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據文獻記載,春秋時期哪個國家很早就有了冶鐵的記錄?

據文獻記載,春秋時期哪個國家很早就有了冶鐵的記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冶金鑄煉術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標誌之一。青銅鑄造技術造就了輝煌的青銅時代,而冶鐵技術的出現和廣泛使用,開創了全新的鐵器時代。最近的研究證明,山東淄博的鐵山是中國冶鐵的發源地之一,被視爲中國青銅文明向鐵器文明演進的重要標誌。冶煉術是如何發展的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據文獻記載,春秋時期哪個國家很早就有了冶鐵的記錄?

從青銅冶鑄走向冶鐵鍛鑄

淄博鐵山古稱商山、西山,東距齊國古都臨淄城僅10餘公里。因富含鐵礦,冶鐵業興盛,故改稱鐵山。這裏的鐵礦石含鐵量高達70%以上。鐵冶村位於鐵山東南角,該村的山上至今仍有鐵牛峯、鐵牛窩、金山洞、爐神祠等與冶鐵有關的地名和遺蹟,附近尚有冶官祠、爐神姑廟、奶奶(爐神姑的母親)墳等歷史遺蹟。

西周時期,姜太公封於齊,因其俗,簡其禮,興工商業,便漁鹽之利,爲後世齊國的工商業打好了堅實基礎。齊國在春秋時期之所以能成爲第一霸主,與冶鐵業的發達不無關係。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說:“齊桓公之所以能夠劃時代地成爲五霸之首,在諸侯中特出一頭地,在這兒可以找出它的物質根據。煮海爲鹽積累了資金,鑄鐵爲耕具提高了農業生產。”

據文獻記載,齊國很早就有了冶鐵的記錄。《管子》曰:“商山鐵褐,下有鐵,取而鼓之,國之基。”“請以令斷山木,鼓山鐵。”“籍鹽鐵之利以至富強”,等等。

這些內容是中國關於冶鐵的最早文獻記載,也足以證明齊桓公時期就已由冶銅轉向冶鐵。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一書中也指出:“鐵字古文作銕,當是東方夷族最先發明冶鐵術,爲華族所採用。

《國語·齊語》載管子說,美金(青銅)用來鑄武器,惡金(鐵)用來鑄農具,足見春秋初期,冶煉技術已經能產生鐵。”

齊國的冶鐵是在冶銅技術的基礎上,在商代、西周高度發達的青銅冶鑄業的背景下產生的,並且很快形成了塊鍊鐵技術與液態生鐵技術並存發展的獨特傳統。

淄博鐵山的冶鐵及綜合研究表明,春秋時期,齊國是我國古代冶鐵的重要發源地,也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的“銅鐵並用時期”。

《管子·地數》雲:“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山上有鉛者,其下有銀。”

據文獻記載,春秋時期哪個國家很早就有了冶鐵的記錄? 第2張

《廣雅·釋山》也說:“天下名山五千二百七十,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足見那時管仲對鐵已有了很全面的瞭解,鐵和銅都成爲齊國的重要物資。

商周時期,我國的青銅業有很高水平,冶鐵用的鼓風爐就是由鍊銅演變而來。冶鐵是在長期的鑄銅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果沒有青銅業,就很難有冶鐵業的出現。

冶煉技術促進產業發展

衆多專家認爲,齊國的冶煉技術水平和生產規模,居於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鐵器的冶煉和廣泛使用,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首先,冶鐵技術的發展和鐵製工具的使用,爲齊國的富強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春秋時代,鐵器在齊國的廣泛使用,對社會生產力發展起了很大作用,給齊國提供了一種青銅器和石器無法比擬的堅牢銳利的工具。

利用鐵製工具興修水利,砍伐森林,開墾荒地,深耕細作,使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起來,也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爲齊國提供了更多的糧食,也爲齊國的稱霸準備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其次,冶鐵業的發展標誌着春秋時期齊國開始了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化。鐵製工具的廣泛使用提高了勞動效率,使大面積的開荒墾田成爲經常的、普遍的事情。

管仲實行的土地租稅政策,首先是“均地分力”,即按勞動力平均分配耕地。然後,在此基礎上“與之分貨”,即按規定將收穫物一部分作爲租稅上交國家,剩餘部分留歸勞動者自己。爲了獲得更多的剩餘產品,齊國百姓“夜寢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爲而不倦,民不憚勞苦”。

鐵製工具的使用,使齊國的生產關係早於其他諸侯國而發生變革,促進了奴隸制生產關係向封建制生產關係的轉變。

最後,青銅時代向鐵器時代的轉折,促進了齊國文化的發展。冶煉技術從冶銅到冶鐵業的轉變,成爲齊國深厚文化底蘊的重要歷史見證。正是由於青銅文化與鐵器文化的交相輝映,才孕育了特有的文化風韻,使齊文化成爲我國積澱深厚、魅力獨具的歷史文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