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朝時期的國本之爭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何影響?

明朝時期的國本之爭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何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明朝國本之爭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自古以來,便有“太子者,國之根本”之說,而在冊立太子之時,則一貫堅持“立嫡立長”的原則。然而,明神宗朱翊鈞因長子朱常洛是宮女所生而不喜,又因寵愛鄭貴妃,便想廢長立幼以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爲太子,卻遭到朝中大臣的激烈反對,就此引發了長達二十九年的國本之爭。

明朝時期的國本之爭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何影響?

一夜風流偶得長子,明神宗事後卻不想認賬

萬曆九年(1581年)的一天,年僅18歲的明神宗前往慈寧宮向慈聖皇太后請安,卻沒想到太后不在宮中。一時間,精蟲上腦的明神宗竟然寵幸了慈寧宮宮女王氏,不過事後朱翊鈞便後悔了,他並未按常理賞賜信物給王氏,而是匆匆離開了慈寧宮。

朱翊鈞自感此事不太光彩,再加上李太后和首輔張居正平日對其管教甚嚴,因此明神宗朱翊鈞事後根本不願提及此事,然而卻沒想到這一次風流,王氏竟然就此珠胎暗結。隨着時間的推移,王氏便因體型變化而再也無法隱瞞,只得將事情向李太后和盤托出。

李太后自己也是宮女出身,不僅對王氏的境況深表理解,而且想方設法的讓兒子認了此事。一日,李太后趁着與兒子酒宴提起此事,朱翊鈞起先還想抵賴,直到李太后命人拿出《內起居注》,朱翊鈞這纔不得不認。在李太后的勸說下,朱翊鈞勉強封王氏爲恭妃。

數月之後,王恭妃誕下一子,取名朱常洛。因當時宮中均稱宮女爲“都人”,明神宗便常常稱朱常洛爲都人子,由此可見他對這對母子的厭惡。

明朝時期的國本之爭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何影響? 第2張

明神宗意圖廢長立幼,就此引發國本之爭

正所謂母憑子貴,按理來說生下皇長子的王恭妃應該水漲船高,尤其是在皇后並未生子的情況下。然而,就在萬曆九年(1581年)八月,鄭氏通過選秀進入皇宮,並迅速受寵於後宮,三年之內便先後被晉封爲淑嬪、德妃、貴妃,與王氏的境遇簡直是天壤之別。

萬曆十四年(1586年)正月,鄭貴妃生下朱常洵,朱翊鈞對此高興無比,同年三月便再度晉封鄭氏爲皇貴妃。也正因此,明神宗朱翊鈞竟然起了廢長立幼之心,就此引發了長達近三十年的國本之爭。

很快,便有流言說明神宗與鄭貴妃私下約定,將立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爲太子,再聯想到申時行曾在朱常洵出生前請立太子而被拒,王恭妃長期未受封,而鄭貴妃剛剛生子便被晉封皇貴妃等事,立即便引起了朝臣們的警覺。

廢長立幼不僅違背了自古以來的“立嫡立長”原則,更是違背了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的祖制,立即引爆了朝堂。就在鄭貴妃被冊封的當天,戶科給事中姜應麟、吏部員外郎沈璟等人便紛紛上書請立太子,其中姜應麟措辭極爲激烈,直接激怒朱翊鈞,被貶爲大同廣昌典史。

明朝時期的國本之爭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何影響? 第3張

朱翊鈞的打壓不僅沒能壓制住朝臣,反而激起了朝臣的鬥志,吏部員外郎沈璟、刑部主事孫如法相繼上言,結果再度被罰。朱翊鈞的態度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朝中大臣立即紛紛上書,建議朱翊鈞今早冊立長子朱常洛爲太子,以破除流言。而在上書請立太子的同時,大臣們更是指責後宮干政,直指寵冠後宮的鄭貴妃。

對於猶如紙片一般砸來的奏章,明神宗朱翊鈞也懶得再進行批覆,一律置之不理,而朝臣們則是前仆後繼,在奏摺不斷的同時,更是在朝會時不斷提及,結果朱翊鈞一氣之下乾脆眼不見心不煩,連朝會也不參加了。

朱常洛被立爲太子,梃擊案後國本之爭結束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交鋒中,申時行、王家屏、趙志皋、王錫爵等四任內閣首輔被迫辭退,中央即敵方官員三百多人蔘與其中,其中一百多人被罷官、廷杖、解職、發配充軍。直到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在李太后的干預下,朱翊鈞這纔不得不立皇長子朱常洛爲長子。

朱常洛被立爲太子之後,其他諸子也相繼被加封爲王,其中朱常洵爲福王、朱常浩爲瑞王、朱常潤爲惠王、朱常瀛爲桂王。然而,被立爲太子的朱常洛仍然備受冷落,除了太子的名義之外,根本沒有享受到與之相對應的待遇,而福王朱常洵則長期逗留京師,根本不離京就藩。

明朝時期的國本之爭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何影響? 第4張

爲了防止事情發生變故,大臣們又紛紛上書要求福王儘快離京,然而朱翊鈞卻是一拖再拖,直到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大臣們以鄭皇貴妃和福王朱常洵意圖謀害太子爲名再度上書彈劾,福王朱常洵這才前往洛陽就藩。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男子張差手持木棍闖入太子朱常洛所居住的慈慶宮,擊傷守門太監,意欲行刺太子,幸好太子內侍韓本用及時趕到將其逮捕,史稱梃擊案。後經審訊,張差交代說是有一老太監收買自己,並將自己帶到慈慶宮,指示自己打殺遇到之人,尤其是穿黃袍者(太子朱常洛),但卻並未交代收買自己的太監是誰。

之後,萬曆帝又令員外郎陸夢龍再度提審,這才誘使其說出實情,原來背後指使之人便是鄭貴妃手下的太監龐保和劉成。於是,朝臣們懷疑鄭貴妃仍不死心,這是想要謀殺太子朱常洛,王志、何士晉、張問達等人更是職責外戚鄭國泰“專擅”。

後太子朱常洛出面,鄭貴妃這才得以逃過一劫,只是處死了張差一人。然而,鄭貴妃雖然未因梃擊案受到懲處,但她的勢力卻就此一蹶不振,朱常洛的太子之位這才得以穩固。至於梃擊案到底是鄭貴妃指使,還是太子自導自演的苦肉計,則已經無人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