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戰國時期的魏國人才那麼多 魏國爲何留不住人才

戰國時期的魏國人才那麼多 魏國爲何留不住人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魏國爲何留不住人才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春秋戰國雖然是我國歷史上一段大分裂割據時期,但同樣也是思想、文化、學術最爲活躍的一個時代,爲此呈現出一番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景象。而人才對於當時羣雄爭霸、諸侯稱雄的春秋戰國時代尤爲重要,尤其是各方面進入發展黃金時期的戰國時代。

比如戰國時期各國爲了發展圖強,或是謀求生存,爲此展開了許多聞名當世,乃至後世的變革和改革,比如魏國的李悝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燕國的樂毅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等等,基本都推動了本國的發展,讓國家變得更加強大。

而爲各諸侯國推行變法改革,圖強求存的正是那些富有才學的士子人才,就拿戰國時期率先於各國實行變法改革的魏國來說。魏文侯正是任用李悝、翟璜、樂羊、西門豹、吳起、子夏、魏成等人才,才使得魏國實現了富國強兵,隨後北滅中山,西取秦國河西之地,連敗齊、楚等諸國,打下大片疆土,爲此一躍成爲戰國亂世的首任中原霸主。

而且魏文侯除了以軍事武力開疆拓土、打擊各國之外,還運用了文化滲透,比如在攻秦戰略中,魏文侯就拜當時著名的大儒子夏爲師,請他坐鎮西河郡(原秦國河西之地),和其弟子段幹木、公羊高、穀梁赤等人在當地講學,爲此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學派。

由於子夏是當時天下各國士子的一面旗幟,故而各國謀求進身之階的士人紛紛前往魏國西河學習,而這些士人學子在完成學業後,自然而然的也會將魏國作爲首選效力的國家,爲此西河學派不僅爲魏國吸引了大批人才,還培養了很多富有大才的官吏,儼然成爲中原文化的宗主國,這也是魏國除了強大的軍事實力之外,能稱霸中原百年的主要原因之一。

戰國時期的魏國人才那麼多 魏國爲何留不住人才

爲魏國推行變法改革的李悝就是子夏的學生,而爲秦國推行改革變法的商鞅西行投奔秦國後,據說就是以李悝編撰的《法經》爲藍本所開展的變法改革。從以上種種也能看出人才對於當時各諸侯國的作用有多麼大,甚至可以說一個富有大才之人就可以使一個國家由弱轉強。

然而自魏文侯之後,魏國爲何卻給人一種“留不住人才”的印象呢?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自魏文侯之後,魏國不僅本土人才向外流失嚴重,甚至還將人才往外趕。比如前者有商鞅、公孫衍、張儀、范雎、樂毅、尉繚等人,後者有吳起、孫臏、魏無忌等,而這些人都是當世著名的大才,他們自離開魏國後,在他國不是封侯拜相,就是擔任上將、軍師等重要職位。

商鞅被魏相舉薦,但仍沒有受到魏王重視,後去魏奔秦

商鞅原本是魏國附屬國衛國公族公子(也稱公孫商或衛鞅),少年時就喜歡研究法學相關的學術,早年在魏國相國公叔座門下擔任侍從中庶子。而魏相公叔座有知人、識人之明,他也看出來商鞅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才。

但公叔座此人比較自私功利一些,相比起國家利益,考慮自身更多一些,故而他明知商鞅的才能也一直沒有向魏王舉薦,爲此太史公司馬遷特意寫到“公叔痤知其賢,未及進。”。

“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史記》

後來一直到自己病重大限之日即將來臨時,公叔座才向魏惠王舉薦了年紀不大,卻身懷奇才的商鞅,還鄭重希望魏王能將魏國的全部國政交給商鞅治理,如若不然,則一定不能放其離開魏國。

結果魏惠王只是表面上應承了這位即將步入黃土的老相國之言,轉身離開後就對左右之人說道:“看來這老相國病得確實很嚴重,都說開胡話了,真是令人悲哀啊!竟然想讓寡人將國政全部交給他府上一名年紀輕輕的中庶子來治理,公叔座真是病得糊塗了!”。

