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南詔大理國是如何立國並發展的?留下了哪些史料?

南詔大理國是如何立國並發展的?留下了哪些史料?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詔國(738年-902年),古代國名,是八世紀崛起於雲南一帶的古代王國。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對於南詔大理國政權區域而言,自元代以後故國不再,是此地區人們最爲深刻的感受。曾經輝煌數百年的南詔大理國記憶仍存在於大理這片土地上,知識精英必然斷不了對故土的追憶。

大理地區對於曾經在此區域存在過的南詔大理國政權的記憶有意識地去記載、表述,從一系列傳說故事中可見其少數民族文化的特色內容。同時,也藉此手段進行了對自身歷史的建構。

一、傳說中的南詔

1.神話立國

一般都是“梵僧點化細奴邏”的傳說記載,但在大理的巍山則講述着不同的故事,即“細奴邏受太上老君點化”。此傳說在巍山的講述,既是道教與佛教兩種信仰的爭權,亦是巍山與大理兩地的歷史記憶表達。

南詔大理國是如何立國並發展的?留下了哪些史料?

南詔王族先後在巍山建了巡山殿、雲隱寺等一批道教殿宇,內供奉道教諸神,使得道教得到廣泛傳播,既是宗教方面的需要亦爲其統治服務。巍山東山玄珠山上蒙氏宗祠,便是其中的代表。到勸豐佑即位時,宣佈廢除道教,崇奉密宗,道教勢力逐漸衰微。

明代時,中原王朝在雲南屯田設衛,大批漢族官兵因此來到巍山,因其多信仰道教的緣故,使得道教在巍山又一次得到傳播和發展。明清時期,隨着“太上老君點化細奴邏”這一傳說故事的廣爲流傳,巍寶山更罩上一層神祕的面紗,亦更加吸引外來者一探究竟。

細奴邏建國究竟是受誰點化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兩種不同版本的傳說代表着南詔發跡地巍山和南詔政權地大理之間的文化資源爭奪。巍山有意識地去強調南詔王曾在此區域受到當地人們最信奉的道教神祇太上老君的點化而建立政權,旨在向外界傳達一種自身社會文化獨特性的信號,這對於巍山的社會文化發展是有極大影響的。

2.特有習俗

“接三公主”習俗,在有關南詔始祖細奴邏的遺蹟或傳說中,三公主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巍寶山巡山殿中三公主的塑像,巄圩圖城西雲隱寺寺廟羣中專門的殿宇皆表達了人們對她的熱愛之情,可謂“懿德常昭蒙舍詔,慈恩廣被蒼洱間”。

南詔大理國是如何立國並發展的?留下了哪些史料? 第2張

傳說,三公主是一千多年前白子國酋長張樂進求的第三個女兒,名叫金姑。南詔初期,蒙舍川在白子國的統領之下。後來,張樂進求讓位給蒙氏家族細奴邏時,爲保持雙方的友好關係,同時把自己的三公主嫁給細奴邏爲妻。

金姑生得聰明美麗,嫁與細奴邏後,從大理喜洲來到巍山,與細奴邏住在南詔都城巄圩圖城。她親手教這裏的婦女紡紗織線,至今在巄圩圖城遺址的南邊不遠處,還有一片“牽線坪”,相傳就是金姑教織線的地方。她頻頻傳遞着兩地的友好情誼,受到人民的愛戴。

三公主逝世後,爲紀念三公主,後人在巄圩圖山建三公主殿,爲她建廟塑像。而遠在大理一帶的白族婦女,按照金姑生前一年一度回鄉省親的習慣,每年的春節後,都要來到巍山,來接金姑回家鄉過年,以示對她的懷念。

於是,接三公主便成爲一個習俗,巍山和大理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動,都圍繞這位三公主進行,代代相傳。如果接三公主這天下雨,則被認爲大理壩子這一年將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南詔圖傳》描述張樂進求讓位是神鳥棲息與細奴邏之肩膀數十日,及細奴邏拔劍入巨石三寸的神異現象,而“接三公主”則把讓權描述走向更世俗化,姻親關係的紐帶更加體現出權力的和平轉讓。大理城是南詔大理國最爲人銘記的政權所在地區,而巍山則是南詔始祖發跡之地,區域內之傳說代表着當地的歷史記憶,而後人的講述便是他們對自身非凡歷史的建構。

