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合縱連橫是什麼意思 合縱連橫是誰提出的

合縱連橫是什麼意思 合縱連橫是誰提出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是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一種外交和軍事政策。

所謂“合縱”,就是“合衆弱以攻一強”,即許多弱國聯合起來抵抗一個強國;所謂“連橫”,即強國聯合弱國去進攻另外的弱國。

各國外交政策是縱是橫,往往根據時局變化無常,即所謂“邦無定交”。

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產生了縱橫家這一流派,他們奔走於各國之間,鼓吹通過縱橫來稱王稱霸,來爲自己謀取利益,往往也不爲一個特定國家服務,即所謂“士無定主”。

合縱連橫是什麼意思 合縱連橫是誰提出的

合縱連橫的來龍去脈

縱橫家是《漢書·藝文志》中記載的百家之一,相對於名望最大的儒家、墨家,縱橫家沒有明顯的師承和組織。故所有從事過遊說的謀士,實際上都可以稱爲縱橫家。

其代表人物,除了名聲最大的蘇秦、張儀之外,還有公孫衍、陳軫、范雎、蔡澤、虞卿、魯仲連、唐雎、甘羅、蘇代、蘇厲、姚賈等等。甚至秦末漢初的隨何、酈食其、蒯徹、陸賈,也都可稱縱橫家。

隨着漢帝國的大一統,平起平坐的封國不復存在,縱橫家這個叱吒風雲的職業也就消亡了。

縱橫家對於戰國時期、秦末漢初的影響非常大。

他們往往出身低微,對富貴有着強烈的慾望;他們飽讀史書、深諳局勢、洞察人心,所以在遊說王侯時才能一針見血、一語中的,以三寸不爛之舌來左右一國的內政外交。

秦國實力自不如六國聯合,爲何能在十年內逐個兼併?

從外部因素看,正是因爲前有張儀連橫韓魏,中有范雎遠交近攻,後有姚賈賄賂六國,秦國才能夠在角逐中不斷勝出,最終統一天下。縱橫家可以說是翻手爲雲、覆手爲雨了。

不過,縱橫家眼中往往只有利益,而沒有道德底線,欺詐誆騙之事經常有之,所以也爲道德之士所不齒。

戰國中期的景春認爲公孫衍、張儀是大丈夫,說他們“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然而孟子卻以爲,真正的大丈夫應該居於仁、立於禮、行於義,而不應該巧言令色、曲意逢迎。

且不說縱橫家是否“大丈夫”,但他們對於國際時局的影響,確實比孟子這種理論派更爲實在有效。

正所謂“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也。

合縱連橫是什麼意思 合縱連橫是誰提出的 第2張

  合縱與連橫示意圖

主要記載戰國縱橫家活動的文獻有《戰國策》《史記》,然而其中訛誤不少。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其中就有不少涉及蘇秦的新史料。

