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現代航天之父 德國著名火箭專家馮·布勞恩簡介

現代航天之父 德國著名火箭專家馮·布勞恩簡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韋納·馮·布勞恩(Wernher von Braun,1912年-1977年),生於德國,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是德國著名的火箭專家,對V-1和V-2火箭的誕生起了關鍵性作用。大戰結束之際,布勞恩及其科研班子投降美國,1955年他加入美國國籍。布勞恩繼續在美國從事火箭、導彈和航天研究,曾獲得一系列勳章、獎章和榮譽頭銜。1969年,他領導研製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將第一艘載人登月飛船“阿波羅11號”送上了月球。1981年4月首次試飛成功的航天飛機,當初也是在布勞恩手裏發明的。因此,他被稱譽爲“現代航天之父”。1977年6月,布勞恩病逝於華盛頓亞歷山大醫院。

現代航天之父 德國著名火箭專家馮·布勞恩簡介

個人經歷

1912年3月23日,韋納·馮·布勞恩出生於德國維爾西茨的一個貴族家庭,後隨全家移居柏林。馮·布勞恩的母親是一位出色的業餘天文學愛好者。她循循善誘地培養小韋納的好奇心。

1931年夏天,馮·布勞恩暫時離開柏林火箭飛行場,到瑞士蘇黎世的聯邦工學院去深造。就在這裏,他結識了美籍醫科學生康斯坦丁·D·傑納勒爾茲,這個人後來成了他的畢生之友。布勞恩談起未來的太空人必須承受很大的加速度時,康斯坦丁斷定,要測定一個生物能承受多少重力加速度,唯一的辦法是把生物置於離心機之中。不久,這兩個學生就積極準備這項太空醫學研究計劃,這在全世界也許還是頭一次。他們用老鼠做實驗。要不是女房東威脅布勞恩:如果不立即停止實驗,就要把他趕出去,這兩個年輕的研究人員還不知要發現什麼呢!

現代航天之父 德國著名火箭專家馮·布勞恩簡介 第2張

1932年春,回到柏林的馮·布勞恩以航空工程學士學位畢業於夏洛滕堡工學院。

1934年,這位22歲的學生科學家以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於柏林大學。

1934年研製A-2火箭,並在庫默斯多夫附近的試驗場試射火箭成功。

1936年,布勞恩找到了合適的導彈試驗基地——佩內明德,任技術部主任,開始研究新的武器計劃、領導設計A-4(即V-2)火箭計劃,即後來命名爲V—2的導彈。

1939年3月23日,馮·布勞恩第一次見到了希特勒。布勞恩曾經聽說,希特勒對現代技術和複雜的機器頗感興趣。馮·布勞恩可以想象得到,沒有希特勒站在他們一邊,他們將會遇到許多難題,由於他在V—2火箭方面的成績,在幾年可怕的戰爭之後,希特勒授予他榮譽教授稱號。1942年10月3日V—2首次發射成功。

當時,德國正在崩潰,同盟國節節勝利,馮·布勞恩則四處奔走,忙於進行一次幾乎是不可能的撤退,以免有關人類將來征服宇宙空間的各種計劃方案落入外人手中。不管有什麼危險,不管要付出什麼代價,必須在幾天之內,把全體人員和智囊團、大量的技術報告、設計圖、專利品、藍圖和工程圖紙撤出來。他說:“我要不是這樣的話,我想我就會成爲老朽,我的腦子就會不管用,我就會退化……”

實現載人

就在這些德國科學家準備把家屬接到美國時,馮·布勞恩寫信向表妹瑪麗亞求婚,並乘陸軍的一艘船去德國結婚,隨後把她帶回美國。

在美國決定對月球進行載人探險的日子裏,對宇宙飛行和蓬勃發展的技術革命的哲學研究——即人類想要從事令人敬畏的征服宇宙活動的原因已經可以闡述得一清二楚了。在大多數美國人看來,開端與其說是吉利的,不如說是輕率的。肯尼迪總統宣佈美國將在“這個十年內”實現載人月球着陸時,並不是爲了科學目的,而是出於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原因。前蘇聯在空間科學方面的進步使美國人丟臉,美國需要用這種方法來提高人民的信心。

布勞恩有時不耐煩地抱怨:“我常常聽到這樣的問題,‘我們爲什麼要搞人造衛星’,‘你們爲什麼要到月球上去?’提出這些問題完全無視人類生存的主要動機。事情很簡單,我們掌握了技術手段,可以從事這些富有挑戰性的工作。人類在重大的挑戰面前從來是不示弱的。因此,真正的問題應該是‘我們爲什麼不這樣做呢?’宇宙飛行意味着把人類的活動擴大到他自己居住的行星範圍之外。”他還說:每個人都可以多講一點道德學。人類一切科學上和工程上的努力,除非在與技術革命規模相稱的道德標準範圍內進行和利用,否則都是徒勞。技術越是進步,對人類的影響越是至關重大,如果世界的道德標準不能隨着技術革命的進展而提高,世界就會產生大混亂。許多人並不希望我們搞大規模的航天計劃,因爲社會也要跟着遭受各種副作用之害。有人問我們努力想飛到月球和其他行星上去的目的時,我們也可以用法拉第被問及他研究電磁感應的目的時所提出的不朽反問來回答:“一個新生嬰兒出生的目的是什麼?”

