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兩次黨錮之禍的經過和發展:黨錮之禍結果怎樣

兩次黨錮之禍的經過和發展:黨錮之禍結果怎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漢的“黨錮之禍”,是指專權的宦官藉皇帝之力,將反對他們的士大夫和太學生誣告爲“黨人”而加以禁錮。大規模的“黨錮之禍”共有兩次,分別發生在桓帝、靈帝時。公元166年,朝臣李膺、陳蕃和太學生郭泰、賈彪等聯合,猛烈抨擊宦官亂政。操縱桓帝的宦官就矯詔以“共爲部黨,誹訕朝廷”的罪名,把李膺等二百多名“黨人”關進監牢,後來雖赦歸故里,卻禁錮終身,不淮爲官。靈帝即位後,外戚竇武專政,起用“黨人”,並與太傅陳蕃合謀誅滅宦官。結果事洩,竇武、陳蕃被害,宦官再次大肆捕殺“黨人”,被囚監、殺戮及流放的達六、七百人,並且株連及五族、師生,全部免官禁錮。其波及之廣、殘害之深,比第一次“黨錮之禍”更厲害。

第一次黨錮

起因

公元166年(延熹九年),宦官趙津、侯覽等黨羽與張泛、徐宣等人爲非作歹,並故意在大赦之前犯罪,期望以此逃脫懲罰,而官員成瑨、翟超、劉質、黃浮等不畏權貴,在大赦以後仍然按律處置了這些人。宦官等人向桓帝進言,桓帝聽信一面之詞,重處了這些官員。

發展

朝中重臣、位列三公的太尉陳蕃、司空劉茂一同向桓帝進諫。桓帝不悅。劉茂不敢多說。陳蕃獨自上書,以漢初申屠嘉召責鄧通,董宣追劾湖陽公主的例子,爲受罰的官員們辯解,並要求桓帝“割塞近習與政之源”,清除宦官亂政的不正之風。桓帝不理他,而宦官等人更加嫉恨士大夫們,雖不敢加害名臣陳蕃,但對其他人則大加報復。

朝中大臣、地方官員以及民間百姓大多站在士人一邊,紛紛指責宦官亂政,爲非作歹,排斥忠良。結果卻被紛紛免官,成瑨劉質等最終在獄中被害,岑晊、張牧等人逃亡得免。

兩次黨錮之禍的經過和發展:黨錮之禍結果怎樣

河南尹李膺,在大赦後處死了蓄意在赦前殺人的張成之子。張成爲宦官黨羽,宦官一黨遂讓張成弟子牢修上書,誣陷李膺等人“養太學遊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爲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士人、宦官間的矛盾在此爆發。

桓帝大怒,詔告天下,逮捕並審理黨人。太僕卿杜密、御史中丞陳翔等重臣及陳寔、範滂等士人皆被通緝。太尉陳蕃認爲“罪名不章”,拒絕平署詔書。桓帝見詔書無法生效,乾脆跳過司法程序,直接讓宦官負責的北寺獄審理此案。 李膺、陳寔、範滂等人慨然赴獄,受三木酷刑而不改其辭。

當時被捕的大多是天下名士,民間所認同的“賢人”。度遼將軍皇甫規以沒有名列“黨人”而被捕爲恥,上書“臣宜坐之”,要求桓帝連自己一塊兒治罪。桓帝沒有理他。

陳蕃再度上書,以夏商周三代之事勸諫,言辭激切,桓帝嫌他多嘴,以陳蕃提拔的人才不好的罪名免去了他的太尉一職,改以光祿勳周景爲太尉。並罷免了司空劉茂,改以光祿勳宣酆爲司空。

結束

同年十二月,桓帝竇皇后的父親槐裏侯竇武爲城門校尉,他名列三君,同情士人,於次年(即公元167年)上書求情。[12] 同時,負責審理此案的宦官王甫等人也爲黨人的言辭所感動,取消了對他們的酷刑。

