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墨家逐漸走向沒落?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墨家逐漸走向沒落?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戰國時期,墨翟創立墨家學派,與儒家對立,提出了一套獨特的理論,構建了相當完備的思想體系。這些思想理論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獨樹一幟,受到時人的追捧。先秦時期,儒、墨曾並稱“顯學”,在歷史前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越來越深入人心,成爲千年來中國文化的主流,但曾與儒家並肩的墨家卻逐步走向衰微。

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出後,墨家的衰微更加明顯,整個學派幾乎被埋沒兩千年,直到近代才逐漸被人提起。盛極一時,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墨家逐漸走向沒落?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一、墨家的衰微

墨子是宋國人,出身手工業的他擅長機械製造,是當時的專家,與魯班齊名。與其他諸子百家的其他學派不同,墨家的學術團體由士人和工匠共同組成,是兩種知識傳統的有機結合。因爲墨子出身手工業,墨家的理論中有代表手工業者利益的方面。春秋戰國時爲各國提供物資的墨家不斷壯大,先秦時期十分盛行,受到人們的尊敬。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墨家逐漸走向沒落?

在“百家爭鳴”的背景下,墨家的影響力與當時作爲主流的儒家難分上下,時人皆言“非儒即墨”,可見盛況。墨家學說以“兼愛”爲核心,又有節用、節葬、尚賢等等。墨者出身與墨子相當,大多是社會上的地位卑微者,他們以興利除害爲目的,十分重視經歷艱難困苦的生活。

墨者生活上清貧艱苦,紀律上十分嚴明,必須服從鉅子的領導。據說墨家的刑法當中規定殺人的人處以死刑,如當時擔任墨家鉅子的腹朜的兒子殺了人,雖然秦惠王已經饒恕,但還是按照墨家的律法將他處以死刑。

按照墨家內部的律令,墨者即使前往外地做官,也必須在當地宣傳墨家理論,行不通寧可辭官。墨者大多數有一定知識的勞動者,他們對自己要求嚴格,也非常注重實踐,致力於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有領袖、有組織、有紀律。

後期墨家逐漸分化,一支成爲“墨家後學”,主要繼承墨家關於社會倫理的主張,如認識論、邏輯學等;一支則化身爲秦漢時期的遊俠。所謂“遊俠”並非武藝高強之人,而是一種精神,泛指豪爽樂於交遊、輕生重義、救人於危難的人。

實際上墨家從墨子和他的學生以後便開始衰微,到西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政策提出後更甚。當時社會已發生變化,墨家所提倡的艱苦並非人人能夠達到,再加上墨家內部的規章制度過於嚴格,思想不再適用於當時,所以西漢以後這個曾與儒家一樣風光的學派幾近消失。造成墨家消失的原因有自身的不足,也有外界的影響。

二、墨家衰微的內部原因

第一,實用性大於理論性使墨家思想難以傳承。對於某種思想、學說來說,一般有兩種傾向,一是偏向理論,一是偏向實用。從整體上來說,墨家思想的實用性更爲突出。墨家所提出的兼愛、非攻、節用等思想大都是出於對當下社會問題的考慮。

如墨家提倡的強者不欺負弱者、人多不搶奪人少、富人不侮辱窮人、貴族不傲視平民、狡詐的人不欺騙癡愚的人等,都表明墨家看到了當前的社會問題,並希望通過這些思想理論的提出解決問題,讓社會按照墨家期望的方向發展。

但世事無常,此一時彼一時,當時的主張不一定適應以後的社會。當然墨家的思想理論有其價值所在,它以整個社會的善爲出發點,將下層人民的利益都考慮在內,身份低微的下層人民很期待墨家制度的建立。它所倡導的兼愛、節用等思想至今仍有非凡的借鑑意義。

第二,墨家思想自身存在矛盾。“兼愛”體現了墨家的平等觀,在階級森嚴的古代社會是非常可貴的,但墨家同時又承認君臣民之間的階級關係,這樣一來就與“兼愛”當中的天下平等互相矛盾了。墨家又同時認可非命、明鬼,非命是無神論,明鬼則帶有迷信色彩,理論上兩者不能共存。

第三,部分學說過於理想化。有學者將墨家衰微的原因歸結於追求的的理想過高,有一定道理。“兼愛”是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但人的本性是利己,平等是可遇不可求的,況且封建社會本就階級分明,想讓貴族與平民平等更是不可能實現。

