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夫差的真面目是怎樣的?他放過勾踐有什麼客觀原因嗎?

夫差的真面目是怎樣的?他放過勾踐有什麼客觀原因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夫差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公元前494年,吳越在夫椒爆發一場爭霸戰,史稱“夫椒之戰”,吳軍大勝越軍大敗,勾踐率領僅剩的5000越軍,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越國面臨亡國之禍。

伍子胥認爲“今不滅(越國),後必悔之”,建議乘勝追擊,痛打落水狗。但在另一面,勾踐在范蠡等建議下,採取美女、重金賄賂吳國太宰伯嚭,相傳後來還送出了美女西施,最終夫差聽從太宰伯嚭(pǐ)的答應越國求和的建議,於是越國向吳國投降。

如果事情至此,也沒什麼可說的,畢竟雖然春秋無義戰,諸侯滅國無數,但畢竟很多爭霸戰最終是爲了徵而服之,並不謀求領土和滅國,吳國放過越國符合時代規則。然而問題在於,勾踐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二十年後滅了吳國夫差自刎,於是夫差放過越國與勾踐滅掉吳國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夫差成了歷史上缺乏遠見、好大喜功、盲目武斷、親小人遠賢臣的君主,在史書上留下了恥辱的一頁。

二千多年之後,隨着地下文物的不斷挺身而出,尤其是清華簡中的《越公其事》,揭開了夫差真面目,也讓吳越爭霸中這一戰的真相慢慢浮出水面,原來夫差放過勾踐另有客觀原因。

夫差的真面目是怎樣的?他放過勾踐有什麼客觀原因嗎?

01

吳越兩國相鄰,地處江浙一帶,是數百年來的死敵,不死不休的那種。

到了晉楚爭霸晚期,吳越之戰又夾雜了一絲代理人戰爭的味道。晉國結盟吳國,提升吳國戰鬥力,戰略目的是“疲楚”,而爲了對抗晉國戰略,楚國拉攏越國對抗吳國,范蠡、文種都是楚國人,很可能是楚國在人才上支持越國。勾踐滅吳之後爲何要殺楚人范蠡、文種?細細品味一下,勾踐再怎麼心胸開闊,也不會讓接下來的敵國之人(吳亡之後,越楚必戰)位居本國高位吧。

夫椒之戰前兩年,吳王闔閭伐越,與勾踐戰於欈李(今浙江嘉興西南),但勾踐骨骼清奇思路奇葩,派敢死隊向吳軍挑戰,排成三行,走到吳軍陣前,齊聲吶喊着自刎身亡,這一幕讓吳軍目瞪口呆,越軍趁機發動偷襲,吳軍大敗闔閭傷重不治,死前囑子夫差勿忘殺父之仇。

夫差繼位之後,勵精圖治,厲兵秣馬,吳國國力大增,準備一雪其恥。於是,勾踐決定先發制人,夫差倉促應戰,結果在夫椒之戰中吳軍大勝。

夫差的真面目是怎樣的?他放過勾踐有什麼客觀原因嗎? 第2張

夫椒之戰五年後7年,夫差由江淮北上爭霸,當時中原主要有晉國與齊國兩大強國,夫差兩次征伐齊國,甚至在艾陵之戰中全殲10萬齊軍,在於晉國會盟爭奪盟主之位時,晉國大夫趙鞅發怒,要攻吳王,這才讓晉定公當了盟主。

公元前482,夫差再次率軍北上,與諸侯會盟於黃池,由於吳國國內空虛,勾踐趁機偷襲,俘獲吳國太子友。吳人連忙向夫差彙報,由於夫差害怕勾踐偷襲的消息被諸侯獲悉,於是一連殺了7個報信者。會盟之後,夫差派使者帶上厚禮與越國媾和,勾踐同意議和。

接下來幾年,越國屢攻吳國,最終在公元前473年滅吳。史書記載,越王勾踐想把夫差流放甬東,給他百戶人家,讓他住在那裏,夫差說:“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

縱觀夫差一生,儘管最終是一悲劇,但總體而言不能說夫差昏聵,應該是一位有爲之君,接任國君之位才兩年,就大敗死敵,之後又能北上爭霸,還殲滅了10萬齊軍。更爲重要的是,夫差與勾踐之間,不僅累積了持續數百年的仇恨,而且還存在兩年前的殺父之仇,在可以輕鬆滅掉越國的情況下卻放之一馬,怎麼看都不太符合邏輯。

02

2008年,清華校友從境外拍賣行,拍到了2388枚戰國竹簡,隨即捐贈給了清華大學,後來將之命名爲“清華簡”。夏商周斷代工程組長的李學勤評價,“(清華簡)這將極大地改變中國古史研究的面貌,價值難以估計”。

2017年,清華簡團隊發佈了一部分整理報告,其中最爲重磅的是《越公其事》,全篇共75支竹簡,共三千餘字,堪稱目前最完整的勾踐滅吳故事的出土文獻,詳細敘述越王勾踐兵敗後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後重新崛起、滅掉吳國的經歷,對研究春秋吳越歷史,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令人震撼的是,《越公其事》中的不少記載顛覆了歷史,其中夫椒之戰後的一段記載,展現出了另一個謙卑恭謹、謹小慎微的吳王夫差形象。

傳統《史記》等史書記載,夫椒之戰後吳軍包圍會稽山,勾踐採納大夫范蠡文種建議,派文種以美女、財寶賄賂吳太宰伯嚭,希望伯嚭勸說夫差答應越國“臣事吳、男女服”的臣服。伍子胥極力反對,但夫差一意孤行,只願意聽從伯嚭建議。《越公其事》卻徹底顛覆了這一段歷史。

