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唐賽兒起義的經過:唐賽兒起義是如何發生的?

唐賽兒起義的經過:唐賽兒起義是如何發生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永樂十八年(1420年)二月初十,一封奏摺由直隸沂州衛傳到了永樂帝手中:“莒州賊董彥杲等聚衆兩千餘人,以紅白旗爲號,大行劫殺,莒州千戶孫恭等往招撫,殺其從者,勢甚猖獗。”這就是唐賽兒起義。

實際上,在沂州衛上奏之前的幾個月,唐賽兒的教衆已經起義。

唐賽兒的部下董彥杲、劉俊、賓鴻等率衆兩千餘人,佔據益都卸石棚寨,以紅白旗爲號,聲勢日盛。永樂十七年(1419年),青州衛指揮使高鳳帶兵圍剿卸石棚寨。唐賽兒利用益都山區的有利地形,設下埋伏,誘敵深入,將官兵引進了葫蘆谷。在狹隘的山谷中,唐賽兒帶領伏兵殺入敵陣,大敗官兵,高鳳也被殺死。

吃了虧的官府也隨後便派莒州千戶孫恭前往招撫。起義軍他們拒絕了孫恭,並把隨同前往的官兵也殺掉。只是這些事情都被地方官一直隱瞞不報,他們採取能鎮壓就鎮壓,能招撫就招撫策略,最終卻是“三司皆以不蚤發繫獄”。

地方上出了這等大事,永樂帝聞奏大驚,山東是漕運要道,是供給京師的基礎。永樂帝遂命安遠侯柳升爲總兵官,都指揮使劉忠爲副總兵官,精選5000京師精銳人馬趕來鎮壓。臨行之前,永樂帝面授機宜:“賊憑高無水,且乏資糧,當坐困之,勿圖近攻。”

唐賽兒起義的經過:唐賽兒起義是如何發生的?

唐賽兒組織的起義軍,名爲“白蓮軍”,聚衆數千人。由於蒲臺縣地處平原,無高山密林之險,唐賽兒在青州時發現,在蒲臺縣城以南二百多裏的益都縣境內(現在楊集、朱崖兩鄉鎮的交界處),有一個古代的卸石棚寨,峯高七八百米,四面是絕壁,易守難攻,又處於諸城、安丘、莒州、壽光等地的中心,於是唐賽兒便選中卸石棚寨作爲起義的地點,永樂十八年(1420年)二月十一日正式起義。

唐賽兒起義後,明政府急令青州衛都指揮使高鳳包圍卸石棚寨,企圖消滅起義軍。明軍一到卸石棚寨立足末穩,唐賽兒夜間便突然發動襲擊,將高鳳等人當場擊斃,並把處於混亂狀態的明軍全部殲滅。

初戰告捷,唐賽兒起義軍聲威大振。她以卸石棚寨爲根據地,不久又佔領了莒州、即墨等縣城,打擊官府和豪富地主。青州以東的各地民衆紛紛響應起義,“毀官衙,燒倉庫”,開倉濟貧,隊伍迅速發展至2萬多人,震動了京師。青州以東各地的羣衆紛紛響應,益都、諸城、安丘、莒州、膠州等州縣先後出現了十幾支義軍。其中規模較大的有賓鴻、董彥杲的兩支隊伍。這樣以卸石棚寨爲中心的農民起義便轟轟烈烈地開展了起來。

唐賽兒在初戰取勝後,以卸石棚寨爲根據地,不斷打擊附近州府的官府污吏和惡霸、地主。唐賽兒所到之處,各官吏紛紛逃命,其他各路起義軍也紛紛響應。據地方誌記載,壽光、安丘、膠州等地都有“毀官衙、燒倉庫”等打擊明軍的活動,一份份告急文書飛一樣傳到京師。爲了控制局面,永樂帝便派出了一名大臣前往卸石棚寨進行招安,唐賽兒怒斬了來使。

在招安不成的情況下,永樂帝派“京營”的提督總兵官、安遠侯柳升和都指揮使劉忠率五千精兵前往鎮壓。

面對唐賽兒領導的起義軍,柳升認爲“小小賊寇,不日即可平定”。二月二十八日,柳升、劉忠兵至益都後,再次包圍了卸石棚寨。

唐賽兒利用敵軍驕橫輕敵的弱點,以“寨中食盡,並且無水”爲由詐降,將柳升主力調往警戒城東有水的地方,自己卻集中兵力,向防禦薄弱的敵營發起突襲。夜二更時,攻破敵營,殺死都指揮使劉忠。當敵主力趕到時,唐賽兒已指揮起義軍從容轉移。

同時,其他起義軍也與明軍展開了搏鬥,其中以安丘城的戰鬥最爲激烈。當時,安丘、莒州、即墨三地起義軍一萬餘人圍攻安丘城,眼看就要攻下時,在山東沿海負責防備倭寇的都指揮衛青率兵趕到,使起義軍腹背受敵,最後失敗。地方首領趙琬被俘就義,義軍死傷兩千多人,被俘者四千餘人,皆被明軍所殺,妻小被官府沒收爲奴。至此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唐賽兒起義便被鎮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