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納伊蘇斯戰役歷史 納伊蘇斯戰役歷史百科

納伊蘇斯戰役歷史 納伊蘇斯戰役歷史百科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納伊蘇斯戰役,由羅馬皇帝加里恩努斯領導的對哥特部落的大勝,地點是在納伊蘇斯在現代的塞爾維亞,是三世紀危機歷史的重要部分。

資料來源

就像研究那個紛亂的公元三世紀的其他時段所經常碰到的那樣,憑藉現有資料很難再復原出那場戰役的全貌。關於那個時代的現存資料有:佐西默斯(Zosimus)的新史(New History)、約翰·佐納拉斯(Zonaras)的羣史摘要(Epitome of the Histories)、喬治·辛斯勒(George Syncellus)的編年史摘要(Selection of Chronography)以及羅馬皇帝傳(Augustan History) ,該書的那一部分主要依靠德克西普斯(Dexippus)的逸篇。德克西普斯的書現在僅存片段,以間接的形式保存在羅馬皇帝傳和公元九世紀的拜占庭彙編中。儘管德克西普斯的史書對研究那段歷史具有很大的重要性,現代歷史學家David·S·Potter認爲該書不可高估。 更糟的是,憑藉研究德克西普斯以及其他佚名的同時代人的記述得出的戰役圖景居然和通過其他史料得出的完全相悖。 此外,君士坦丁王朝時期的帝國教會使得那段歷史更加撲朔迷離。爲了掩蓋克勞狄二世的污點,教會把所有災難歸咎於加里恩努斯。

結果就是,史學界至今仍然在圍繞入侵的次數、入侵的目的甚至入侵時的皇帝在位狀況爭論不休。因此,史學界對於誰是皇帝和軍隊統帥仍有爭議。1939年,安德烈·奧爾夫第(Andreas Alföldi)提出了單次入侵學說,加里恩魯斯是贏得反擊蠻族入侵戰役(包括這場戰役)的不二功臣。在那之後,他的學說被廣泛接受。然而現代學者通常把最後的勝利歸功給克勞狄二世。 他們認爲應當有兩次分開的入侵而並非一次。下文的敘述根據的主要是第二種觀點(也就是現代學者的)。但是讀者們必須注意:由於記載,已經很難構建出那場入侵的全貌了。

背景

納伊蘇斯戰役歷史 納伊蘇斯戰役歷史百科

  哥特人在公元267-269年入侵的地圖

納伊蘇斯戰役的爆發是兩場“西徐亞人”部落的入侵所引發的。入侵浪潮的第一波在加里恩努斯在位期間(公元267年)到來。第一波入侵者赫盧利人(Heruli)駕着500艘船在整個黑海南部大肆劫掠,還試圖攻擊拜占庭和基濟科斯,但最後放棄了。儘管船隊爲羅馬海軍所擊敗,但大部還是逃入愛琴海。在愛琴海的諸島上,他們掠奪了利姆諾斯島和斯基羅斯島。不僅如此,他們甚至登陸了南希臘也就是羅馬的亞該亞行省的幾個城市,包括雅典、科林斯、阿爾戈斯和斯巴達。在雅典,一支由歷史學家德克西普斯率領的雅典民兵將入侵者擊退。入侵者敗退到北方後,又被加里恩努斯指揮的羅馬軍隊截下。就在馬其頓行省和色雷斯行省的界河涅索斯河附近,在薩爾馬提亞騎兵的支援下,他取得了一場重大勝利。蠻族傷亡據稱有3000人。隨後,赫盧利人的領袖拉烏魯巴圖斯(Naulobatus )與羅馬人達成了妥協。

過去,這場戰役被誤認爲納伊蘇斯戰役。但現在的學者已經摒棄了這種觀點。相反,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爲涅索斯河戰役具有巨大的意義,相較而言,克勞狄的功績不過是成功的進行了掃尾工作(即便是包括納伊蘇斯戰役)。 在得勝之後,加里恩努斯匆忙趕回意大利,準備鎮壓他麾下的騎兵軍官奧勒倫(Aureolus)掀起的叛亂。誰知在米蘭城下,他軍中的高官將他刺殺。謀反的軍官推選克勞狄爲帝。當克勞狄到達羅馬後,他的皇位被元老院承認。解決完合法性問題後,克勞狄的當務之急乃是抵禦已經侵入雷蒂亞(Raetia)和意大利的阿勒曼尼人。在貝納庫斯湖戰役(Battle of Lake Benacus)中粉碎了他們之後,他終於有精力考慮巴爾幹地區的入侵了。

