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7月12日 漢朝第一次黨錮之禍發生

歷史上的今天7月12日 漢朝第一次黨錮之禍發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0167年7月12日漢朝第一次黨錮之禍發生

在1846年前的今天,0167年7月12日 (農曆六月初八),漢朝第一次黨錮之禍發生。

167年7月12日,東漢黨錮之禍,是東漢桓、靈時的兩次打擊士人和太學生的事件,影響深遠。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皇帝形同虛設。他們一方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強敢豪奪;同時又把持官吏選拔大權,濫用親朋,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堵塞了一大批有品行,有學識的知識分子的仕途。當時民間流傳着嘲諷官吏選拔制度的打油詩:“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可知在外戚宦官把持下選拔出來的官吏都是何等昏庸的人物。政治的黑暗,社會的動盪,國家命運和個人前途的渺茫,促使一部分官僚和知識分子對時政提出議論和尖銳的批評,貶抑篡權竊國的外戚宦官,褒揚不畏權勢憂國憂民的清官廉吏,逐漸形成了所謂的“清議”,這種清議發展到後來,便釀成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黨錮之禍。

歷史上的今天7月12日 漢朝第一次黨錮之禍發生

漢朝第一次黨錮之禍發生

  0208年7月12日赤壁之戰

在1805年前的今天,0208年7月12日 (農曆六月十二),赤壁之戰。

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十二日,距今已1805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帶大勝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隨即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約今湖北、湖南),欲一統南北。便率領20多萬人馬(號稱80萬)南下。此時孫權已自江東統軍攻克夏口(今武漢境),打開了西入荊州的門戶,正相機吞併荊、益州(治成都),再向北發展;而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爲謀士,以其隆中對策,制定先佔荊、益,聯合孫權,進圖中原的策略,並在樊城大練水陸軍。曹操軍勞師、水土不服、短於水戰、戰馬無糧等弱點,堅定了孫權抗曹決心。孫權不顧主降派張昭等反對,命周瑜爲大都督,程普爲副都督,魯肅爲贊軍校尉,率3萬精銳水兵,與劉備合軍共約5萬,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

曹操乘勝取江陵後,又以劉表大將文聘爲江夏太守,仍統本部兵,鎮守漢川(今江漢平原)。益州牧劉璋也遣兵給曹操補軍,開始向朝廷交納貢賦。曹操更加驕傲輕敵,不聽謀臣賈詡暫緩東下的勸告,送信恐嚇孫權,聲稱要決戰吳地。冬,親統軍順長江水陸並進。

歷史上的今天7月12日 漢朝第一次黨錮之禍發生 第2張

孫劉聯軍在夏口部署後,溯江迎擊曹軍,遇於赤壁。曹軍步騎面對大江,失去威勢,新改編及荊州新附水兵,戰鬥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戰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聯軍隔江對峙。

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了風浪顛簸,利於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緊演練,待機攻戰。周瑜鑑於敵衆己寡,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得到讚許。黃蓋立即遣人送僞降書給曹操,隨後帶船數十艘出發,前面10艘滿載浸油的乾柴草,以布遮掩,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號,並系輕快小艇於船後,順東南風駛向烏林。接近對岸時,戒備鬆懈的曹軍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此時,黃蓋下令點燃柴草,各自換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邊營屯。聯軍乘勢攻擊,曹軍傷亡慘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下令燒餘船,引軍退走。

聯軍水陸並進,追擊曹軍。曹操引軍離開江岸,取捷徑往江陵,經華容道(今潛江南)遇泥濘,墊草過騎,得以脫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滿寵屯當陽,自還北方。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並遣甘寧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圍甘寧。周瑜率軍往救,大破曹軍,後還軍渡江屯北岸,繼續與曹仁對峙。劉備自江陵回師夏口後,溯漢水欲迂迴曹仁後方。曹仁自知再難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且軍中出現瘟疫,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1898年7月12日清政府頒佈《振興工藝給獎章程》

在115年前的今天,1898年7月12日 (農曆五月廿四),清政府頒佈《振興工藝給獎章程》。

1898年7月5日,光緒帝下諭獎勵新學人材,諭令說:“各省士民著有新書,及創新法,成新器,堪資實用者,宜懸賞以勸。”“所制器給券,限年專利售賣。”“其有獨力創建學堂,開闢地利,興造槍炮廠者,並照軍功例賞勵之。”12日,清廷頒佈《振興工藝給獎章程》,共12款,具體規定了獎勵辦法。

《振興工藝給獎章程》是中國近代第一個獎勵科學發明的條例。當時隨着帝國主義列強對我國的軍事、政治、經濟入侵,西方的專利制度思想開始傳人,實行專利保護的呼聲在戊戌變法期間達到高潮。在康有爲的新政建議下,光緒帝於1898年頒佈了近代中國第一個鼓勵技術、工藝發明的專利法規——《振興工藝給獎章程》,揭開了近代中國專利立法的序幕。1898年,總理衙門頒佈了《振興工藝給獎章程》。接着清政府又於1904年、1911年陸續頒佈了《商標註冊試辦章程》和《大清著作權律》。但《振興工藝給獎章程》因爲戊戌變法的失敗而夭折。而清政府對保護外國專利權可能帶來的後果的疑慮,也成爲後來再未頒佈正式專利法的主要原因。至於《商標註冊試辦章程》,因爲是在列強的敦促下倉促而就的,且德、意、比等認爲該章程偏向於英國在華利益,因而強烈要求修改。與此同時,國內對清政府明顯偏袒洋商的做法也極爲不滿,所以,清政府商務部在一片吵嚷中開始準備對章程進行修改,最後也不了了之。