李膺等人在獄中故意供出宦官子弟。宦官等害怕牽連到自己身上,向桓帝進言,說天時到了大赦天下的時候了。於是同年六月庚申日,改元永康,大赦天下。黨人等獲得釋放,但放歸田裏,終身罷黜,史稱“第一次黨錮之禍”。

 第二次黨錮

起因

公元168年(建寧元年)漢靈帝即位,竇皇后被尊爲皇太后。竇武因身爲皇太后父親而被任命爲大將軍,陳蕃再度被任命爲太尉,兩人與司徒胡廣一起掌握朝政。名士李膺、杜密、尹勳、劉瑜等人得以重新被起用,民間大多認爲,賢人在朝,太平盛世快要來了。

宦官首領曹節、王甫等人則在竇太后面前諂媚侍奉,竇太后多次在他們慫恿下亂下命令。

陳蕃、竇武等人認爲宦官這樣干涉朝政,不是了局,於是私下商議,趁日食的天象上書太后,要求革除宦官參政,但竇太后認爲從漢元帝時就有宦官參政,是正常現象。雖在竇武等人建議下處死了宦官管霸、蘇康等,卻保護曹節等人,不願士人處罰他們。

 九月辛亥政變

不久,又出現太白金星經房宿,由上將星入太微垣的天象,當時的人認爲這是不祥之兆,象徵奸佞在皇帝身旁,大將軍有災難。竇武等人準備動手除去宦官曹節、王甫一黨。

九月辛亥日(九月初七),竇武輪到休假日,出宮回家。宦官偷出他的奏摺,得知了士人的計劃,因而連夜歃血共盟,發動政變。宦官們與皇帝的乳母趙嬈一起,矇騙年幼的靈帝,格殺親近士人的宦官山冰等,搶奪印、璽、符、節,脅迫尚書假傳詔令,劫持竇太后,追捕竇武、陳蕃等。

年過八旬的陳蕃聞訊,率太尉府僚及太學生數十人拔刀劍衝入承明門,到尚書門因寡不敵衆被擒,當日遇害。

兩次黨錮之禍的經過和發展:黨錮之禍結果怎樣 第2張

竇武馳入步兵營起兵對抗。護匈奴中郎將張奐此前率軍出征,此刻剛回到京師,尚未了解局勢,宦官等人假傳詔令騙過了他。張奐誤以爲竇氏叛亂,遂與少府周靖率五營士與王甫所率領的千餘虎賁軍、羽林軍一起進攻竇武。竇武被重重圍困,無奈自殺;他的宗親賓客姻屬及侍中劉瑜、屯騎校尉馮述等人皆被族滅;虎賁中郎將劉淑、尚書魏朗等也被誣陷而被迫自殺;竇太后被軟禁在南宮,李膺等再次被罷官,並禁錮終生。

議郎巴肅參與了竇武的計劃,但宦官不知道,只是將他禁錮而已。巴肅認爲“爲人臣者,有謀不敢隱,有罪不逃刑,既不隱其謀矣,又敢逃其刑乎!”,自己投縣官官衙就案,縣官要解印與他一起逃亡,他不同意,被害。

陳蕃的友人朱震棄官痛哭,收葬了陳蕃的屍體,並將他的兒子陳逸藏到甘陵,被人告發。朱震全家被捕,都受到酷刑,然而朱震誓死不肯說出陳逸的行蹤,陳逸得以倖免。

竇武的府掾胡騰收葬了他的屍體,爲他發喪,也被禁錮終生。竇武的孫子竇輔,才二歲,被胡騰收留並冒認爲自己的兒子。胡騰與令史張敞一起將他藏匿在零陵,竇輔也得以倖免。

 張、謝上書

張奐因“平叛”的功勞被宦官們提拔爲大司農,封侯。張奐因深恨自己被曹節等欺騙,害死國家忠良,鑄成大錯,堅決拒絕不肯受印。[27] 並在不久後趁天象變化而上書靈帝,要求爲竇武、陳蕃等人平反,迎回竇太后,並推薦李膺等出任三公。靈帝認爲他說得有理,但宦官們紛紛進讒言,改變了靈帝的想法,反而追究張奐的責任,張奐自赴廷尉,被拘留數日,罰俸三月。[30] 最終也被罷官回家,禁錮終生。