納伊蘇斯戰役歷史 納伊蘇斯戰役歷史百科 第2張

  一幅十九世紀畫家所繪的哥特戰士想象圖,摘自1880年出版的《Young Folks》“History of Rome”一節

在此期間,第二波海上入侵的號角已經吹響,一支龐大的“西徐亞人”聯盟(實際上是一夥哥特人,他們有瑟文吉人(Tervingi)、格魯森尼人(Greuthungi)、格皮德人(Gepids)還有巴斯塔尼人(Peucini))再次爲赫盧利人帶領,集結在泰拉斯河(現在的德涅斯特河)河口。 羅馬皇帝傳和佐西默斯宣稱這支隊伍有2000到6000艘船,人數共計三十二萬五千人。 儘管人數可能有所誇大,這次入侵規模肯定十分巨大。入侵者人數衆多,然而他們還是在西黑海的一些城鎮和多瑙河流域(康斯坦察和瑪西亞諾波里斯(Marcianopolis))碰了釘子。於是。他們又轉而進攻拜占庭和克利索波利斯。他們的艦隊遭受了一定的損失,這一損失可能是由馬爾馬拉海上洶涌的海流或是羅馬海軍的抵抗。接着,入侵者衝入了愛琴海,一支艦隊甚至劫掠到了羅得島和克里特島這麼遠的地方。而主力正在對愛琴海北部的大城市進行圍攻,帖撒羅尼迦和鄰近的卡桑德里亞(Cassandreia)幾乎陷落。然而,在聽到皇帝率領的援軍即將趕到的消息後,他們退入巴爾幹內地。在路上,入侵者掠奪了派奧尼亞(Paionia)和佩拉岡尼亞(Pelagonia)。

戰役

羅馬軍隊從北方進入位於納伊蘇斯附近的戰場。戰役最可能發生在公元269年,這一點仍極具爭議。這是一場極爲血腥的戰役,雙方都傷亡慘重。然而,羅馬人用一次佯攻將哥特人誘入了伏擊圈,這成了戰役的轉折點。根據史書,約50000哥特人陣亡或被俘。 後來的皇帝奧勒良那時看樣子擔任了克勞狄的騎兵指揮官,正是他完成了對哥特人的致命一擊。

戰役尾聲

一大羣哥特人成功逃出戰場。起初他們使用圓形車陣以圖自衛。但很快,在羅馬騎兵的騷擾之下,他們中的許多人和馱畜因乏食而死。羅馬軍隊冷酷地而且有條不紊地將他們團團圍住,困在哈伊莫司山(Mount Haemus)之中。由於衛生條件的低下,哥特人中流行起了傳染病。,在山中,經過一場血腥而毫無結果的戰鬥後,他們成功突圍。然而羅馬騎兵緊追不捨直至哥特人全部投降。囚徒被允許充入軍隊或者成爲一位屯田者。至於海盜們,在克里特和羅得島敗退後,許多人落得和他們陸上的同胞相同的命運。 然而,這場瘟疫也傳染給了羅馬人和他們的皇帝。在公元270年,克勞狄二世“幸運地”成爲了自公元211年塞維魯去世以來羅馬帝國第一位壽終正寢的皇帝。

這場戰役的勝利在精神上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因此,克勞狄這個名字因爲克勞狄二世“哥特庫斯(Gothicus)”(意即哥特人的征服者)而聞名。儘管這場戰役給了哥特人毀滅性的打擊,哥特人的軍事力量並未被完全粉碎。 除此之外,東方的奇諾比婭和西方的高盧帝國分裂勢力給帝國帶來的問題十分急迫。這場在納伊蘇斯取得的勝利只能說給這個多災多難的帝國稍稍地、暫時地減輕了壓力。公元271年,在奧勒良再一次擊退哥特入侵之後,爲了縮短戰線,他永久地放棄了達西亞行省,並將所有守軍撤往多瑙河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