡長子有什麼區別?嫡庶之分是如何產生的?

如果事情終結於區分這四類人,那麼諸子也許並不會因身份的不同而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但早在殷商康丁時期,嫡子就因爲身爲逐漸確定下來的“一夫一妻制”的直接“產物”,被賦予了不一般的意義——取代“兄終弟及”的繼承者。而庶子,則作爲“一夫一妻制度”的“意外”,被區別於嫡子對待。

二、嫡庶的身份與權力之差

嫡子與庶子,同是兒子,卻又受到了如何的差別對待呢?這差別主要在兩方面:身份地位的繼承和財產的繼承。

在中國封建社會,最能體現嫡庶身份地位繼承差異的,無疑是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繼承,最根本的就是“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其中的“貴”,即“子以母貴”,也就是母親妻或妾的身份決定了兒子的身份。“以長不以賢”,則是在母親相同的情況下只考慮客觀的誰更年長,而不考慮相對主觀的誰更賢能。

誰能擁有繼承父親身份地位的權力,就這麼通過“立子”和“立嫡”的兩關確定了下來。只要是庶子,在繼承的第一關就會無論賢能與否而被否決。而即便是同爲正妻所生的嫡子,後出生的總是比先出生的更不佔優勢。

誠然,這樣明確的以身份而非能力爲標準的繼承人選擇法,能夠避免許多爭端,無可爭議地確定合法的繼承人。但它的弊端也非常明顯:能力不是首選,繼承人也許並不具備繼承的能力。讓殷商傾覆的商紂王,當初就是憑藉自己嫡長子的身份,戰勝了顯德的庶子微子而繼承了王位。

歷史上,嫡子、長子、嫡長子有什麼區別?嫡庶之分是如何產生的? 第2張

而在財產繼承方面,嫡子和庶子也曾處境差異巨大。不過在漢代,一種幾乎“均分”的財產繼承製逐漸成型。到了嫡庶觀念相對淡薄的唐代,諸子均分家產的財產繼承就被寫進了律法。(唐代也是我國最早將遺囑繼產寫入律法的朝代。)

在唐代,只要是被納入戶籍的兒子,無論是嫡子還是庶子,是親生子還是養子,都享有同樣的財產繼承權。且尚未娶妻的幼子,還能繼承一筆額外的“聘財”。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女子也有一定的繼承權。在一定條件下,諸如家中已無男丁,女子可全數繼承家產。而一般,女子也可獲得與“聘財”類似的“妝奩”。嫁爲人妻的女子,對自己的嫁妝擁有“專有權”,有時還可繼承丈夫的家產。

因而相比於對身份地位的繼承,封建社會嫡庶子在繼承財產方面要平等一些。不過因爲嫡子,尤其是嫡長子依然擁有身份地位上的優勢,所以實際上他們還是比其他兄弟更具有繼承優勢,便於獲得更大的利益。所以數千年來,在封建禮法的要求下,始終還是有人站出來發出反對之聲。

三、反抗嫡庶制度的典型

提起嫡庶之爭,也許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清代的“九龍奪嫡”。但在清代,探春和賈環作爲庶子的反抗也非常典型。在賈府那個封建大家庭裏,探春和賈環是趙姨娘這個妾室所生的庶子。“子以母貴”,姐弟在賈府雖是“少主子”,卻也會被一些僕從欺辱。

歷史上,嫡子、長子、嫡長子有什麼區別?嫡庶之分是如何產生的? 第3張

面對嫡庶觀念套在他們身上的枷鎖,探春和賈環這對姐弟皆嘗試過反抗。探春雖囿於深閨,但她卻有着不讓鬚眉的抱負,一直在努力找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她雖詩學不如黛玉、寶釵,卻最先提出建立海棠社;她雖缺少後臺,卻提出了“開源節流”的財政管理辦法,把大觀園管理得比王熙鳳更有序;她雖只是庶出,卻在大觀園被查抄時依然高擡頭顱,堅持着自己的人格尊嚴……

賈環對於嫡庶制度的反抗則要更粗暴些。在第二十五回時,賈環用蠟油燙傷寶玉。在第三十三回,他乾脆直接向賈政誣告寶玉,希望以此直接讓寶玉失去長輩們的偏愛。

雖然在《紅樓夢》裏,探春和賈環最終都沒能戰勝根深蒂固的嫡庶制度,但他們確是兩種反抗的典型。他們的存在,亦說明了隨着制度的固化,嫡庶之分對人們的影響早已消極大過積極。

“子以母貴”、“母憑子貴”,這些制度和觀念雖流傳甚久,但適應的都是傳統的封建社會。當封建已去,“人人生而平等”更加深入人心,古代的庶子們就是不想羨慕如今恐怕都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