歷史上的今天7月12日 漢朝第一次黨錮之禍發生 第3張

清政府頒佈《振興工藝給獎章程》

在中國近代,這是第一次從法律上提倡、保護和嘉獎從事科技及興辦各種實業。它起到了鼓勵士大夫從舊學轉向新學,以及促進農、工、商各種實業發展的積極作用。

點評: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可惜的是前人對創新認識的太晚,而且又不能正確對待它。

  1901年7月12日地方實力派三請變法

在112年前的今天,1901年7月12日 (農曆五月廿七),地方實力派三請變法。

1901年7月12日,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一連三次奏主變法,向清廷提出新政措施。清王朝深陷危境,無計可施,只得再圖變法。1901年1月29日的上諭要求全國高級官員,對變法“各舉所知,各抒己見”。劉坤一、張之洞的3個奏摺,是衆多上奏中最詳盡和最具條理化的。然而卻並不新鮮,與戊戌變法的主張相去並不很遠。

12日奏《變通政治人才爲先折》,建議設文武學堂、酌改文科、停罷武科、獎勵遊學。19日奏《遵議變法謹擬整頓中法十二條折》,建議推行崇節儉、破常格、停捐納、課官重祿、去書吏、去差役、恤刑獄、改選法、籌八旗生計、裁屯衛、裁綠營、簡文法的政策。

20日奏《謹擬採用西法十一條折》,建議廣派遊歷、練外國操、廣軍類、修農政、觀工藝、定律法、用銀元、行印花稅、推行郵政、官收洋藥、廣譯東西各國書。

歷史上的今天7月12日 漢朝第一次黨錮之禍發生 第4張

湖廣總督張之洞像

  1913年7月12日孫中山興兵討伐袁世凱,發動“二次革命”

在100年前的今天,1913年7月12日 (農曆六月初九),孫中山興兵討伐袁世凱,發動“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發生在宋教仁被袁世凱暗殺以後。這是孫中山企圖挽回辛亥革命的失敗而發動的一次革命鬥爭,目的是要推翻袁世凱,重新恢復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領導權。1913年3月20日,袁世凱指使特務暗殺熱衷於議會民主的國民黨領袖宋教仁。袁世凱爲掩蓋罪行真相,還裝腔作勢,要嚴懲兇手。但調查結果表明,謀殺的指使人就是袁世凱,真相大白,全國輿論譁然。這時,孫中山從日本回到上海,他看清了袁世凱的反動面目,認識到“非去袁不可”,極力主張出兵討袁,發動“二次革命”。

但是,國民黨領導人中,除了江西都督李烈鈞等人支持孫中山外,黃興等多數人不同意發動革命反袁,而主張用法律解決。孫中山和黃興的意見分歧導致二次革命遲遲不能發動。袁世凱一方面阻撓宋案的司法審判,一方面與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達成了2500萬英鎊的大貸款,以充實軍費。有了帝國主義的支持,袁世凱的膽子更大了,先後罷免了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的都督職務,同時命令事先已集結在九江、南京附近的軍隊發起進攻。於是,李烈鈞於1913年7月12日在江西湖口宣佈獨立,發表討袁通電,起兵討袁,孫中山號召的“二次革命”的戰幕正式拉開。7月15日,黃興趕到南京響應。隨後,安徽、上海、廣東、福建、湖南和四川重慶等地,也相繼宣佈獨立。

歷史上的今天7月12日 漢朝第一次黨錮之禍發生 第5張

發起“二次革命”的江西討袁軍總司令李烈鈞

但是,“二次革命”的領導者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羣衆參加。倉促上陣的討袁軍,缺乏戰略計劃和統一指揮,缺乏戰略協同,他們冷冷清清,孤軍奮戰,甚至連多數國民黨議員都還在北京留戀議席。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靠帝國主義的支持,以優勢的武力,很快把討袁軍打敗。

8月18日南昌落入敵手,9月1日,南京又被攻佔,原來宣佈獨立的各省,在戰爭失利的情況下,先後撤銷獨立。“二次革命”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失敗了。領導這次革命的孫中山被迫又一次流亡日本,重新組織力量,準備發動新的革命。

