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魏武侯是如何任用人才的?賢才們爲何離開魏國?

魏武侯是如何任用人才的?賢才們爲何離開魏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武侯,姬姓,魏氏,名擊,魏文侯之子,戰國初期魏國國君,前395年—前370年在位(《史記》《資治通鑑》誤載魏武侯前387年即位,前386年爲魏武侯元年。據《竹書紀年》則爲前396年即位,前395年爲武侯元年)。他是三家分晉後魏國的第二代國君,在位期間將魏國的百年霸業再一次推向高峯。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軼事典故

武侯任人

魏武侯雖在作戰指揮上與其父不相上下,但在用人方面就大大遜色於其父魏文侯。

文侯之世,魏國人才濟濟,爲諸侯所側目。文侯“師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幹木”;又有李悝、吳起、西門豹等名臣;吳起、樂羊制其兵;[4]各司其職,文武相濟,魏國大治,開疆拓土,盛極一時。魏武侯承繼基業,老臣猶在,但控御無道,致使人才流失。他任公叔痤爲相,還聽信公叔痤讒言,懷疑吳起,吳起懼誅逃往楚國,再失之於後。至於禮賢下士,招引人才,則更無從談起。故武侯之世,文侯時“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的局面已不復存在。

魏武侯是如何任用人才的?賢才們爲何離開魏國?

就在魏武侯繼位沒有多久,一天,魏武侯與大臣巡遊西河前線,一時感慨:“河山這樣的險峻,邊防難道不是很堅固嗎!”這時,魏武侯身邊的一位大臣連忙附和道:“是啊!當年的晉國就是有這雄山峻嶺,稱霸百年,如果君侯再修明政治,那麼我們必然稱霸天下!”

吳起回答說:“我們君主的話,是危國言論;可是你又來附和,這就更加危險了。”

武侯很氣憤地說:“你這話是什麼道理?”

吳起回答說:“河山的險是不能依靠的,霸業從不在河山險要處產生。過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其北,衡山處其南。雖有這些天險依仗,可政事卻治理不好,結果大禹趕走了他們。夏桀的國家,左面是天門山的北麓,右邊是天溪山的南邊,廬山和嶧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經它的南面。有這樣的天險,但是沒有治理好國政,結果被成湯攻破了。商紂的國家,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漳水和滏水,前面對着黃河,後面靠着山。雖有這樣的天險,然而國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討伐。再說您曾經親自率領我們佔領、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牆不是不高,人不是不多,然而能夠攻破它們,那還不是因爲他們政治腐敗的緣故嗎?由此看來,靠着地形險峻,怎麼能成就霸業呢?”

武侯說:“好啊。我今天終於聽到明哲的政論了!西河的政務,就全託付給您了。”

魏武侯是如何任用人才的?賢才們爲何離開魏國? 第2張

一段君臣間簡潔的寒暄,實際上就已經道明瞭魏武侯的治國方略與其父有着本質的不同。

吳起的話裏,描述了夏、商兩代衰敗的起因。但明眼人都知道,吳起接下來的日子是不會好過了。魏武侯一改文侯任人唯賢的原則,回到任人唯親、任人唯貴的老路,讓政治上虛腐的田文爲相。魏國闢土四面,拓地千里,吳起有不可磨滅的功勳,田文只是出身顯貴罷了,認爲有着顯貴的家族背景就可以揚名立萬,就可以號召羣雄,遺憾的是注重家族血統的春秋時已經成爲了歷史。田文自己也承認,在帶領三軍、鼓陣成列方面,治理四境、教訓萬民、充實府庫、變易習俗方面,都不如吳起。魏武侯之所以用他,是因爲他出身顯貴。吳起出生不好,自然不能號召天下人。

然而這種任人唯親、任人唯貴的不成文規定竟然最終成了魏國的國策。吳起、公孫鞅、范雎……等賢才最終離開魏國無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