楊寬先生據此考訂出蘇秦於公元前285年作爲燕國間諜被齊國處死;而張儀在前310年已去世,他與蘇秦活動時間則相差二十多年,《史記》《戰國策》說法不可靠。

因爲兩人不是一代人,所以不太可能同時求學,所謂的鬼谷子應該也只是傳說人物。接下來分別介紹張儀和蘇秦的合縱連橫事蹟。

張儀連橫與秦的興盛

戰國初年,魏國變法最早,成爲最強諸侯。但隨着秦、齊相繼變法,魏國的四戰之地弱勢暴露出來,魏惠王多次敗於齊威王和秦孝公之手。

這樣一來,戰國七雄的實力相對均衡,對於身處中原的三晉二週人,就會思考如何縱橫捭闔來定國安邦。

縱橫家往往都是中原人,然而成名卻又在秦國。因爲秦國改革最爲徹底、賞罰最爲分明,布衣之士得以足夠施展空間。

公元前333年,魏人公孫衍入秦擔任大良造,次年大敗魏將龍賈,成爲秦東進第一場大勝。

就在公孫衍事業進行得如火如荼時,張儀的出現把他的前途斷送了。張儀也是魏國人,曾遊說楚王無效,只好暫居楚相府中。

然而,有次楚相宴飲中丟失了玉璧,有門客懷疑就是張儀所爲,楚相將張儀嚴刑審問,張儀死活不招才被釋放。

於是張儀只能回魏國老家,他的妻子感嘆道:“如果您不讀書,怎麼會受此大辱?”張儀卻狡黠一笑:“您看看我舌頭在不在?這就夠了嘛!”

公元前329年,張儀入秦,遊說秦惠文君援助魏國抵抗楚國。

張儀的整體策略是連橫韓、魏,因爲秦國要東進必須經過韓、魏,但又無法完全吞併。

所以在次年,張儀雖然與公子華打下了魏國的蒲陽,但在張儀的穿針引線下,秦惠文王將蒲陽歸還魏國,而秦國又得到上郡和少樑作爲好處。

兩國成爲同盟,張儀也被任命爲相邦。

緊接着,張儀又策劃秦惠文君與韓、魏互相稱王,建立了以秦國爲主導的秦、韓、魏三國同盟。

查看完整時間地圖張儀遊說諸國

張儀的後來居上,使得公孫衍備受冷落,於是公孫衍離開秦國,回到魏國想繼續施展抱負。公孫衍認爲魏國無法與秦國抗衡,所以必須聯合其他國家,這與魏相惠施的想法不謀即合。

惠施本就引導魏惠王將公子質於齊、楚謀取合縱;公孫衍更是發動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相王”。

但是五國因爲各自心懷鬼胎,並沒有達成同盟關係。

相反魏國的行爲被秦國察覺到,於是秦於公元前322年攻取魏國曲沃和平周,魏惠王被迫接納張儀兼任魏相,而惠施、公孫衍被驅逐到韓國。秦魏聯軍於前320年被齊國打敗後,魏惠王又迫於齊楚驅逐張儀。

張儀回到秦國,惠施、公孫衍得以歸魏,繼續推行合縱方針。

公元前318年,公孫衍發動魏、韓、趙、燕、楚的“五國攻秦”,但實際上參戰的只有三晉,結果被秦反擊慘敗,只有公孫衍煽動義渠偷襲秦國獲得小勝。

魏襄王爲了爭取齊人支持,以齊人田需爲相。但公孫衍與田需不和,所以勸說魏王換齊相田嬰之子田文爲相,公孫衍則入韓爲相。

但在秦國軍事壓力下,齊、楚又不如約援助,以致韓、魏最終倒向秦國,公孫衍也被田需設計所殺。

合縱連橫是什麼意思 合縱連橫是誰提出的 第3張

  蘇秦與張儀畫像

公孫衍去世後,中原形成秦、韓、魏與楚、齊的對峙局勢。

這時候張儀就又遊說楚懷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爲誘餌,勸說楚、齊絕交,而等到楚懷王與齊撕破臉後,張儀卻只肯兌現六裏土地。楚懷王勃然大怒,發兵攻秦、韓;齊宣王倒也以大局爲重,發兵攻魏。

但齊、楚均被秦軍擊敗,秦還取得楚國漢中,使得關中本土與巴蜀聯通。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即位的秦武王卻不喜歡張儀,所以張儀只有離開秦國,回到魏國擔任相國,次年去世。

蘇秦合縱與齊的衰亡

蘇秦字季子,東周洛陽人,有四個哥哥:蘇代、蘇厲、蘇闢、蘇鵠,五人都是縱橫之士。

蘇秦與張儀一樣,早年遊說也不得志,最後窮困潦倒回家。

妻子沒有下織機,嫂子也不去做飯,父母都不願和他說話,家人甚至還偷笑他不務正業,窮死活該。

蘇秦非常慚愧,連夜把藏書找出來閱讀,發現一本《陰符經》正對胃口。爲了讓自己讀更多的書,每當昏昏欲睡之際,他就用鐵椎刺自己大腿,終於領悟了遊說之妙。這就是“懸樑刺股”的“刺股”典故。