  1915年7月12日臺灣餘清風發起抗日暴動

在98年前的今天,1915年7月12日 (農曆六月初一),臺灣餘清風發起抗日暴動。

1915年7月,臺灣抗日地下組織主要負責人餘清風,正式拉起抗日武裝進入瞧吧哞一帶山區,與日警作戰。

1913年,餘清風以碾米商的身份,在臺南市組織抗日力量,以西來庵爲場所,聯絡同志。與此同時,江定在後崛仔、羅俊在臺中過溝莊組織民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者。這三支抗日力量聲勢日益壯大。餘清風以“大明慈悲國”的名義,發出討日檄文,號召人民奮起驅逐“倭奴”,推翻日本殖民者的暴政,建設一個沒有貧富懸殊、沒有租稅的自由、平等的社會。

年初,羅俊建議派人赴大陸呼籲大陸人渡臺支援臺灣反日鬥爭,獲得餘清風支持。餘清風提出以改建西來庵的名義募集起事資金。4月,募集的資金已達4000元。餘清風撥600元作爲派遣同志赴大陸的費用,餘者則用來購買武器彈藥,準備起義以武裝抗日。

歷史上的今天7月12日 漢朝第一次黨錮之禍發生 第6張

臺灣反日誌士餘清風

5月23日,奉遣欲赴廈門的蘇東海在基隆被日答逮捕。日警用盡嚴刑,未能使蘇低頭,只好把他關進監獄。蘇東侮祕密地託人帶出一封信。然信落入日人手中,被日人查出蘇東海與餘清風、羅俊等人之間的關係。日警即刻撲向西來庵。但餘清風已率領抗日民衆進入瞧吧哞一帶的山裏。日警到處濫捕羣衆。6月29日,羅俊不幸被捕。

餘清風等人率領抗日民衆,在後堀仔一帶根據地與日警展開了英勇的鬥爭。7月9日。他們分襲甲仙埔支廳及十張犁。大丘園和阿里圓三處的派出所和蚊仔尺、河表湖、小林三處的警察駐在所,擊斃日本殖民者34人。

歷史上的今天7月12日 漢朝第一次黨錮之禍發生 第7張

  1933年7月12日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向多倫發起全線進攻

在80年前的今天,1933年7月12日 (農曆閏五月二十),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向多倫發起全線進攻。

1933年7月12日,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向多倫發起全線進攻。前敵總指揮吉鴻昌親率敢死隊攻城,抗日同盟軍從南、北、西三門衝入城內,與日僞軍展開激烈巷戰。日僞軍抵擋不住,自東門逃出城外,淪陷2個多月的多倫宣告光復。抗日同盟軍在收復察東四縣德戰鬥中,斃傷日僞軍 1000多名,俘虜數百人。同盟軍也傷亡1600餘人,其中有四名團長受重傷。

點評:收復多倫。察北四城的收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志。然而,蔣介石卻反誣同盟軍破壞“國策”,令何應欽指揮16個師與日軍夾擊同盟軍。蔣的賣國本質,暴露無遺。

  1975年7月12日英國掀起裸體飛跑熱潮

1975年7月12日 (農曆六月初四),英國掀起裸體飛跑熱潮。

在古希臘,健美的身體是非常值得驕做的,古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的運動員是裸體,軍隊勝利後,在謝神儀式上也會有一個最健美的男子裸體執行儀式,然而,裸體在大街上奔跑,在現代社會卻仍然不被允許。

然而1975年夏季,英國卻颳起了一股裸體飛跑風,如上圖這位因赤條條闖入大板球場而大出風頭的觀衆,便賦予媒介中曝光”以一種全新的意義。

在1975年的英聯邦橄欖球決賽上,包括伊利莎白女王在內的英國政要聚集在主席臺上。一個身型優美的裸體者--澳大利亞會計師米歇爾-奧-布瑞恩,忽然跑過蒂肯漢姆橄欖球賽場的看臺前。他彷彿要趕去聽讚美詩。那個留着70年代流行的長鬢腳的沒戴帽子的警察似乎在扮演着猶大的角色,他的頭盔捲成一個大的遮蓋,彷彿回到了亨利八世時的風俗。

歷史上的今天7月12日 漢朝第一次黨錮之禍發生 第8張

裸體飛跑

據報道說,面對這個尬尷場面,女王差點昏過去。那位手拿大衣的紳士,看上去像位議員,一位典型的統治階層人士,他雖然看上去急匆匆地,卻依然晚到一步沒趕上這樁可羞之事,但卻使這一風波更具戲劇效果。後來,布瑞恩以“有傷風化罪”被判三個月監禁。

歷史上的今天7月12日 漢朝第一次黨錮之禍發生 第9張

  2006年7月12日 黎以武裝衝突造成災難

2006年7月12日 (農曆六月十七),黎以武裝衝突造成災難。

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以營救被綁架士兵爲由對黎巴嫩發動大規模軍事入侵行動,黎巴嫩真主黨武裝頑強抵抗。持續34天的血腥衝突造成約2000人喪生,近百萬人淪爲難民,黎巴嫩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0多億美元。8月1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701號決議。8月14日,黎以雙方實現全面停火。黎以衝突加劇了阿拉伯世界與以色列的對抗,中東局勢更趨複雜動盪。

黎以武裝衝突造成災難7月30日,以色列轟炸黎巴嫩南部的加納村後,一名男子懷抱死去的女孩痛哭不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