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應仁之亂的背景:戰國大名們互相混戰的戰國時代

應仁之亂的背景:戰國大名們互相混戰的戰國時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449年,足利義政成爲室町幕府第8代將軍,他耽於酒色,不理政事,導致社會動盪,各地不斷髮生德政暴動,將軍權力逐漸衰落,幕府實權旁落重臣和實力強大的守護大名細川勝元、山名持豐(又名山名宗全)等手中。

足利義政早年無子,1464年以弟足利義視爲繼嗣、以細川勝元爲保護人。次年其妻日野富子生子足利義尚,以山名持豐爲保護人。二者爭奪繼嗣地位的鬥爭,使中央勢力發生分裂。在守護大名各領國內,地方領主力量也不斷增大,並干預守護大名的繼承糾紛,因而守護大名的勢力也發生分裂。以細川勝元和山名持豐的對立爲中心,中央與地方封建勢力的分裂日趨激化。

1467年1月18日,畠山政長和畠山義就在京都發生武裝衝突,山名持豐助畠山義就獲勝。以此爲導火線,細川勝元和山名持豐各自調集援軍進入京都。細川方面有斯波義敏、畠山政長、赤松政則、京極持清等,大本營在將軍駐地幕府,稱東軍。山名方面有斯波義廉、畠山義就、一色義直、六角高賴等,大本營在幕府以西的山名持豐邸,稱西軍。5月26日,兩軍開始大戰。最初東軍稍強。8月,大內政弘率軍2萬東上京都,支援西軍,10月激戰於相國寺,未決勝負。此後京都地區的戰鬥進入膠着狀態,戰亂逐漸波及地方。戰爭中,東軍控制將軍足利義政、后土御門天皇和後花園上皇,西軍則控制義視和南朝的後龜山天皇之重孫,雙方均以自己爲正統,稱對方爲賊軍。

長期戰亂極大地消耗了雙方的實力。地方武士則藉機擴大自己的領地,爭奪領國統治權,有的甚至企圖奪取守護大名的地位,在京都作戰的守護大名對此深感不安,因而出現厭戰情緒。

1472年,兩軍首腦開始和談。1473年,持豐和勝元相繼死去,和談加速進行,次年4月一度達成和議。但因赤松政則、畠山義就和大內政弘反對,未能實現。1477年9月,畠山義就由於領國不穩率軍返回河內。大內政弘也在幕府重新承認他對周防、長門、豐前、筑前等領國的統治權後,於11月率軍退出京都,戰亂基本結束。應仁之亂中,京都大半化爲焦土,相國寺等古建築與許多藝術珍品遭破壞,人民備嘗離亂之苦。戰亂後,幕府將軍、守護大名和莊園領主貴族的力量更加衰弱,日本歷史進入新興的戰國大名互相混戰的戰國時代。

應仁之亂的背景:戰國大名們互相混戰的戰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