公元前315年,燕王噲禪讓相國子之,引發內亂,齊宣王趁機發兵攻破燕國。之後燕昭王即位,發憤圖強,以黃金臺招攬名士以待復仇。

蘇秦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入燕國向燕昭王獻策的。

當時齊、趙、秦三國都在爭宋,蘇秦名義上是要助齊攻宋,但實際上是以此激化齊與趙、秦的矛盾,達到燕與趙、秦聯合攻齊的目的。

所以燕昭王封蘇秦爲武安君,任爲卿相,以此擡高蘇秦的地位,來得到齊國重視,於是齊閔王接納蘇秦,此年是前295年。

此時齊相是秦昭襄王好友韓珉,秦、齊兩國較爲融洽。

蘇秦煽動韓珉伐宋,提出燕國願意支援兩萬軍隊,到時候秦、齊、燕相互聯合,韓、魏一定會跟從,區區一個趙又何足道哉?

這一建議,果然得到了韓珉支持,齊閔王肯定。於是沒有後顧之憂的齊國大舉伐宋。

而此時趙國內部分成兩派,趙將韓徐爲建議聯合魏相田文攻齊;而趙相李兌則信任齊國曾經許諾,如果取得宋的蒙則送給李兌。

所以李兌不僅反對和齊撕破臉,而且揭露出這應該是燕國的陰謀。

在這樣的情況下,爲了繼續間諜工作,蘇秦不得以建議齊閔王暫緩進攻宋國,但同時也不給李兌封地。之後蘇秦又一度入趙想從事間諜活動,被李兌、韓徐爲發現而囚禁,經燕昭王周旋才得以釋放。

而此時的秦國又玩了新花樣,原來秦相魏冉建議秦齊互帝,秦稱西帝、齊稱東帝,藉以鞏固連橫,攻滅趙國。此時秦、趙勢同水火,齊國立場舉足輕重。

於是蘇秦又建議齊閔王,伐趙不如伐宋便利,取消帝號可使天下憎秦。這個建議也得到齊閔王贊同了。

如果趙國滅亡,秦、齊則東西並立,無疑對燕國非常危險,所以蘇秦主要爲了存燕。

另外,蘇秦還建議合縱攻秦,這樣可趁火打劫滅宋,目的無疑是破壞秦、齊連橫。結果蘇秦奉命入趙,最終促成五國聯盟。

等到聯軍正在集結時,齊閔王第二次發兵攻宋。但魏相田文不許,與趙將韓徐爲商量攻齊。齊閔王無奈只能退兵,並且與秦達成條件,由齊出兵攻宋,而秦出兵徵魏。

齊國終於公元於前286年滅亡宋國,實力大振,同時危險也接踵而至了。

合縱連橫是什麼意思 合縱連橫是誰提出的 第4張

  蘇秦六國封相圖

魏相田文與齊勢不兩立,主動與秦媾和。齊國滅亡宋國後,讓三晉更是感覺壓力沉重。而秦國取得魏之安邑後,也發現了齊國的壯大,決定與齊國翻臉。

趙將韓徐爲也一直主張攻齊,趙國大臣金投則主張親秦,秦相魏冉也想得到宋之定陶作爲封地,於是秦正式約韓、魏、趙、燕連橫,以燕相樂毅兼趙相爲統帥。

公元前285年,五國聯軍出發,被蘇秦玩弄於股掌的齊閔王才恍然大悟,以反間罪把蘇秦車裂而死。

然而已經來不及了,齊都臨淄被燕軍攻破。

張儀、蘇秦,一前一後,一橫一縱,一明一暗,一生一死,一興一衰,正是對戰國縱橫家不同肖像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