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清時期,后妃干政的現象爲何會不斷涌現?

明清時期,后妃干政的現象爲何會不斷涌現?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根據祖制規定,后妃不得干政,爲什麼明清后妃干政卻不斷涌現?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后妃名義上是國家除了皇帝最尊貴的人,是封建王朝中的一個有着特殊身份和地位的社會羣體,始終活躍在中國政治史的舞臺上,對封建王朝的政治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明清兩代的初創者都吸取所謂前朝教訓,試圖極力避免女性干政,但是因爲現實中政治形勢的需要、親情羈絆、滿足自己的權力慾望等諸多原因,明清後宮參與政治也是時有發生。

一、自身的政治才能

后妃本身要具有一定的政治才能,這是她們在古代干預政治並且不被人宮牆外的人隨意欺騙的首要前提。后妃受過教育並且有政治經驗,對朝政大事往往能提出一些獨到見解,進而對政局發展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

明清時期,后妃干政的現象爲何會不斷涌現?

明太祖馬皇后“仁慈有智鑑,好書史”朱元璋在郭子興軍時,所需要的文件經常讓馬皇后代爲掌管,每當太祖突然索要時,雖然時間倉促,馬皇后也未曾忘記。後來馬皇后經常對時務提出自己的一番見解,朱元璋也基本都表示贊成。

明成祖徐皇后幼年時性情淑靜,愛好讀書,人稱女諸生。她非常聰明,有着很強的記憶力,“書史一目成誦不忘,”徐達和謝夫人都十分喜愛她,認爲她與衆不同。“稍長,博通載籍,每及嘉言善行,未嘗不拊卷尋繹。”徐皇后正位中宮後,“凡有獻納,多裨軍國。”

孝莊太后是清朝身據優秀政治才能的女性代表,她從童年開始就對政治很關心,對政治有着極高的敏感度,在陪同清太宗皇太極征戰的歲月中,她經常參與機要事務,對於清朝前期的對外戰爭、內部政治鬥爭都極爲熟悉,這對於增長她的政治才能也起到了極大作用。

在皇太極死亡後,清朝出現了皇位之爭,最高權利出現了真空。孝莊太后,成功利用多爾袞和其它大臣的矛盾,消耗、分化瓦解了多爾袞的勢力,把自己年幼的兒子福臨(即後來的順治帝)捧上了皇位,可以說沒有孝莊太后,清朝的歷史將完全改寫,因爲有了順治帝纔有後來的康、雍、乾三帝。

明清時期,后妃干政的現象爲何會不斷涌現? 第2張

慈禧太后能執掌晚清政權四十多年,與她的政治纔能有很大關係。慈禧天資聰穎,16歲能夠背誦五經,亦曾閱覽24史,熟悉禮法,對於古今治亂也有一定認識。這從後來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也能看出來。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期間,慈安太后對政治既不熱心,又不具備批閱奏章的能力,朝政大權實際由慈禧太后執掌。

從慈禧太后迅速打倒肅順爲首的政敵的過程可見她政治手段之堅決果斷,她親自手寫的一道罷黜恭親王奕訢的漢文諭旨語句通順,言辭犀利。從慈禧太后和奕訢的權力之爭來看,經過多年垂簾聽政的政務磨鍊,慈禧太后的統治根基日益穩固,奕訢的政治權術與手段不敵慈禧太后,幾遭罷黜懲治,在權力鬥爭中漸漸處於劣勢,慈禧太后終於大權獨攬。

二、皇帝授權,幼帝繼位

有的皇帝因爲一些原因主動讓后妃參預朝政,因爲得到了在位皇帝的授權,后妃干政就有了合法性。幼帝繼位,無法處理正常的政務,通常也會出現後宮干政的現象。明朝前期的幾位皇帝主動讓后妃參預朝政,后妃輔佐皇帝處理朝政大事。

明仁宗張皇后在永樂年間爲太子妃時,極力維護朱高熾的皇太子之位,經常在明成祖和徐皇后面前爲朱高熾說話,“微後當成祖意,太子幾廢。既爲後,中外政事,羣臣才品,莫不周知。”明仁宗對聰明賢惠的張皇后的幫助十分感激,再加上他身體行動不便,故讓張皇后協助處理一些政務。

明清時期,后妃干政的現象爲何會不斷涌現? 第3張

“宣宗即位,每軍國大議,上稟命而行,太后亦時時詢上外朝所平決。”明宣宗對政治經驗豐富的張太后十分孝敬,朝政大事必要先請張太后裁決後才施行。因皇太子朱祁鎮年幼,宣宗臨終之際,爲避免大權旁落,命文武大臣“家國重務,必稟皇太后皇后行之。”

清太宗時期,內外廷界限不明,後宮既是生活之地,也是議政場所,身處後宮的莊妃經常參與政務。“皇太極稱帝改元后,便將制定清朝衣冠服飾的重任交付給孝莊處理。咸豐帝體弱多病,對政務逐漸力不從心,他開始教授懿貴妃批閱奏摺,懿貴妃藉此干預朝政,引起了大臣的不滿。

幼帝繼位的時候,小皇帝生活還不能自理,不具備獨立處理繁重的朝政大事的能力,就由皇太后或太皇太后實際掌控朝政大權,太后甚至以皇帝年幼爲名實現垂簾聽政。明英宗即位時年僅九歲,朝政大權實際由祖母張太皇太后掌握。張太皇太后以不許破壞祖宗家法爲由拒絕垂簾聽政,“委政三楊,從中主之。”明神宗即位時年僅十歲,還不能獨立處理朝政。