結果身懷奇才的商鞅就因魏相公叔座的自私而耽擱,最終被魏王拒之門外。而魏惠王做出這種決定其實也不算錯,畢竟一個年長病重之人突然說要將全部國政交給一個年紀輕輕的侍從之官來掌管,確實顯得很突兀,要是公叔座早點在“清醒”時舉薦,即便魏惠王沒有重用商鞅,也不至於徹底埋沒了這個人才在魏國日後的發展。

這時秦孝公頒佈了歷史上著名的《求賢令》,下令在國內尋求有才能之人進獻富國強兵之策,希望能重新恢復先君秦穆公時期的強國霸業。於是商鞅在送完老相國公叔座最後一程後,便毅然決然的西行前往投奔秦國,在寵臣景監的引薦下,終於見到了慕名而往的秦孝公。

戰國時期的魏國人才那麼多 魏國爲何留不住人才 第2張

相比起魏惠王,秦孝公對商鞅的重視程度和態度要好的多,儘管商鞅前三次遊說並未打動這位秦國君主,但秦孝公依然還是耐心的等商鞅說完幾種不同的治國、強國之道。之後在第四次遊說時,秦孝公終於被商鞅所說的富國強兵之道打動,隨即便任用商鞅。

“以彊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史記》

即便在甘龍、杜摯等一衆守舊貴族的堅決反對下,秦孝公還是任命商鞅爲左庶長,並給予大力支持,爲此商鞅開始着手在秦國制定變更法令的改革。而商鞅擔任的這個左庶長在秦國新法頒佈實行之前,屬於官職、爵位於一體的實權要職。

比如在秦獻公回國奪取君位之前,秦國出現君位數度更迭的情況便是由左庶長等實權大臣專權國政所導致,屬於非秦國王族、公族之人能掌握實權的最高領政大臣。在商鞅之前,該爵職由秦孝公兄長,秦獻公長子嬴虔擔任,既能治民、治政,也能治軍、掌軍,是秦國最爲重要的軍政一體要職。

而且在新法實行一年稍有效果後,秦孝公便直接任命商鞅爲當時秦國的最高官爵大良造,可以徹底掌握秦國的軍政大權。

可見秦國對於人才有多麼重視,而且這並不是個例。後來從魏入秦的公孫衍、張儀、范雎等人都在很短時間內就被秦國委以重任,不是任命爲軍中主將,就是拜爲丞相。與秦國相鄰的魏國就做不到這點,即便魏惠王當初選擇任用商鞅,但幾乎也不會將全部國政交給他來掌權治理。

商鞅入秦制定法令,推行變法改革後,也爲秦國交上一份非常令秦孝公滿意的答卷。在商鞅以富國強兵爲主,制定的一系列國策下,秦國很快在經濟、軍事等方面就得到了大幅發展提升,實現了秦孝公當初頒佈《求賢令》夢寐以求的富國強兵目的。

之後秦國也是靠着商鞅變法而制定的國策逐漸發展成爲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在戰國後期,秦國也正是憑藉強大的國力和軍事實力才獨步中原,威行天下,可以說只要關東山東六國不合縱,隨便拿出一國都不是秦國的對手。最終秦國也是靠商鞅變法制定的“耕戰策略”完成了攻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大業。

公孫衍出仕魏國,後入秦參軍,雕陰一戰爲秦盡收河西失地

公孫衍出生於魏國西河郡陰晉,也就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之地。或許早年受學於西河學派,故而學成之後便效力於母國,但他後來卻入秦參軍,想來是因爲在魏國難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負,加上魏國已經進入衰弱階段,故而前往更加重視人才的秦國。

這時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已經逐漸有了崛起之勢,剛即位的秦惠文王也迫不及待的想到收復河西失地。而公孫衍憑藉自己的才學很快就因功晉升爲秦國將領,並參與到了秦、魏河西之爭中。

