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黨錮之禍的影響是什麼?黨錮之禍造成哪些後果

黨錮之禍的影響是什麼?黨錮之禍造成哪些後果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漢後期,有一批官僚、士人因出面反對宦官專政,被罷官禁錮,甚至株連殺害。歷史上稱爲“黨錮之禍”。

和帝以後,東漢的政治舞臺上,出現了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政的局面。桓帝即位後,借用宦官之力,將長期把持朝政的外戚樑翼誅滅。此後宦官集團又起來操縱朝廷大權達30年之久。這些宦官,廣樹黨羽,到處安插親信,“兄弟姻戚,皆案州臨郡”,而且放肆地搜刮百姓,虐害士民,被形容爲“與盜賊無異”。這不僅加深了人民的痛苦,激起了人民強烈的反抗,而且引起大地主出身的官僚以及一般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不滿。官僚們痛恨宦官壟斷政權,影響到他們的祿位,一般士人也怨恨宦官廣植親私,而妨礙了他們的仕途。尤其使他們恐懼的是,宦官的殘暴黑暗統治,加深了社會的動盪不安,會嚴重威脅封建秩序,造成整個政權的覆亡。爲了自身的利祿,也爲了拯救階級統治的危機,他們要求改變宦官專權的局面。

當時,在首都洛陽的太學,有太學生3萬人,是反對宦官集團的重要陣地。太學生們以郭泰、賈彪爲首,利用太學,“品裹公卿,裁量執政”,討論政治,抨擊宦官,造出強大的輿論聲勢。

這種風氣,被稱爲“清議”。太學生的活動,得到朝野上下的官僚、士人的支持,官僚們也藉助太學生的力量,以反對宦官。宦官們對此恨之入骨,誣稱這些官僚與太學生,結爲朋黨,圖謀不軌,準備嚴厲打擊壓制。於是,造成了前後兩次“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的影響是什麼?黨錮之禍造成哪些後果

黨錮之禍影響及後果

東漢桓、靈二帝之前,宦官、外戚雖然專權,但有名臣陳蕃等人主持朝政大局,士大夫、豪強等心向朝廷,局勢尚未到不可收拾的境地,即《後漢書》中所說的“漢世亂而不亡,百餘年間,數公之力也”。但兩次黨錮之禍後,清正的官員不是被害就是被禁錮,宦官更加爲所欲爲,殘害百姓,因而激起民變,釀成黃巾之亂。士大夫、豪強離心,於是黃巾之亂以後羣雄並起,東漢最終走向了滅亡。

歷史評價

范曄《後漢書》:“逮桓、靈之間,主荒政繆,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爲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政,鯁直之風,於斯行矣。夫上好則下必甚,橋枉故直必過,其理然矣。若範滂、張儉之徒,清心忌惡,終陷黨議,不其然乎?” “贊曰:渭以涇濁,玉以礫貞。物性既區,嗜惡從形。蘭蕕無並,銷長相傾。徒恨芳膏,煎灼燈明。 ”

司馬光《資治通鑑》:“天下有道,君子揚於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無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禍,而猶或不免。黨人生昏亂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橫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濁揚清,撩虺蛇之頭,踐虎狼之屬,以至身被淫刑,禍及朋友,士類殲滅而國隨以亡,不亦悲乎! ”

呂思勉版《中國通史》:“此時的士大夫和貴族,都是好名的,都是好交結的。這一者出於戰國之世貴族好養士,士人好奔走的習慣,一則出於此時選舉上的需要,在第七章中,業經說過了。當時的宦官,多有子弟親戚,或在外面做官暴虐,或則居鄉恃勢驕橫。用法律裁製,或者激動輿論反對他,正是立名的好機會。士大夫和宦官遂勢成水火。這一班好名譽好交結的士大夫,自然也不免互相標榜,互相結托。京城裏的大學,遊學者衆多,而且和政治接近,便自然成爲他們聚集的中心。結黨以營謀進身,牽引同類,淆亂是非,那是政治上的一個大忌。當時的士大夫,自不免有此嫌疑。而且用了這一個罪名,則一網可以打盡,這是多麼便利,多麼痛快的事!宦官遂指當時反對他們的名士爲黨人,勸桓帝加以禁錮,後因後父竇武進言,方纔把他們赦免。167年,桓帝崩,無子,竇後和武定策禁中,迎立了章帝的玄孫靈帝。太后臨朝。竇武是和名士接近的,有恩於竇氏的陳蕃,做了太傅,則其本身就是名士中人。謀誅弄權的宦官,反爲所害。太后亦被遷抑鬱而死。靈帝年長,不徒不知整頓,反更崇信宦官,聽其把持朝政,濁亂四海。而又一味聚斂奢侈。此時亂源本已潛伏,再天天給他製造爆發的機會,遂成爲不可收拾之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