南詔大理國是如何立國並發展的?留下了哪些史料? 第3張

二、與中原王朝的交流

1.仰慕唐帝國

歷史現象深刻反映歷史,歷史建構存在於一些歷史現象的表達之中。從唐人的視角觀看南詔特定歷史或者南詔與唐之互動交往,便可以發現中原唐王朝對其西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獨立政權的態度。

同時,從南詔大理國政權在與唐王朝進行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所採取的一系列應對舉措中,亦可見南詔大理國政權區域自身的歷史建構。新舊唐書皆記載,南詔王邏盛在其妻子懷有身孕之時前往唐廷,於途中聽聞兒子降生,便慨嘆一句“死唐地足矣。”

此爲中原統治者或者歷史書寫者對於羈縻統治下的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方政權表現出自身強烈的優越感,和南詔對盛大唐王朝的傾慕。“歸義既並五詔,服羣蠻,破吐蕃之衆兵,日以驕大。每入覲朝廷亦加禮異。”

蒙歸義即南詔王皮邏閣,在他的當權時代通過自身的雄心付諸實踐和積極請求借助唐王朝的軍事力量等,成功實現了吞併當時西南地區存在的其餘的少數民族部落的願望,爲南詔的政權穩固和日後發展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在唐廷看來,自身協助南詔滅其餘少數民族部落首領吞併其統轄範圍,且使得羣蠻歸順南詔之後,一方面南詔作爲唐在吐蕃之間的天然屏障,很好地起到了唐廷在西南邊疆的防禦作用;另一方面,則在唐朝方面看來,正是由於南詔助唐數次打敗意欲侵襲唐朝統治的吐蕃的事實,使得皮邏閣或者南詔統治者逐漸驕傲自大。

南詔大理國是如何立國並發展的?留下了哪些史料? 第4張

閣邏鳳重用戰爭中俘虜回南詔的唐邊疆官吏西瀘縣令鄭回爲南詔清平官(類中原王朝之宰相一職),且請其擔任王室子孫的家庭教師,對其恭敬不已。

最終鄭回在輔佐異牟尋時期,對於南詔重新歸唐雙方維護友好關係立下功勞。南詔與唐重歸於和的關係,南詔王異牟尋“發三路使者”求和以及“蒼山會盟”制盟書四封分別藏於三個不同的尊貴之地,“閣勸賦詩以餞之。”

2.睦鄰友好

可見此時南詔文化中已明顯地體現着唐文化的因素。唐朝詩文繁榮,送別之時贈詩是十分流行且能深刻表達感情的。這是高規格的送別,其中亦暗含着中原文化對南詔的影響,南詔在社會文化方面是積極學習唐王朝的。幾乎與唐朝歷史相始終的南詔,是雲南歷史上出現的與中原王朝既關係密切同時自身又具備一定獨立性的地方政權。

這一時期,無論從史書記載還是傳世碑刻來看,均不難發現其政治制度和社會生活等其他諸多方面是極力效仿唐朝的。毫無疑問,南詔政權的重要貢獻即在於它維護了中國西南地區的統一,在其大量汲取中華文化,並且積極倡導、借鑑和效仿唐朝文化的過程中也主動認同於中華文化和中原王朝的統治。

《南詔德化碑》尤是研究南詔諸方面重要內容的極其重要的傳世碑刻,其碑文內容不僅佐證了新舊《唐書》等此類正史史料記載內容,將其結合唐人樊綽《雲南志》這一珍貴史料來讀,則更加能夠將當時南詔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內容,及其與中原王朝的和戰關係生動地顯現出來。