戰國時期的魏國人才那麼多 魏國爲何留不住人才 第3張

“秦惠文王五年,陰晉人犀首爲大良造。魏納陰晉,更名寧秦。魏納河西地。”《史記》

“秦敗我龍賈軍四萬五千於雕陰。予秦河西之地。”《史記》

在公元前333年,公孫衍率領秦軍在雕陰與魏將龍賈交戰,由於魏國精銳武卒已經在桂陵、馬陵兩戰基本傷亡殆盡,加上秦軍戰力在商鞅變法制定的軍功爵位制度下不斷提升,故而龍賈所率四萬五千魏軍大敗。

進而公孫衍又率兵繼續東進,包圍了魏國的焦城、曲沃二城,而難以抵擋秦軍攻勢的魏國主動將黃河以西土地割讓秦國以求和。至此秦國完全收復了河西失地,公孫衍也因功受封和商鞅當時一樣的爵位。

張儀、范雎入秦即爲高官客卿,不久後升任秦相

繼公孫衍入秦後,在秦惠文王時期,還有一位出身魏國的大才同樣投奔了秦國,他就是出任秦相,遊說各國親秦的魏國舊都安邑人張儀。而張儀入秦的理由有明確記載,他在學業完成後就去遊說諸侯,但不僅沒有獲得重用,還在楚國捱了一頓毒打。

“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乃遂入秦。惠王以爲客卿。魏因入上郡、少樑。惠王乃以張儀爲相。”《史記》

之後張儀考慮到諸侯中只有秦國可以侍奉,於是便投奔了秦國。在拜見秦惠文王后當即就被任命爲秦國客卿(授予外來士人的高官,官職大小相當於商鞅曾經擔任的左庶長,不過實權已經減少)。之後不久,張儀因勸說魏惠王將上郡、少樑獻給秦國,爲此直接就被秦惠文王拜爲秦相。

秦昭襄王時期的入秦的魏國人范雎也是如此,在被秦昭襄王接見後,立馬就任命爲客卿,之後秦昭襄王驅逐四貴收回權力後,便拜范雎爲相。可見秦國對於外來人才有多麼重用,只要他們能使秦國圖強壯大,秦國便不吝高官厚祿,封侯拜相。

那麼范雎是如何入秦的呢?其實范雎當初也想侍奉於魏王,但由於家庭條件不好,沒人引薦之下難以被魏王接見,故而先侍奉於中大夫須賈。但後來因才華被齊襄王賞識而賞賜,結果被須賈妒忌排擠,還誣陷他暗通齊國,爲此范雎也如張儀當初入秦前被毒打了一頓。

“欲事魏王,家貧無以自資,乃先事魏中大夫須賈。齊襄王聞雎辯口,賜。須賈知之,以爲雎持魏國陰事告齊,故得此饋。雎詳死,即卷以簀置廁中。”《史記》

不過相比起張儀,范雎更慘,肋骨打折不少,牙齒也被打掉,全身血肉模糊,最後還被扔在了茅廁裏,這還是范雎裝死才逃過了一劫。後被人所救,一起隨出使魏國的秦使前往了秦國。

戰國時期的魏國人才那麼多 魏國爲何留不住人才 第4張

從這些信息可知范雎去魏奔秦的主要原因有兩點:當時魏國平民難以得到任用,應該是被貴族大臣封鎖了進身之階,故而家庭條件不好的范雎無法直接侍奉於魏王;其次魏國朝堂內部存在明爭暗鬥,像范雎這樣有才能的平民就因此被妒忌排擠在外。 這兩種情況同樣導致魏國留不住人才,也是魏國不斷衰落的原因之一。

尉繚入秦,爲秦王嬴政獻計,瓦解六國合縱,制定統一戰略

之後在秦王嬴政時期,身爲魏國都城大梁人的尉繚也投奔了秦國。真是難以想象,魏國到底是多麼難以留住人才,竟然連都城出身的人也不願爲自己的母國的效力。爲此也只能說明魏國內部存在着嚴重問題,故而留不住人才的魏國只能不斷衰落,最終爲秦國所滅。

“大梁人尉繚來,說秦王曰:“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則諸侯可盡。”秦王從其計,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乃亡去。秦王覺,固止,以爲秦國尉。”《史記》

