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對於明朝時期的國本之爭,士大夫們表現出怎樣的風骨?

對於明朝時期的國本之爭,士大夫們表現出怎樣的風骨?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萬曆十四年(1586年)二月開始,滿朝文武爲了使出身低微、不受寵愛的皇長子朱常洛能被立爲太子,以六七位閣臣的離職、上百名大臣被廷杖或降處的沉重代價,前後苦爭了15年,此後又護衛了19年,朱常洛最終繼承了帝位。史稱“爭國本”。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明朝到了萬曆時,皇權已經萎縮。皇帝的旨意需要由內閣安排人去執行,假如內閣認爲旨意不合適,他們會讓皇帝修正或撤回,倘若皇帝堅持,他們可能不奉詔。如果皇帝不顧輿論的壓力,對朝臣加以懲處,則會引得更多的大臣站出來維護這個集體的權力。

對於明朝時期的國本之爭,士大夫們表現出怎樣的風骨?

受懲處者和仿效者會被冠以“錚臣”的榮耀,而皇帝本人卻會被視爲昏君、君,受到道德上的極度孤立。皇帝不可能一個人就能管理全國的政務,他需要依賴內閣和六部大臣來具體地執行權力,所以明朝的官員敢於直諫,敢於用禮儀道德束縛皇帝。因此,大臣們並沒有去揣摩和迎合萬曆的意願,而是捨得以身家性命去和實力遠勝於己的皇帝抗爭。

反對皇帝廢長立幼的滿朝文官們,其實是在維護一種關於接班人的制度,一種已經用了幾千年、並且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只有確定了這套制度的效力,才能保證帝國權力交接的穩定,其實也就是國家的穩定。這讓宮廷免去奪嫡的紛爭和險惡,免去最高統治者一時頭腦發熱胡亂指定接班人的可能,免去野心家爲政治投機而行廢立之可能。

如果這套體制得以確立並且定型,國家將可以不必在選定繼承人之事上消耗過多的政治資源;並且,皇帝對接班人沒有了選擇的餘地,爲規避因接班人能力不足給治理帝國帶來的不利作用,他會強化對內閣班子的打造和對制度治國的依賴。毫無疑問,這勢必會擴大內閣的權力,進一步弱化皇權。或許,這是古代中國走上憲政之路的一個起點。

對於明朝時期的國本之爭,士大夫們表現出怎樣的風骨? 第2張

可惜,這一場爭國本,明廷的朝臣們集體表現出的,大約是中國歷史上士大夫們最後的一次風骨。

曾經爲明神宗付出過青春和愛情的鄭皇貴妃,一直爲後人所唾罵。即使史學家也未必給予這個悲劇性女人公正的評價。“女人乃亡國之禍水”,同樣是對鄭皇貴妃的結論。在國本之爭這個主題上,尚有爲數衆多的歷史研究者,其觀點依然站在萬曆一朝的臣僚一邊。

似乎鄭皇貴妃天生就該安分守己地做任人宰割的妃嬪,而不應有做皇后的非分之想;萬曆皇帝天生就該和王恭妃恩恩愛愛,不應有真正的愛情。這些有悖常情的論斷大多出於一種僵化、保守、人云亦云的思想驅使,無疑有失公允,弄得是非漸已分明的歷史,再度蒙上了一層難以辨認的鏽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