現代航天之父 德國著名火箭專家馮·布勞恩簡介 第3張

馮·布勞恩還能用通俗易懂的話把人類爲什麼熱心於征服空間的理由解釋得一清二楚。在一次聚餐會上,一位面容嚴厲的副主祭說:“亞拉巴馬兩年來的旱災,把我們的莊稼全毀了。你們用火箭把天上的雲打得百孔千瘡,把雨都弄乾了,你們什麼時候才住手呢?”布勞恩站起來說:“我知道,你對聖經很熟悉,對雅各的天梯的故事也很熟悉。天使們在天梯上爬上爬下。我們也是如此,如果上帝不讓我們在他的宇宙裏上上下下,他只要把天梯推倒就行了。”當時的掌聲震耳欲聾。

1957年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這令美國公衆萬分震驚,許多人擔心,他們下一步大概要扔炸彈了。前蘇聯第二顆人造衛星被送入軌道,引起了對艾森豪威爾政府在航天時代固步自封的大量批評。公衆的呼聲發展成咆哮、怒吼。馮·布勞恩終於可以放手大膽實行他的航天計劃了,他終於用丘比特—C火箭成功地把“探險者號”送入太空。亨茨維爾街道上載歌載舞,艾森豪威爾總統向馮·布勞恩頒發美國公民服務獎,到處都安排了慶祝活動,韋納·馮·布勞恩成了一位民族英雄。第一次羅伯特·H·哥達德博士紀念宴會嘉賓雲集,主賓埃絲特·C·哥達德夫人把第一枚鍍金的羅伯特·H·哥達德博士紀念品贈給了韋納·馮·布勞恩博士。後來,馮·布勞恩博士的班子轉到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展大型“土星號”航天火箭。有了“土星號”這樣巨大的運載火箭,可能還會有核動力用來進行深層空間飛行,馮·布勞恩對月球、甚至對火星進行載人探險的幻想就有可能實現了。

世界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航天時代到來了。馮·布勞恩辦公室收到很多火箭愛好者的大量來信,大部分是青年寄來的。1959年11月16日,在華盛頓謝拉頓花園旅館召開的美國火箭協會會議上,他終於決定爲青年以及他們的實際火箭技術訓練大聲疾呼。他說:“青少年如飢似渴地追求知識,對那些能滿足這種追求的人應該是一種鼓舞,對那些應該提供教育手段的人應該是一種挑戰。”“教育是社會進步的保證,不要忘記,賽跑快者奪標,打仗強者得勝。”

1969年7月,通過一系列努力,布勞恩終於使人類登上了月球,許多人評論這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人類最美妙的時刻。到70年代初,布勞恩以不懈的努力使阿波羅計劃圓滿成功。1972年7月,他辭去公職以後,平生第一次爲一傢俬人公司工作。他盼望把他的大部分時間和努力用於促進各種衛星技術計劃的發展——從野生動物保護到污染和海洋的石油溢出,乃至於提高海洋學和生態學的研究水平。

1975年8月,布勞恩大病一場,被嚴格隔離。但是健康的體格、堅強的意志使他很快又重返工作崗位。

現代航天之父 德國著名火箭專家馮·布勞恩簡介 第4張

雖然他知道自己的病已很重,但他爲自己的一生心滿意足。“有幸幾乎終生擔負重任,以幫助實現自己童年時代幻想的人,你還能舉出很多來嗎?如果我明天就死去,我回顧自己的一生是充實的,激動人心的,深有報償的。除了這,一個人還有別的什麼可求嗎?”

1977年6月,馮·布勞恩因腸癌病逝於華盛頓,終年65歲。

在空襲過程中,他只能在醫院束手無策地等待空襲結束,這真是折磨神經的痛苦經歷,他一手策劃了整個佩內明德研製班子向美國人的投降行動。當他的國家——不管是對還是錯——處於戰爭狀態時,他已經作出最大努力,盡了他自己認爲是愛國的義務,幫助它取得了一種強有力的新式武器。既然大局已定,這一切已成爲過去,他認爲自己新的義務就是從德國崩潰的廢墟上,把對將來征服宇宙空間極其寶貴的貢獻拯救出來,並獻出他的本領,自願地爲美國服務。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