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戰國時期法家第一次變法是哪個國家?有何影響?

戰國時期法家第一次變法是哪個國家?有何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悝變法是指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任用法家人物李悝爲相,進行的變法改革。這是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談及變法,最廣爲人知的是商鞅變法,商鞅通過變法,徹底改變了秦國,讓秦軍真正成爲虎狼之師,在百餘年後一統中國。無論商鞅本人結局如何,從變法實施來看,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鑄就了一個強大的秦國。

鮮爲人知的是,商鞅變法之前八十年,中國還有一次改寫戰國歷史的變法,不僅鑄就了戰國第一位霸主,還壓制了秦國八十年。

01:魏國圖強

三家分晉之後,韓趙魏三國中,魏國地緣最差,被緊緊地裹在晉西南一隅,西與秦國一河之隔,北有強趙,東有韓國,南有中條山、黃河,越過中條山與黃河則是陝地(今河南省三門峽澠池縣、陝縣和靈寶市地區),但這裏有秦楚鄭三國拉鋸爭奪。因此,魏國地緣形成了兩個基本特徵:

1,處於四戰之地,周圍列強環繞,稍有不慎就是國滅。

戰國時期法家第一次變法是哪個國家?有何影響?

2,儘管易守難攻,卻也容易被壓迫封鎖,發展空間小。

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雄才大略的魏國掌舵人魏文侯深通此道,於是決定變法圖強。

魏文侯的變法分爲兩個部分,即內政與軍事,內政上用李悝(kui)、翟璜爲相,改革弊政,實施“李悝變法”;軍事上用樂羊、吳起等爲將,實施“吳起變法”。

02:李悝變法

李悝是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人,出身豪族,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受業於子夏(孔門十哲之一)弟子曾申門下。李悝後來是法家代表,卻有拜師法家死對頭儒門的經歷,如今看來有些奇怪,但在當時很正常,沒人規定向誰學習就一定要歸於哪一派,孔子還曾問道老子呢,韓非子與李斯的老師還是儒門荀子。

魏文侯任命李悝爲相,主持變法,第一目標是富強,實現自保不被列強吃掉。李悝變法的內容,歷史上稱之爲“李悝變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變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戰國之後的變法都深受李悝變法的影響。

“李悝變法”主要有三個方面,每一個方面幾乎都具有顛覆性。

一,廢除世襲制,根據能力選拔官吏

春秋時代之前,夏商周統治都很粗糙,各個部落或貴族有自己的封地,國家統治需要他們的支持,所以官吏一般都是從這羣人中選取。而且,當時這一羣人壟斷知識,治理國家不靠他們也不行,平民根本沒什麼治國知識。但春秋兼併戰爭之後,無數貴族家道中落,甚至直接淪爲平民,知識開始向下擴散,小貴族、小地主或普通民衆中也出現了不少才子,這是“李悝變法”時世襲制的廢除,向各國招納賢才的時代基礎。春秋戰國時代,文人階層與諸子百家的出現,其實根源在於春秋戰國無數貴族破產,當時傳播知識之人,多數都是落魄貴族。

陳勝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猶如一聲驚雷,但李悝廢除世襲制,以才能選官,雖然影響力上不如陳勝,卻也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振聾發聵的用人制度改革。

同時,李悝還取消了舊貴族原本享受的世襲俸祿,將之用來招募賢才,發展生產。

總之,世襲制的廢除,向各國招納賢才,使魏文侯統治時期的魏國有了英才薈萃的局面。

二,廢除井田制,採取“盡地力之教”政策

到了春秋晚期,井田制其實早已經名存實亡,但舊有奴隸主貴族不願放手,這與他們利益息息相關。李悝釜底抽薪,將之徹底廢除,重新丈量國家土地,按照土地的貧瘠標準,分配給農民土地,並且鼓勵老百姓墾荒,允許土地買賣。

所謂“盡地力之教”,即在農業種植上應採取多種經營方式,如若一種作物受到自然災害,還有其他作物可以收穫,耕地要深,除草要勤。

戰國時期法家第一次變法是哪個國家?有何影響? 第2張

農耕時代,土地是創造價值的根源,魏國打破井田制,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個體小農經濟制,激發了普通民衆的生產積極性,猶如上世紀中國的“承包到戶”一樣,讓魏國國力大幅度增強。

三,實行法治,推出《法經》

《法經》之前,中國有很多法律條文,但不太完善,李悝將之整理,最後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成文法典——《法經》,對於國家法令、政府職能、官員的升遷獎懲、軍功的獎勵,都做了最完備的規定。

