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根據史書記載,南宋時期制瓷技術有哪些創造和進步?

根據史書記載,南宋時期制瓷技術有哪些創造和進步?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個時期,因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爲都城,史稱南宋,歷九帝,享國152年。南宋雖然外患深重,統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經濟上外貿高度發達 ,重心完成了歷史性南移,思想學術和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理學成型確立正統地位,並向海外傳播,形成了東亞“儒學文化圈”。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南宋官窯是官方的燒造瓷器的窯場,南宋時期勞動人民的制瓷技術有許多創造和進步。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時,建立修內司、郊壇下窯,生產宮廷專用御品,故稱“南宋官窯”。

根據史書記載,南宋時期制瓷技術有哪些創造和進步?

簡介

南宋官窯是南宋南遷後高宗在杭州所另立的新窯杭州修內司官窯,亦稱內窯。然此項分類尚有紛歧意見,因爲汴京遺址長埋於開封市底下,考古難以挖掘,只能藉由古籍記載來推測當時燒窯的情況。根據幾本古籍,如明初曹昭《格古要論》、南宋人所寫《負暄雜錄》、以及南宋《垣齋筆衡》所載,官窯的確分作南北兩處。

詳述

南宋官窯,開始於隆興十三年。是由皇家自己投資,並由宮廷內務府的窯務機構主持建立的制瓷窯場。宋朝以後的官窯,則是國家機構的官府投資建立的制瓷窯場。民窯,是百姓投資建立的窯場。官窯與民窯的根本區別是窯場的所有權屬性,而不是產品的形狀和產品的歸屬對象。

官窯瓷器有兩種屬性,一種是在官窯中燒造出來的瓷器,這是完全意義的官窯瓷器;另一種是在官窯建立以前,由官方出具設計樣式,規定質量標準和數量要求,並由宮廷太監專門監製、督造,在民窯中燒製好後,經過挑選,上品供應御用,中品供應宮廷用瓷和外交用瓷以及賞賜有功大臣,下品配發給地方官府作爲公用。後者並非官窯中生產,所帶“官窯”二字,與窯場的所有權不符。村夫認爲,此類瓷器冠以“官用型瓷器”的名稱比較準確一些。

另外,由民間自己設計燒製的精美瓷器被皇家所採用,只能叫做貢瓷,不能稱爲官窯瓷。其中,專門爲皇帝燒製的瓷器叫貢御瓷器,而爲宮廷陳設和皇室成員燒製的瓷器,就只能稱爲貢瓷,不應稱爲貢御瓷。 宋朝官窯遺留給後世的問題很多,比如“汴京官窯”、“汝官窯”和“郊壇官窯”的概念是否正確的問題,貢御汝窯燒造的時間是宋神宗時期還是宋徽宗時期的問題,南宋修內司建立的“新窯”和“舊窯”的關係問題,龍泉官用型黑胎青瓷是貢瓷還是仿官窯瓷的問題,《坦齋筆衡》中“故京遺制”的含義和“置窯於修內司”問題等等。

根據史書記載,南宋時期制瓷技術有哪些創造和進步? 第2張

南宋的官窯都是由宮廷內務府的窯務機構主持創建、由窯務機構或者是修內司機構中的宦官進行監督管理的,它和明清時期派遣朝廷命官督造官窯瓷器是不同的。因此,宋朝的官窯,是特指皇家內宮出資派人建立的、具有皇家獨立自建性質的制瓷窯場。

修內司官窯

南宋官窯是宋朝遷都臨安後,邵成章提舉在殿中省修內司按北宋舊制度在鳳凰山下設立官窯,稱爲內窯;後來又在郊壇建立新官窯。修內司郊壇官窯瓷釉有月白、粉青、米黃三色,有冰裂紋,隱紋如鷹爪。明初曹昭《格古要論》言:“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臃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有黑土者謂之烏泥窯,僞者皆龍泉所燒者,無紋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垣齋筆衡》中提到"後郊壇下別立新窯",爲南宋初期設立的第二座官窯,稱“郊壇官窯”,也位於杭州。

“襲故京遺制”移地於南方繼續生產,開始於紹興十三年,卻連續生產了一百三四十年的優質瓷,前後映輝,爲中國奠下了制瓷王國的美名,千多年以來,被舉世認爲宋瓷是藝術性最高的時代。它通過細緻純熟的工藝,將流暢簡練的造型和精光內蘊的釉色和諧統一在一起,代表着八百年前中國瓷器生產的最高水平,也是南宋時期發達的科技文化真實的寫照。由於它產量有限,傳世甚少,從而成爲中國古代瓷器中的瑰寶,聞名於世。而與南宋官窯的知名度不相適應是關於它近乎零星的史料記載,讓今人覺得撲朔迷離、莫衷一是。因此,南宋官窯的研究一直是中國古陶瓷研究中一項令人矚目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