隆慶六年(1572 年)正月下旬,明穆宗病重不起,而皇太子朱翊鈞年方十歲,李太后雖委政於內閣首輔張居正,但爲照顧年幼的神宗的生活起居而搬到乾清宮,並親自擔負起對神宗的教導和培養,對萬曆政局有着很大影響。

順治帝、康熙帝即位時都很年幼,這爲孝莊太后垂簾聽政提供了方便,但因清朝入關前就有設置輔政大臣輔佐幼帝的規定,又有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被諸王逼迫殉死的慘痛教訓,而且孝莊太后的丈夫清太宗皇太極正是逼死阿巴亥的主謀,她垂簾聽政的時機和條件還不成熟,所以孝莊太后並沒有選擇垂簾聽政。孝莊太后雖未臨朝聽政,但仍間接地掌控着朝政大權,對朝政有極大的影響力。

三、皇帝無子,后妃定立

有的皇帝生前無子,皇位繼承面臨危機,作爲皇帝妻妾或母親的后妃往往就會在皇位繼承中起決定作用。明清兩朝的一些太后、皇后都在決定皇位繼承人中起到了決定作用,處理了皇帝無子時的皇位繼承危機。

明清時期,后妃干政的現象爲何會不斷涌現? 第4張

明武宗十五歲繼承皇位,正當壯年卻一直未有子嗣,張太后曾讓大臣勸說武宗預立太子,從宗室中謹慎選擇一個血緣親近且賢能的人正位東宮,但未得武宗同意。正德十四年(1519 年)六月十七日,興獻王朱祐杬去世,“昭聖慈壽皇太后、孝惠皇太后及文武衙門皆致祭焉”。張太后又以皇帝名義特恩命十三歲的興獻王長子朱厚熜“以嗣子暫管府事,仍給養贍米三千石”,此時朱厚熜還未正式冊封。

按舊例,親王去世,嗣子未受封的只給養贍米二百石,服喪期畢才能襲封,這表明張太后早已看中了興獻王長子朱厚熜。正德十五年(1520 年)十二月,明武宗在南郊祀典上突然吐血病重,皇位繼承再度面臨危機。正德十六年(1521 年)三月十三日,明武宗臨終前下諭給司禮監:“‘朕疾不可爲矣。其以朕意達皇太后,天下事重,與閣臣審處之。’”十四日,武宗病死在豹房。

張太后命太監谷大用、張永前往內閣與大學士楊廷和等人商議嗣君人選,楊廷和與其他閣臣根據《皇明祖訓》兄終弟及的繼立方式和草擬好的武宗遺詔,議定興獻王長子朱厚熜應當立爲嗣君。張太后“與大學士楊廷和定策”立朱厚熜爲嗣皇帝,當日傳旨文武羣臣,並派遣太監谷大用等人持遺詔往安陸迎朱厚熜入京繼位。

熹宗在世時,親兄弟還有一個五弟信王朱由檢,但是魏忠賢不想讓年已十七歲且不好受他擺佈的朱由檢作皇帝,而是陰謀假稱宮妃懷孕,再暗中把魏良卿之子抱進宮中作爲皇子,由魏忠賢輔政。魏忠賢把這一計劃告訴張皇后,張皇后力言不可,厲聲說道:“從命亦死,不從命亦死,等死耳。不從命而死,可以見二祖列宗在天之靈。”魏忠賢無奈,只得同意讓朱由檢入宮繼位。

事關重大,張皇后力勸熹宗傳位於五弟信王朱由檢,熹宗在乾清宮召見朱由檢,命朱由檢在他死後繼承皇位。熹宗病死後,張皇后立刻頒佈懿旨召朱由檢入宮繼位,並告誡他千萬不要吃宮中任何食物,最終朱由檢順利入宮即位。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年僅十九歲的同治帝病死在養心殿東暖閣,無子。當天,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立刻在養心殿西暖閣召集王公大臣等人議立新帝。慈禧太后又下令不許皇后阿魯特氏參加會議。會議上慈禧先以國不可一日無君爲理由,否定了阿魯特氏孕中孩子的繼承權,接着提出應該立刻迎立新君。

明清時期,后妃干政的現象爲何會不斷涌現? 第5張

有人抗言提出皇后誕生之期將近,應暫時祕不發喪。如果皇后所生是皇子,可立爲嗣君。如果不是,再從宗室中選擇新帝也不晚。慈禧太后認爲當下時勢艱難,皇后不知何時誕育皇子。慈安太后則主張立奕訢之子載澄,但載澄在宗室中名聲不好,慈禧太后不同意。慈安太后又提出立溥倫,但溥倫血緣較疏,慈禧太后又不同意。

最後,慈禧太后提出“‘溥字輩無當立者。奕譞長子今四歲矣,且至親,予欲使之繼統’”,衆人不敢違抗慈禧太后意旨,遂一致決定立載湉爲帝。兩宮太后隨後發佈懿旨命“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著承繼文宗顯皇帝爲子,入承大統,爲嗣皇帝。”慈禧太后再度以皇太后的名義垂簾聽政。光緒帝在位三十四年,無子,慈禧太后臨終前發佈懿旨定立醇親王載灃年僅三歲的長子溥儀爲嗣皇帝。

四、總結

后妃受過良好教育,並且有一定政治才能是是她們干政的基礎,有些皇帝會因爲生病、年老體力不支等原因讓后妃干政,此時她們的干政力度有限,以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爲主。而老皇帝死亡,有政治能力的后妃在選擇新皇帝上有極大的自主權。年幼的新皇帝繼位,是后妃干政的高發時期,這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