節用、節葬、非樂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些學說的提出實際上是針對王公貴族,使他們的生活歸於節儉從而減輕平民百姓的負擔。這種思想對當時的社會又積極意義,但禮樂制度早已深入人心,在這樣的文化條件下難以實行。

第四,重視科技脫離時代。作爲先秦諸子百家中最重視科技的學派,墨家的科技思想難能可貴,但墨家對科技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當時的時代需求,科技也成爲墨家衰微的原因之一。墨家後學探究科學技術的同時忽略了學術理論上的創新,大大削弱了墨家的傳承能力。

先秦時期墨家之所以興盛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秦國統治者需要墨家的軍事能力,隨着社會漸趨穩定,墨家也就逐漸失去價值,而墨家也沒有對自身的學說再創新,於是逐漸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和思想的進步,在歷史的洪流中聲音越來越弱了。

秦漢之際是封建社會形成時期,社會上各項制度都處於不完善的狀態,統治者想實現統一最重要的就是在思想上統一,漢武帝時的“獨尊儒術”便是以儒家思想爲主綜合各家,最終確立了兩千多年古代中國的主導思想。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墨家逐漸走向沒落? 第2張

各種思想都有自身特點,如果不能反映當時的時代需求,如超前、滯後等都會讓這種學派逐漸消失。墨家重視科技即是超前思想,超越了封建社會初期的需求,也違背了統治者維護國家穩定,政權統一的需求,因此墨家思想便被逐漸淘汰了。

第五,缺乏創新。任何思想學說想要在歷史上長久立足都必須時時創新,同時還要以包容的態度對待其他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借鑑和創新中不斷完善自身,這樣才能長久發展而不被歷史湮沒。

但墨家思想自初創之時就不具備這種品質。墨子學孔子之術時認爲禮制太過繁瑣,厚葬浪費錢財,於是背道而馳。他重視理論,但更注重實踐,認爲如果不能像大禹一樣切實踐行墨家的規章準則就不足以成爲墨者。

嚴苛的規章制度和行爲準則爲後期墨家的泥古不化埋下禍根。加之墨子性格倔強頑強,他堅信自己的理想並願意爲之奮鬥終生,這種精神一方面能爲他的前行提供強大動力,但也是墨家學說排他性強的原因所在,墨子很難接納不同的意見,更不用說批判自己的學說了。

除此之外,墨家內部的鉅子制度非常嚴格,這也使得墨家學說難以有所創新。在墨家,鉅子有相當大的權力,墨者要對鉅子絕對服從,即使此後入仕爲官,仍要遵守墨家的規定。森嚴的制度限制了墨者對墨家思想提出質疑,創新就更難了。

三、墨家衰微的外部原因

第一,墨家思想受到居於主流地位的儒家學者的排擠。孔丘與墨翟都有周遊列國的經歷,他們都希望將自己的學派思想推而廣之。當他們向諸侯宣講自己的治國理民思想時,往往會非難其他學派,儒家對墨家的排斥打壓也是墨家走向衰微的原因之一,如孟子曾說“墨氏兼愛,是無父也。”在儒學與墨學互爲競爭的過程中,儒學顯然居於主流地位,他的蓬勃發展限制了其他學派,當然也包括墨學。

第二,墨家思想不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墨家代表的是平民大衆,他提出的主張對平民百姓有利,但對統治者來說是不利的。“兼愛”主張的中心在於平等,對現代人來說是非常合理的,但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古代不可能實現。

統治者治國理政的方式與墨家主張不合,秦國統一直接證明非攻主張失敗,節葬、節用、非樂更與統治階級自身的生活追求背道而馳。雖然墨家思想在民間十分受歡迎,但古代的天下是皇帝執掌的,想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存在並發展非常困難,漸趨沒落是必然結果。

第三,秦漢統治者對思想文化的專制取向。秦朝統一得益於法家的政治主張,始皇建立秦國後仍奉行法家那套刑法森嚴的制度,他不能容忍戰國以來的百花齊放,因此發生了焚書坑儒的悲劇,儒家受到重創,各家學說也紛紛銷聲匿跡。

與別家不同,儒家思想實際上早已根深蒂固在統治者和平民大衆的血液裏,統治者主導社會採用的仍是儒家禮制,所以到西漢獨尊儒術時,儒學便再次復興了。武帝提出儒學專制以後,墨家也就無人敢提。

結語

任何學術思想都是時代的產物,墨學也不例外。墨家思想起源於先秦社會動盪的環境中,在西漢時銷聲匿跡,其衰微有外界環境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墨家思想自身的缺陷。缺乏創新的思想和墨者內部嚴格的規章制度是墨家走向衰微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