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戰國時期魏國爲何出現流失人才的現象?原因是什麼

戰國時期魏國爲何出現流失人才的現象?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國,周朝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以上問題小編將在下文爲大家一一揭曉。

戰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動盪、大分裂時期,而那個時代天下間最強大的莫過於“戰國七雄”。正所謂“亂世出英雄”,當時七個國家都分別涌現出了不少傑出的人才,但比較有趣的是,曾一度稱霸整個戰國的魏國雖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但這些人才在學成之後卻有很多都投奔了他國,並幫助別國對付自己的母國。

在衆多魏國“流失人才”當中,最有名氣的毫無疑問就是帶領秦國進行變法的商鞅了。商鞅生於衛國,相傳是衛國國君的後代,他從小就對法家學說感興趣,青年時期則是投奔了魏國相國公叔痤,在其麾下擔任中庶子。後來,公叔痤年老病重,臨終前囑咐魏惠王說,商鞅有擔任相國的才能,而如果不願重用他,就一定要將其殺死以絕後患。

然而,魏惠王卻不以爲意,認爲這是公叔痤老糊塗了,在胡言亂語,所以既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有將其除掉。周顯王十年(前359),秦孝公發佈求賢令,廣招天下人才,商鞅見自己在魏國註定無法得到重用,便前往秦國宣揚自己的理念。結果,秦孝公對他大爲欣賞,很快就任命他主持變法,在其各種措施治理下,秦國很快得以富強。

戰國時期魏國爲何出現流失人才的現象?原因是什麼

過去,秦國與魏國曾針對河西之地展開過曠日持久的爭奪,但當時的魏國是中原大國,而秦國則是邊陲小國,所以毫無疑問後者是弱勢的一方。在經歷了軍事改革之後,秦人紛紛想要攻打魏國,奪回失地,並且一雪當年之恥。商鞅的改革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軍功爵制”,只有在戰場上立功才能得到爵位,因此士兵們的積極性大增,戰鬥力也遠超以往。

在商鞅的帶領下,秦軍如同飢餓的虎狼一般將魏國佔領下的河西之地盡數奪回,並且讓魏國是損兵折將,元氣大傷。更加重要的是,商鞅變法的成果惠及日後多代,讓秦軍的戰鬥力一直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因此與秦國利益衝突最大的魏國自然也就成了被重點征討的對象,可以說,放走商鞅的行爲,不但讓魏國錯失了變法圖強的機會,更是讓它在此後多年裏一直面臨着強敵的威脅。

商鞅之後,魏國又錯過了大名鼎鼎的縱橫家張儀。張儀本生於魏國的安邑,但後來投奔了秦國,並被惠文王引爲客卿。儘管原本是魏國人,但張儀對付起“母國”說得上是毫不手軟,他在秦軍圍攻魏國蒲陽之際勸說惠文王放棄攻城,並以此說服魏國獻出上郡的十五個縣,以及戰略重地少樑。

結果,此後張儀又多次率領秦軍蠶食魏國,逐漸佔領其領土,甚至勸說魏國臣服秦國。最開始,魏國當然是表示不同意,但秦國立刻就以此爲由出兵攻打,強奪魏國城池。就這樣,在秦國的強大國力以及張儀的威逼利誘之下,魏國多次背叛諸侯,合縱聯盟臣服於秦,又多次被秦國蠶食土地,削弱實力。

商鞅和張儀都出自魏國,又都在秦國位極人臣,而身處他們時代之後的范雎,也有着一樣的經歷。范雎生於魏國芮城,他出身貧寒,但才華十分出衆,可惜的是,他本想爲祖國效力,但卻在魏國處處碰壁,懷才不遇。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隨着秦國使者的到來,范雎終於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機會,他跟隨秦使來到咸陽,從此便爲秦國效忠。

當時,秦國國內的大權都被宣太后、宣太后的弟弟魏冉掌控,而昭襄王儘管已經五十多歲,卻還只能參與部分事務的決策。范雎見狀,便協助昭襄王將太后的權力剝奪,其親族則被逐出了函谷關。靠着奪權之功,范雎被昭襄王封爲了相國,從此掌管秦國軍政大事,地位十分崇高。

戰國時期魏國爲何出現流失人才的現象?原因是什麼 第2張

站在秦國的權力巔峯後,范雎當然要報復不重用自己甚至害得自己當年狼狽出逃的魏國。他先是將當年誣告自己與齊國有染,結果害得自己被鞭打得差點死掉的魏國中大夫須賈羞辱了一頓,讓其在宴席上被犯人押着像馬匹一樣吃草料,而後又請昭襄王出面,逼着魏王索要當年下令鞭打自己的相國魏齊的項上人頭,結果,魏齊不堪其辱自刎而死,而范雎也成功報了當年之仇。

另外,在范雎的幫助下,秦軍於戰場上也是無往不利,他雖然日後與白起結怨,並最終將其害死,但也曾經與之通力合作,共同南征北戰。在二人合作期間,秦軍曾經多次痛擊魏國,而其中的功勞當然要算一份在范雎的身上。

由此觀之,魏國雖然曾經培養了商鞅、張儀、范雎三大能臣卻不能讓他們爲己所用,結果白白便宜了老對頭秦國。這些人才不但讓秦國變得更加強大,還幫助其反攻自己的母國,而被本國人才不斷迫害的魏國,也實在是非常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