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盧照齡的創作生涯,可以分爲哪三個階段?

盧照齡的創作生涯,可以分爲哪三個階段?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盧照鄰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唐高宗初期沿襲舊制“重儒抑文”,武后時期又偏愛阿諛奉承、歌功頌德的“頌體詩”,這一度使文學走到了死衚衕裏。

以“初唐四傑”爲代表的文學羣體,在這文學演變的關鍵時期,覺醒了推動文學發展的責任感,紛紛闡述自己的革新理論,標示文學發展新方向。

對於齊樑文學,若說王勃是批判中繼承,那楊炯便是批判中受限,而盧照鄰則是行走第三條路上的先驅。聞一多先生評論他“放開了粗豪而圓融的嗓子”。可以說矛盾與複雜的融貫正是根植於盧照鄰靈魂深處的最大特色,也是他在文學創作中的獨特魅力。

縱觀盧照鄰的創作生涯,可以清晰地劃分爲三個階段,即儒學主導階段、道家主導階段、佛教主導階段。

盧照齡的創作生涯,可以分爲哪三個階段?

01儒學主導階段

盧照鄰的一生經歷了太宗、高宗兩朝,生活在“貞觀之治”的光輝下。這個時期的唐朝經過了休養生息、勵精圖治,逐漸展露出盛世氣象。而科舉制度又爲許多中下層的文人武士提供了仕進的機會,於是,每一個寒門學子都想抓住機會,建功立業。

在這種社會氛圍之下,少小孤貧的盧照鄰揹負着家族厚望,十歲裹糧尋師,跟隨當代大家曹憲、王義方學習《蒼》《雅》經史,直至年近弱冠學有所成,奔赴長安上下求索。

這一時期正是盧照鄰以儒學爲指導思想的人生階段,他的文學創作多以無意識探索爲主,題材豐富,涉及戰爭、山水、閨怨、景物等類型,涉獵了五古、七古、五絕、五律、駢文等領域。由於受到時代氛圍與儒家入仕觀的影象,他的詩歌風格充滿了張揚自信與進取豪情。

初入長安的盧照齡是頗爲自信的,“下筆則煙飛雲動,落筆則鸞回鳳驚”。果然,描繪長安繁華,深寓諷喻的長篇歌行《長安古意》一經問世就憑藉其“生龍活虎般騰踔的節奏”、“一氣到底而又纏綿往復的旋律”就引發了巨大轟動,打響了他求仕的第一槍。

盧照齡的創作生涯,可以分爲哪三個階段? 第2張

在文壇朋友的牽頭之下,盧照鄰成功進入鄧王府,就任典籤一職。因着鄧王好學而受到寵信,盧照鄰在那幾年過得如魚得水。

龍朔元年,盧照齡奉使西行,途中創作了11首樂府舊體的組詩。一則唐代尚武,二則邊境戰爭頻起,所以,唐代文人普遍具有邊塞情結。因此,盧照齡的“西行組詩”充滿了建功邊塞、報效國家、雖死猶生的豪情壯志。

回京之後,盧照鄰在王府的供職期限到了盡頭,雖然有鄧王的極力舉薦,但依然改變不了他被驅離政治中心長安的事實。

從這時開始,盧照鄰的詩風逐漸轉變,人生信念也逐漸向道家搖擺。

02儒與道的拉鋸

盧照齡被外放到四川新都做縣尉,多少有些被髮配的意味,因此他的情緒由高亢轉向失落低沉。他在赴任途中寫作的《晚渡渭橋寄示京邑遊好》中寫道:

我行背城闕,驅馬獨悠悠。寥落百年事,裴回萬里憂。途遙日向夕,時晚鬢將秋。滔滔俯東逝,耿耿泣西浮。長虹掩釣浦,落雁下星洲。草變黃山曲,花飛清渭流。迸水驚愁鷺,騰沙起狎鷗。一赴清泥道,空思玄灞遊。