夫差的真面目是怎樣的?他放過勾踐有什麼客觀原因嗎? 第3張

《越公其事》記載,夫差答應勾踐求和,是因爲有着不得已的苦衷,是基於現實情況的理性考慮,根本就與美女、重金等無關。

《越公其事》:吳王聞越使之柔以剛也,思道路之修險,乃懼(懼).......吳王曰:“今我道路修險,天命反側,豈用可知?自得吾始踐越地,以至於今,凡吳之善士將中半死矣。今彼新去其邦而篤,毋乃豕鬥,吾於胡取八千人以會彼死?”申胥(伍子胥)乃懼,許諾。

首先,夫差考慮到越使文種說話柔中帶剛,判斷越國並未人心渙散,加之“思道路之修險”,於是有些擔憂。其次,戰爭打到這一步,吳國善戰之士傷亡過半,別說戰鬥力大幅度下降,甚至可能將士人心都不穩了。第三,越國不是剩下5000兵,而是還有8000兵,實力還很強大。第四,伍子胥聽到夫差分析之後,“乃懼,許諾”,君臣之間沒有爆發激烈衝突,反而是伍子胥覺得夫差言之有理。總之,夫差分析發現沒有必勝把握,於是才答應求和,算是見好就收。

夫差答應求和之後,與越使文種交談時,更是顯示出了夫差修養,顛覆了傳統形象。

吳王乃出,親見使者,曰:“......孤所得罪,無良邊人,稱尤怨惡,交構吳越.....孤用願見越公,餘棄惡周好,以徼求上下吉祥......孤用委命竦震,蒙冒兵刃,匍匐就君.....孤敢不許諾恣志於越公?”使者返命越王,乃盟,男女服,師乃還。

夫差言辭極爲謙卑,毫無囂張跋扈,甚至更像是失敗者的求和,看似不可思議,實則符合時代特徵。春秋時期,戰勝者往往都是這種態度,這就是當時的戰爭禮儀和君王基本修養。

與此同時,上書文字還顯示,越國只是“乃盟,男女服”,並未出現勾踐攜妻侍奉吳王的故事。

03

這裏出現了兩個問題:《越公其事》可不可信?如果《越公其事》纔是真相,那麼爲何包括《史記》在內的諸多史書,卻會描繪出一個昏聵、盲目的夫差形象?

《越公其事》,顧名思義主要講述的是越公勾踐往事,前一部分着意突出夫椒之戰兵敗之後,勾踐不卑不亢的氣節,表露出勾踐求和時的示好和決絕之意。勾踐爲了求和,只是派出一個嫡女爲夫差打掃宮殿,一個嫡男作爲侍衛之類,並沒有勾踐攜妻入吳侍奉夫差等。吳越盟約之後,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詳細描述了勾踐實幹興邦。勾踐滅吳之後,並未對夫差趕盡殺絕,而是表現出仁慈之心,讓夫差頤養天年。

乃使人告於吳王曰:“天以吳土賜越,句踐不敢弗受。殹民生不仍,王其毋死。民生地上,寓也,其與幾何?不榖其將王於甬句東,夫婦三百,唯王所安,以屈盡王年。”

顯然,《越公其事》顛覆了傳統記憶,那麼與傳世文獻相比,兩者誰更爲可信呢?

夫差的真面目是怎樣的?他放過勾踐有什麼客觀原因嗎? 第4張

傳世文獻中,勾踐有三個特徵:一是強調勾踐忍辱負重,二是善於陰謀,三是背信棄義。尤其是勾踐攜妻入吳侍奉夫差,滅吳之後迫不及待要殺夫差(吳越春秋記載)等,塑造了一個善於隱忍、陰險毒辣、窮兇極惡、背信棄義的小人形象。但作爲一個大國之君,之後還曾北上爭霸的勾踐,勾踐的所作所爲只能讓人不可思議。

可見,不能說《越公其事》一定就是真相,但至少比包括《史記》在內的傳世文獻更符合時代邏輯。因此,《越公其事》上描述的夫差事蹟,應該也是更讓人相信。

至於傳世文獻爲何將夫差、勾踐形象扭曲,原因很簡單,就是文人爲了警醒君王,不能學夫差的昏聵與放鬆警惕,因爲敵人都是窮兇極惡陰險毒辣,一旦放鬆就會亡國,一旦亡國就會被殺。因此,古史中的夫差與勾踐爭鬥,就猶如一部精彩的小說,陰謀詭計層出不窮,情節跌宕起伏。

司馬遷著史時,還能儘量客觀,所以《史記》還不算誇張,但如《國語》之《吳語》和《越語》、《吳越春秋》等記載,簡直就是一部歷史同人改編小說。其實,諸子百家興起之後,文人篡改經典以實現政治抱負的現象層出不窮,比如傳世《道德經》中的“法古”,考古發現原版是《法今》,篡改一個字,意思大不同,法今是法家基礎,法古是儒家基礎。

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古人著史並非沒有私心,真正恪守客觀態度、擯棄主觀立場的史家極爲稀缺,即便司馬遷,也曾在《史記》中貶低衛青霍去病而過度褒揚李廣,因此想要認識歷史人物,就必須綜合多家史料典籍研究,否則就容易偏聽偏信、以偏概全。

綜合《越公其事》可見,夫差固然是亡國之君,但至少在與勾踐的這一次交鋒之中,夫差並未做錯什麼,也不能說他錯失天賜良機,時勢使然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