西南邊疆歷史上擁有獨立民族政權的兩個主要時期南詔和大理國,其在自身相對獨立的情況下,亦與中原唐宋王朝存在着較爲頻繁的交往互動。南詔與唐王朝在歷史過程中更多地被認爲是一種和戰關係,兩者在不同時期多種原因影響下,之間的交往互動亦不盡相同。

南詔大理國是如何立國並發展的?留下了哪些史料? 第5張

唐對南詔基本採取懷柔政策,而南詔亦積極仿唐建制發展自身。南詔之後的大理國作爲西南少數民族政權與宋朝的交往中體現出的注重發展與宋之睦鄰友好關係,並且通過與宋王朝的積極交流來促進自身經濟文化發展。

但同時,由於宋廷治邊策略的保守態度,大理國幾乎始終被兩宋視爲外藩,二者間的政治關係較南詔與唐則表現得較爲冷淡。這一時期的傳說故事不論從史籍記載還是流傳民間,亦或傳世碑刻體現出來的是除南詔大理國作爲少數民族政權社會自身的性質之外,均不乏其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積極效仿中原王朝,汲取和主動認同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

三、留存史料

1.橫生波折

南詔大理國作爲西南邊疆少數民族政權活躍於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長河的同時亦與中原唐宋王朝進行着頻繁的交往互動。《南詔德化碑》記載了大量南詔和大唐的交流,主要立碑目的是爲了表明南詔叛唐是出於不得已。

碑文敘事截止贊普鍾十四年(765年)止,其中詳細生動地記載了南詔與中原王朝唐朝及其與吐蕃三方勢力關係的變化過程,爲研究唐時南詔的重要碑刻資料。碑文內容記述了南詔的發展、擴張及唐開元、天寶年間南詔與唐及吐蕃和周圍各族的關係。

作者生平難考,而所述南詔初年史事,卻可與文獻記載相印證。碑文亦體現了南詔對中華傳統倫理文化的認同。

越嶲都督張虔陀,曾經當過雲南別駕的官職,南詔王因爲他過去熟悉南詔的風土人情,上表推薦他出任姚州都督。誰知他反而用謊話煽惑南詔王室,引發禍亂。

南詔大理國是如何立國並發展的?留下了哪些史料? 第6張

吐蕃是唐朝的世仇,他卻與吐蕃暗中勾結,想聯合起來消滅南詔,這是讓人難以忍受的第一個行爲;誠節是南詔王的異母兄弟,因爲他不忠不孝,被貶謫到長沙,張虔陀卻奏請讓他回來,想叫他找機會謀害南詔王,這是讓人難以忍受的第二個行爲。

字裏行間透射出對中華倫理文化思想的認同,並以此爲標準衡量和反觀唐朝與南詔的關係,表明了不得已而背叛唐朝的深層思想原因。南詔極力仿唐的表現,亦不難於碑文中發現。

2.模仿朝制

南詔的制度,受唐影響極大。尤其在碑陰題名處,如“清平官”、“大軍將”等,均與《蠻書》卷九所記之南詔官制相一致。題名中的“大總管”、“法曹長”等官制在《蠻書》之中雖沒有記載,但見於《新唐書·職官志》,可見南詔多采用唐廷官制。

唐之宰相不同於秦漢,秦漢時期宰相之職由一人負責,總攬政治大權,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唐則採取三權分立制,即由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

南詔大理國是如何立國並發展的?留下了哪些史料? 第7張

南詔宰相之職務,亦由坦綽、有夑和久贊分擔。唐代有左右僕射之職。南詔有酋望、正酋望、員外酋望、大軍將,員外等低於清平官的官制。南詔官制“爽”,與唐代最高的行政機關“省”一致。

南詔的九爽,其職務等同於唐之六部。此外,南詔有姓,是向漢人學習的結果,按照南詔原來的習慣,父子相傳,用連名制。

結語

南詔之所以能統一洱海地區,與唐朝從多方面給予的幫助和影響密不可分。皮邏閣在唐朝的扶持下最初統一洱海區域各部時,即被唐朝授予“雲南王”的封號。此事實本身就反映了洱海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與內地漢族地區難以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