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白江口之戰背景:朝鮮半島三國之間發生混戰

白江口之戰背景:朝鮮半島三國之間發生混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朝鮮半島在唐朝初年存有高句麗、百濟與新羅三個“國家”。其中,高句麗名聲最大,軍力最強,對中央王朝一直是時降時叛,時慕時倨。隋煬帝亡國,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徵高句麗,致使國內民生凋敝,國力大耗。唐高祖李淵稱帝后,對高句麗“遺使稱臣並不感興趣,對臣下說:“高句麗雖臣於隋,而終拒煬帝,何臣之爲。朕務安人,何必受其臣。” 裴矩、溫彥博諫勸:“遼東本箕子封國,魏晉時故封內,不可不臣。中國與夷狄,猶太陽於列星,不可以降。”當時的高句麗國王,是隋煬帝時一直和帝國叫板的國王高元異母弟高建武。高建武也想察看新帝國虛實,遣使臣獻上封域圖,表示臣服。唐高祖命人去遼東舊戰場,收埋戰沒隋朝將士屍骨,平毀高句麗人誇功耀武的京觀。高建武害怕,下令國人“建長城千里,東北首扶余,西南屬之海”。

後來,高句麗內部政變,東部大人蓋蘇文殺大臣一百多人,併入宮把高句麗王高建武也宰掉,“殘其屍投諸溝”,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爲傀儡王,自爲莫離支(主兵元師)。這位高句麗種羣,“貌魁秀,美鬚髯,冠服皆飾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視。” 蓋蘇文每次上下馬,國內貴人大臣都爭搶伏地,蹶屁股趴在那裏給他當“腳墊”。

白江口之戰背景:朝鮮半島三國之間發生混戰

高句麗內變,臣下勸太宗討伐其弒主之罪,“因喪伐人,朕不取也”。太宗挺厚道,下詔拜高藏爲遼東郡王。不久,高句麗、百濟二國聯合,大舉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乞援。衆臣商議,最後李績力勸徵遼。此次征伐高句麗,唐太宗總共攻克高句麗的玄菟、橫山、蓋牟、磨米、白巖、遼東、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座城,遷徙遼、蓋、巖三州戶口加入唐朝戶籍共七萬人。新城、建安、駐驊三次較大的戰役,殺死高句麗兵四萬多人,唐朝將士死近二千人,戰馬損失十分七八。但之後寒冷的冬季到來,而唐軍將士大都來自關中無法適應遼東寒冷的冬季,而唐軍的後勤運輸也因遼東寒冷的冬季受到嚴重影響,最終唐太宗被迫班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