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魏國爲何留不住人才?原因是什麼

魏國爲何留不住人才?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商鞅、張儀、範睢等魏人,都去替秦國賣命,魏國爲何留不住人才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魏國,曾是戰國時代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其強大的時間非常長,在整個戰國有250多年的時間裏,有140多年魏國都是第一強國。即便是秦國出現了大名鼎鼎的秦孝公,魏國的實力依然碾壓秦國。魏國地理位置和外交環境比秦國好,這得益於魏國繼承了春秋最大國(晉國)的家業,同時文候最早任用李悝變法,快人一步。加上地處中原,文化交通繁盛,所以魏國人才濟濟也是情理之中了。

按理,強大的國力加上衆多人才,魏國一定可以橫掃六國,實現大一統/然而,歷史上最後實現大一統的卻是人才相對匱乏的秦國。

秦國能實現統一離不開人才的幫助,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商鞅,他的變法使秦國從此走上軍事強國。還有外交專家張儀,正是有他們對秦國的輔佐,纔有了秦國的強大,纔有秦王嬴政在先人的基礎上實現掃六合,建立大一統。

魏國爲何留不住人才?原因是什麼

但其實秦國的地理位置不具備優勢,土生土長的人才很少。倒是從魏國來了不前人才,比如商鞅,比如張儀。可以說,嬴政能成爲千古一帝,離不開魏國人才的相助。

可魏國人才濟濟,爲何留不住人才,卻給秦國運輸了大量人才?在此舉幾個例子,簡要說明一下。

範睢,字叔,魏國芮城(今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人。範睢家境貧寒,但頗有政治才能。他想要遊說諸侯王,通過對自己想法的實踐,來實現自己的理想。然而他的家庭,卻又沒有能力爲他提供堅實的後盾。無力遠行,範睢便只好先投靠到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做了一個幕僚。

後來,須賈受命代替魏昭王出使齊國,範睢作爲須賈的家臣隨行。須賈一行人在齊國停留了數月,魏昭王卻都沒能收到使團傳遞回來的有用消息。同一時段,能說會道的範睢入了齊襄王的眼,齊襄王給範睢賞賜了金十斤和一些酒肉。

雖然範睢對此拒而不受,但須賈還是大怒。須賈認爲,範睢一定是向齊國透露了魏國的消息,背叛了魏國。不然齊襄王不會給範睢一個外國人大量賞賜。

使者團好不容易回到魏國以後,須賈仍記得此事,便向魏國國相、魏宗室子弟魏齊報告了此事。魏齊聽從須賈的片面言辭,武斷地給範睢定罪,將範睢打得"折脅摺齒",遍體鱗傷。魏齊還想將範睢用竹蓆裹起來丟進茅廁淹死,不過重傷裝死的範睢,在說服守衛之後,趁衆人不注意,成功脫逃。

在範睢逃走後,魏齊又後悔自己這麼折磨一位人才,想着將範睢帶回去。與範睢相識的鄭安平得知魏齊的命令以後,迅速帶着範睢逃出魏國。而範睢也隱姓埋名,改名爲"張祿",懷着對魏國的仇視,開始了在秦國的從政之路。

魏國爲何留不住人才?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張儀,魏國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王顯鄉)人,出身於魏國落魄貴族家族。他的老師,是大名鼎鼎的鬼谷子。他的同窗,是戰國另一位縱橫家蘇秦。在學術上,張儀甚至比蘇秦更有成就。

學成歸來以後,張儀也四處遊說,推銷自己的謀略。然而魏國和其他國家一樣,並未看上張儀的謀略,甚至讓他陷入"頻被困辱"的境地。無奈之下,張儀只得應蘇秦的邀請,前往趙國。

作爲貴族後代,張儀在魏國朝堂如此不吃香,在趙國也不如意,這也後來去了秦國,這位名震戰國的縱橫家,憑藉一張利嘴,成爲秦國第一任丞相,又憑藉一張利嘴遊走於諸國之間,冒着生命危險實現秦國的"連橫"戰術一一"事一強以攻衆弱"。他的利嘴不僅成就了秦國的強大之夢,還深深影響了列國的兼併形勢。對他自己來說,他也憑藉着這張利嘴在秦國官場混跡自如,排擠了衆多競爭對手,成爲秦國官場上數一數二的人物。

吳起,衛國左氏(今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人。吳起早年的仕途十分坎坷。在一擲千金之後,他沒能在衛國謀得一官半職,還被人嘲笑。憤然離家的他後來幾經周折,甚至爲表忠心而殺妻,卻還是被魯國懷疑,後來不得不輾轉到魏國。

魏文侯曾問吳起是個怎樣的人,李克回答:"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因而一開始,吳起受到魏國重用,得以爲將,與秦、韓對峙。

然而等到公叔任魏國國相時,吳起也走上了被魏國上層懷疑的老路。公叔採納了門客的建議,準備讓公主下嫁給吳起,以試探吳起的忠心。結果吳起果然如他們所料,拒絕了這門婚事。後來吳起得知此事的內幕,害怕因此惹惱魏武侯,便逃去了楚國。

對吳起而言,他作爲一個外國人,被懷疑是正常的。然而魏國上層等到吳起已經爲魏國立下汗馬功勞纔來懷疑他,就是沒事找事了。

戰國中後期,魏國統治階級對待人才的這種糟糕態度,遠遠比不上被視爲蠻夷的秦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而魏國逼走的,更是一浪高過一浪的滔天巨浪。魏國也想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然而卻沒有采取正確的政策,以至於眼睜睜地看着曾經的魏國賢才將自己打倒。

魏國爲何留不住人才?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從這幾個例子,不難分析出,內鬥是魏國人才流失的原因,而內鬥也是因爲人才太多。

有人說魏國國君不識才,其實不然,不能說留在魏國的就不是人才。不論是魏武侯魏惠王,還是公叔痤龐涓樂羊,表現都可圈可點,遠談不上昏聵。但由於人才太多,反而造成人才之間的消耗。所以公叔丞相臨死前才上書舉薦商鞅,龐涓處心積慮要乾死孫臏,秦國因爲本土太缺人才,對人才極好,招攬人才也十分有名,反倒是也吸引了人才。

同樣吸收魏國人才的還有齊國,但齊國本土人才也多,從吸引人才的角度,還是不如秦國。

不過,魏國的國君不能說昏庸,但識人的水平還是不夠,孫臏PK龐涓,吳起PK公叔痤,商鞅PK公叔痤,每次都是更差的人才留下,更厲害的流失,離開的人才倒過來把魏國的人才碾壓,確實比秦孝公差了許多。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