再來看秦王政是如何對待尉繚的,尉繚入秦後獻計:以重金賄賂各國權臣,以離間諸侯內部關係,從而瓦解六國合縱。而這正是一直爲秦國所困擾、擔憂的問題,嬴政聽後,明白尉繚是位大才,並沒有在意其是平民身份,爲了顯示愛才之意,還讓尉繚享受一樣的服飾和飲食,而且每次接見時,都居於尉繚之下。

甚至在尉繚因爲“害怕”秦王而逃跑後,嬴政也沒有怪罪於他,還堅決挽留,並任命尉繚爲僅僅只比相邦低一級的國尉。自秦王罷免呂不韋相邦之位後,秦國便再也沒有設立過相邦,而掌管全國軍政大權的國尉便是秦國的最高官員。如果換成魏國君主,怕是難以如此重用平民出身的人才。

此時秦國已經是諸侯列國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但秦國君主依舊能放下身段吸納人才,而已經衰落的魏國卻依然高高在上,像范雎、尉繚這種平民人才根本難以在母國得到重用,也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負,那麼如此魏國又如何能留住人才呢!

除了平民人才之外,魏國連功臣貴族之後也留不住,比如樂毅是魏文侯時期名將樂羊之後,後來也在燕昭王禮賢下士後甘願效力於燕國,後來率領燕國等五國軍隊差點滅亡齊國,並輔佐燕昭王振興了燕國。

吳起、孫臏、魏無忌遭到陷害和猜忌,被魏國趕走或取代

說到吳起、孫臏、魏無忌三人想必大家並不陌生,也都是富有大才之人。前兩人最初效力於魏國,但都遭人陷害,加上魏國君主的猜忌,最終被迫離開魏國,轉而效力於他國。而魏無忌則是魏王直系後代,但也因受到猜忌,被兄長魏王收回了兵權。

首先說到吳起,他是魏文侯時期重用的人才之一,秦國的河西之地就是由他率兵攻取,並且在他駐守該地時,秦國多次收復河西失地都以失敗告終。同時吳起還爲魏國改革了軍事兵制,創立了職業精兵“武卒制度”,訓練出戰力強大,聞名天下的精銳重裝步兵魏武卒,這也是魏國作爲戰國初中期軍事強國的基礎。

“公叔爲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易去也。於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果辭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史記》

戰國時期的魏國人才那麼多 魏國爲何留不住人才 第5張

然而吳起卻被魏相公叔忌憚,爲此使計讓吳起被魏武侯懷疑。最終吳起因魏武侯不再信任他而感到害怕就離開了魏國,後來投奔楚國,在楚國展開推行了變法改革,雖然最終夭折,但一定程度上也爲楚國起到了富國強兵的作用。

“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自以爲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欲隱勿見。”《史記》

孫臏則是被同門師兄弟龐涓陷害,因爲龐涓自知才能不如孫臏,擔心他取代了自己,於是設法陷害孫臏,欲隱藏起來。之後因才能出衆被出使魏國的齊國使者接回齊國,後來以軍師身份,爲齊國打贏了桂陵、馬陵兩戰,而魏國因魏武卒主力大損,實力受到削弱,失去了中原霸主地位,並開始不斷衰落。

“秦數使反間,僞賀公子得立爲魏王未也。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將。”《史記》

從吳起和孫臏離開魏國的情況可以看出,魏國內部存在嚴重的明爭暗鬥,以及魏國君主做不到像秦君那般信任重用人才,爲此導致留不住人才。而且魏國連王室之人都信不過,信陵君魏無忌就是例子,他是魏昭王之子,魏安釐王之弟,但在秦國使用反間計下,卻被兄長懷疑,爲此派人取代其兵權,如此魏國又如何能留住人才呢!

結語:

魏國之所以留不住人才,主要有三點原因:自魏文侯之後,後繼位國君不識人才,且過於懷疑、防範人才,以至於人才向外流失;其次是魏國朝堂內部存在着嚴重的明爭暗鬥,導致人才因排擠而沒有施展才能抱負的空間,不得不離開魏國;最後則是其他諸侯比魏國更加重視人才。在這幾點原因下,導致魏國的人才大多都流向了其他諸侯,成就了他國。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