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魏國出了那麼多的人才,怎麼自己國家就留不住他們呢?

魏國出了那麼多的人才,怎麼自己國家就留不住他們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戰國的歷史上,魏國不僅是一個軍事強國,魏國同時也是一個人才強國。那麼魏國出了那麼多的人才,怎麼自己國家就留不住他們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這是因爲,在魏國剛剛從晉國裂變出來的時候,因爲“李悝變法”的原因,在國內累積了數量相當多的人才。同時,“西河學派”的建立,也使得魏國有了一個穩固的人才培訓基地。不要小看這些魏國的人才,不論是商鞅、張儀,還是吳起、孫臏,這些人對於日後戰國的歷史走向,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歷史影響。

魏國出了那麼多的人才,怎麼自己國家就留不住他們呢?

歷史上的魏國,所以能夠迅速的強大起來,同魏國人才的累積,有着很大的關係。在魏文侯執掌魏國數十年的時間裏,大量的人才得到了重用。而這中間,魏文侯重用吳起、樂羊等人,更是成爲了後世史書記載的佳話。但是這樣的局面,並沒有維持太長的時間,魏國在魏文侯之後,出現了人才大量流失的情況。這樣的情況下,更加快了魏國的衰敗。那麼,戰國時期的魏國,爲何總是留不住人才?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在科舉制完善之前,華夏大地對於人才的選拔,始終都沒有一個客觀公正的方法。於是,一個人如果想要躋身於朝堂的話,要麼是像君主展現自己的才能,要麼則是憑藉自己的身份。而魏國留不住人才的原因,實際上便同魏國君主的交替,有着很大的關係。魏文侯在位的時候,魏國尚且能夠做到選賢舉能,而在魏文侯之後,魏國的朝政近乎全部都由貴族所把持。以至於,一個有才幹的人,終生可能都不會受到君王的重用。

這樣的情況下,造成這樣一個情況,那就是魏國雖然強大,但是可能窮盡一生都碌碌而爲。而當時的秦國雖然弱小,隻身前往卻有可能大有作爲。並且,戰國局勢不斷的變幻,更加劇了魏國人才的流失。尤其是到了戰國中晚期的時候,各國君主爲了能夠招攬列國人才,更是絞盡了腦汁。當時,燕昭王鑄黃金臺的故事,更是成爲了後世不斷傳唱的佳話。這樣兩相比較一下,我們便能發現,列國大力度的招攬人才,可以說是魏國留不住人才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魏國留不住人才,同魏文侯之後的君主,也有着很大的關係。文侯之後的武侯、惠王,自恃國力強盛,對於人才的選拔,則多采取了漠視的態度。以至於,武侯在位的時候,失去了悍將吳起。而魏惠王在位時期,魏國則緊跟着失去了孫臏、商鞅這樣的人才。這些關鍵人才的流失,爲魏國日後的衰敗埋下了一個巨大的伏筆。究其原因,實際上同魏國君主的識人不明,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魏國出了那麼多的人才,怎麼自己國家就留不住他們呢? 第2張

其次,魏國留不住人才,更像一個多米諾骨牌效應。這是因爲,當魏國因爲人才不斷流失,而衰弱之後,更多的人才選擇離開魏國,前往強大的秦國,謀一番作爲。由此可見,這樣的關係,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對關鍵人才的不重視,使得魏國一步步的走向了衰弱。而當魏國衰弱之後,人才流失的情況,則更進一步的惡化了起來。以至於,魏國走出的這些人才,最終使得秦國得以屹立於魏國的西部邊陲,日後給予魏國以當頭棒喝。

歷史上的魏國,可以說是人才濟濟,但是因爲君主的識人不明,以及魏國朝政悉數被貴族把持。最終,使得當初那個“諸侯莫能與之爭”的強大魏國,徹底的走下了歷史的舞臺。可即便如此,戰國時期魏國的人才,還是爲後世的我們,留下了諸多寶貴的財富。而魏國“李悝變法”的結晶《法經》,更是對此後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歷史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