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萬象 > 歷史劇 > 《三國機密》中“宮刑”的有何祕密呢?原來漢代與明清割法不同

《三國機密》中“宮刑”的有何祕密呢?原來漢代與明清割法不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根據馬伯庸小說《三國機密》改編的網絡劇《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已經悄然播出,補原著的小熱潮也隨之暗流涌動。書中的關鍵設定是東漢末帝漢獻帝有一個孿生兄弟,漢獻帝病入膏肓自知時日無多,於是將寄養在楊家的孿生兄弟劉平接入宮中,以漢獻帝劉協的身份繼續支持漢室。以伏皇后伏壽爲代表的保漢一派先將劉平假扮宦官入宮,再製造火災,閹割已經駕崩的漢獻帝,製造小黃門救火犧牲的假象,完成掉包記。但伎倆很快就被許都衛滿寵識破,破綻處在被處置成“小黃門”的漢獻帝劉協被閹割得太乾淨了——“黃門”同寺人、宦者、宦人、宦官、宦吏、中官、中人等同理,是受閹割者因官職所得稱呼。

小說裏是這樣寫的,“(滿寵)知道荀彧不喜歡這個話題,很快就回到正題:‘我剛纔還檢查了死者的胯下,什麼都沒有摸到,切得乾乾淨淨——事實上,依宮裏的規矩,宦官只須除去陽鋒,卻不必連兩枚腎囊也切掉。’”網絡劇增加了一段伏皇后閹割前叩首行禮的場景,揭露破綻時則採用了與原著類似的表述。

《三國機密》中“宮刑”的有何祕密呢?原來漢代與明清割法不同

無論割得乾不乾淨,在劉協死後閹割下體假扮宦官的舉動都是非常不明智的。唐代學者張守節爲《史記·秦始皇本紀》作注時說:“宮割,一百日隱於蠶室養之乃可,故曰隱宮、下蠶室是。”唐初學者顏師古解釋受宮割之人密閉之地被稱作蠶室的原因時稱:“凡養蠶者欲其溫而早成,故爲密室,蓄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風之患,須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蠶爾。”死去的漢獻帝不再擔心中風,伏皇后爲掩人耳目放火焚燒宮殿或許有蠶室“薰合之”的功效,但是閹割之後傷口光靠這一次性猛薰是無法癒合的,總還需要時間來平復傷口。人死之後血液停止流動,書中設定漢獻帝駕崩於清晨,晚上才被閹割,屍體已經僵了,胯下嶄新的傷口像是一份自白書,死者身份昭彰,一看就不是宦官,根本就不需要許都運用對宮中規矩的深度瞭解纔可獲知。

再者,身在宮中多年的皇后也不大可能犯下割得太乾淨這樣的“低級錯誤”。

萬茜飾伏壽

漢代宦官是怎麼來的?

漢代宦官的主要來源有三種。一種是天生就有生理缺陷或者發育不全的人,在漢代龐大的宦官羣體中只是個別例子。《後漢書·卷五十七·欒巴傳》中有記載,“順帝世,(欒巴)以宦官給事掖庭,補黃門令,非其好也。性質直,學覽經典,雖難在中宮,不興諸常侍交接。後陽氣通暢,白上乞退。”欒巴因發育障礙充當宦官,“陽氣通暢”之後就喪失了做宦官的資格。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