之後,《法經》成爲歷代法典的藍本,如今已經失傳。據《晉書·刑法志》記載,《法經》分《盜》、《賊》、《囚》、《捕》、《雜》、《具》6篇。

總而言之,李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變法者,堪稱變法之祖。

03:吳起變法

吳起是衛國人,與李悝一樣,都曾在子夏(孔門十哲之一)弟子曾申門下學習過,母親去世之後,吳起沒有按照儒家信條回家奔喪守孝,曾申認爲吳起不孝,於是與吳起斷絕了師徒關係。

後來,吳起就棄儒學兵。公元前412年,齊國攻打魯國,魯穆公想任命吳起爲將,但因吳起妻子是齊國人而猶豫,於是吳起就殺妻求將,表示不會偏向齊國。吳起爲將之後大敗齊國,後來由於吳起受到魯穆公猜疑,就離開魯國投奔求賢若渴的魏文侯。

李悝變法,讓魏國迅速富強了起來,爲了拓寬魏國生存空間,魏國開始與秦國爭奪河西之地(黃河以西、洛水以東的區域,地跨陝北高原與關中平原)。吳起來到魏國之後,很快就被任命爲魏軍攻擊秦國的主將。

河西之戰中,吳起率軍攻克的地方有鄭(陝西華縣)、王城(今陝西大荔)、合陽(今陝西合陽東南)、陰晉(今陝西華縣東)等地,魏國在此設立上郡(今陝西境內洛河以東,黃河以北,子長以南)。魏國又佔領了陝(今河南三門峽西),控制了西方與中原交通的黃金通道。自此,魏國將秦國壓制在洛水以西長達八十年,可謂秦國強大之後最爲憋屈的一段時間。

吳起之所以百戰百勝,取得了河西之地,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吳起改革軍事,建立了爲魏武卒制。春秋之前,中國採取的是徵兵制,而“魏武卒”採取的是募兵制,給予的待遇很高,相應的是軍隊有嚴厲的考覈。吳起引進了KPI考覈制度,對軍隊的士兵進行考覈,獎勵其中的優秀者,並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戰特點,重新將他們進行隊伍編排,發揮混合兵種的團隊作戰優勢。

在李悝變法的基礎上,吳起進一步進行軍事改革,最終打造出了一支讓人聞風喪膽的虎狼之師——魏武卒。

關於河西之地,直到商鞅變法後,魏武卒精銳又在馬陵之戰中被孫臏幾乎一舉殲滅,秦國才最終收復河西之地,取得了東進的戰略要地。沒有河西之地,秦國只能稱霸西方,不可能攻滅六國。

04:李悝吳起爲何成功,結局如何

戰國時期法家第一次變法是哪個國家?有何影響? 第3張

所謂變法,就是改變原有規則,根據時代需求重新制定規矩,因此變法過程中,就必然侵害既得利益者。所以,商鞅、王安石、張居正等歷史上的變法者下場往往都很慘,那麼李悝與吳起爲何能夠成功,結局如何?

1,魏國脫胎於晉國魏氏,本是晉國的卿大夫,三家分晉之後建國,從卿大夫上位到諸侯的歷史比較短暫,魏國是一個新生的國家,國內貴族的權限和利益享受時間也很短,累積有限,因此貴族保守勢力不夠強大。

2,魏國自身的經歷,不允許國內存在強大的貴族。在晉國時,魏氏一步步做大,最後把母國——晉國都瓜分掉了,魏氏發家之路,自然會嚴防死守,不會讓國內其他貴族複製,因此也就不會允許國內存在實力強大的貴族,有魏文侯支持,李悝改革遇到的阻力並不大。

3,李悝對貴族的利益涉及比較有分寸,看似出臺了很多顛覆性的變法內容,但實際變法力度並不算過於激烈。比如廢除井田制,實際當時井田制已經名存實亡;廢除世襲制,但並未徹底改變貴族當官的途徑,只是給其他人也開闢了上升的通道。

正因如此,在順應時代的情況下,李悝吳起改革進而成功。與此同時,李悝善終,只進行軍事制度改革的吳起,就更不會被針對了。不過,在魏武侯(魏文侯之子)時期,吳起受到猜疑於是投奔了楚國,在楚國進行吳起變法時遭到舊貴族反對,最終被殺。透過吳起在魏國與楚國變法的結局,也能看出新生的魏國與老牌的楚國之國情不同。

經過李悝與吳起變法之後,一個不起眼的魏國,一躍成爲成爲戰國第一霸主,多次擊敗秦國、楚國、齊國三大傳統強國,稱雄諸侯八十餘年。直到孫臏出場,通過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殲滅了十餘萬魏武卒,魏國從此淪爲二流國家。

可見,一個國家想要強大,只要能順應時代變法,解放出生產力,就可能在短時間內爆發出驚人的力量,令世界爲之側目。最近四十年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又一次證明了這一點。世界上國家民族很多,爲何有的國家永遠不可能強大,而中國卻能從近代落後再度走向強大?中國悠久的變法史給了現實很多啓發,如今的中國人實際還處於變法的時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