郎官謝弼上書也爲竇武、陳蕃等人鳴冤,要求迎回竇太后,卻被宦官貶職殺害。

 大獄再起

宦官等見竇武、陳蕃、李膺、杜密等名望仍在,不肯罷休,於是向靈帝進讒言,誣陷黨人“欲圖社稷”,意圖謀反。年僅十四歲的漢靈帝被他們欺騙,因而大興大獄,追查士人一黨。

李膺、杜密、翟超、劉儒、荀翌、範滂、虞放等百餘人,被下獄處死。在各地陸續被逮捕、殺死、流徙、囚禁的士人達到六、七百名。汝南督郵吳導奉詔前往逮捕範滂,到了範滂的家鄉,竟趴在驛舍的牀上大哭,範滂聽說後說:“一定是因爲我(纔會這樣)。”便要自前往監獄。汝南縣令郭揖聽說後解掉印綬,跟範滂一起逃跑。範滂說:我死了禍事就結束了,怎麼敢連累您呢?“範滂與母親訣別,範母對範滂說:“兒今日能與李膺、杜密齊名,死亦何恨?”遂與李膺、杜密等百餘人被執,庾死。

此前曾得罪宦官的張儉四處流亡,在路途上,看見人家就前往投宿(“望門投止”),沒有不願意冒滅門之禍而不收留他的,張儉在衆人的幫助下,得以投靠鮮卑人,後來鮮卑人在張儉引領下侵略中原,無數百姓生靈塗炭。因爲收留他而被追究滅門的,前後有數十家之多,郡縣也因此殘破。

是爲第二次黨錮之禍。

 黨錮再起

八年之後的公元176年(熹平五年)閏五月,永昌太守曹鸞上書爲“黨人”鳴冤,要求解除禁錮,靈帝不但沒有聽從,反而收捕並處死曹鸞。接着,靈帝又下詔書,凡是黨人門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罷免,禁錮終身,並牽連五族。黨錮的範圍擴大,波及更多的無辜者。

兩次黨錮之禍的經過和發展:黨錮之禍結果怎樣 第3張

 黨錮之禍的結果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春二月,黃巾之亂興起,漢靈帝怕黨人與黃巾一同作亂,遂於夏四月丁酉日大赦天下,免除了親屬關係與黨人在小功以外者的禁錮。

公元189(中平六年),漢靈帝病死,少帝劉辨繼位,外戚何進擔任大將軍,執掌朝政大權。何進圖謀誅除擅權的宦官張讓,趙忠等人,反被宦官誘入後宮殺害。爲替何進報仇,豪族出身的官僚袁紹領兵衝入皇宮,把宦官殺戮殆盡,結束了外戚宦官長期專權的局面,史稱十常侍之亂。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三月靈帝死,九月董卓掌權,廢少帝立獻帝,派使者弔祭陳蕃、竇武等人。董卓掌權後,大肆淫亂後宮,施行暴政,弄得民怨沸騰,百姓怨聲載道,各地諸侯紛紛討伐,直到王允利用貂蟬和呂布以美人計和反間計纔將其殺死。事隔整整22年,東漢朝廷纔算正式爲陳竇等人平反。

雖然”黨錮之禍“本質上是統治集團內部權力鬥爭激化的一種形式,但是,面對宦官專權造成的官場腐朽,政治黑暗,一些有見識的士大夫敢於挺身而出,揚清激濁,不僅是對本階級根本利益的一種自我挽救,也反映了人民羣衆的呼聲,因而帶有一定的正義性,應給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