這首詩流露的孤獨、憂慮、迷茫、傷心、失落如同陰雲一般始終壓在盧照鄰心頭,直到抵達新都也沒能排解掉分毫。

爲什麼呢?盧照鄰的祖上門第顯赫,只不過傳到他這一代的時候家道中落了,但他還是常常以“望族”自居。可想而之,光復門楣必然是盧照鄰積極入仕的原因之一。

鄧王的信重與長安的聞名,令盧照齡深深堅信自己必定奇貨可居。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既沒能升遷,也沒能留在長安。落差之大必然令他產生了深深的自我懷疑。

然而,現實的磋磨遠不止於此。不久之後盧照鄰就因“橫事”獲罪,雖然最終被救,但也愈發加深了他的苦悶與疲憊。

盧照齡的創作生涯,可以分爲哪三個階段? 第3張

新都縣尉秩滿之後,他忍痛揮別有孕在身的紅顏知己郭氏,回京應召參選,卻沒能激盪起任何水花。

丁年遊蜀道,班鬢向長安。徒費周王粟,空彈漢吏冠。馬蹄穿欲盡,貂裘敝轉寒。層冰橫九折,積石凌七盤。重溪既下漱,峻峯亦上幹。隴頭聞戍鼓,嶺外咽飛湍。瑟瑟松風急,蒼蒼山月團。傳語後來者,斯路誠獨難。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宦途之難,難於蜀道!若說這首辭別蜀地的《早渡分水嶺》在慨嘆官路坎坷之外尚存一絲期望的話,那這首《還京贈別》就隱隱地透露出歸隱江湖的意味了。

風月清江夜,山水白雲朝。萬里同爲客,三秋契不凋。戲鳧分斷岸,歸騎別高標。一去仙橋道,還望錦城遙。

這時的盧照鄰雖然已經產生了歸隱之心,卻沒完全對仕途絕望。但是回京受挫,風痹之症(一說小兒麻痹,二說遺傳性小腦萎縮,三說中風——外風轉向內風)的呼嘯而來,成爲了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於是,歸隱成爲了盧照鄰的無奈之選。染病初期,盧照鄰是痛苦憤恨的——“修短不均,枯榮殊貫”,造物何其不公!別人尚在鮮衣怒馬,他卻只能如病梨一般苟延殘喘。

養疾的日子也是難堪的歲月。藥費如流水,初期靠着父母兄弟資助,盧照齡尚且可以勉強維持生活,後期父母年邁,兄弟收入微薄,他只能厚着臉皮寫作《與洛陽名流朝士乞藥直書》,向名流朝士們乞求賙濟。

這樣艱難的時刻,道家在不經意間成爲了他的人生信仰。莊子貴自然,重全真,物物而不爲物所役的思想短暫地照亮了他的沉鬱生活,撫慰了他的心靈。

盧照齡的創作生涯,可以分爲哪三個階段? 第4張

巫山望不極,望望下朝雰。莫辨啼猿樹,徒看神女雲。驚濤亂水脈,驟雨暗峯文。沾裳即此地,況復遠思君。

道家世界賦予了盧照鄰自爲達士、樂天知命的精神安慰,但是“徒看神女雲”纔是他最無奈的真實心態,而“況復遠思君”更成爲了他的意難平。

至此,儒與道的交鋒其實並沒有真正分出勝負。

03佛教的影響

“日閱道書,夜煉丹藥,扣鍾驚天神,燒香迷神龜,最好能遇上仙人,同他扶搖而去。”這是盧照鄰的豁達與奢望,折射出的卻是他的痛苦與幻滅——丹藥不僅不能延年益壽,甚至不能驅逐頑疾,而仙人也是不存在的。

“宛轉匡牀,婆娑小室。未攀堰塞桂,一臂連;不學邯鄲步,兩足匍匐。”

命運的無情遠超盧照鄰的想象,名醫孫思邈無法根治,煉藥服丹也無用,他的病情日漸加重,直至手足痙攣,一手殘廢。

多年的沉淪下僚令盧照鄰“兼濟天下”的理想成爲了求不得;多年的病榻纏綿也讓他“獨善其身”的願望破滅;老莊的不爲物所役並不能減輕任何實質上的痛苦,於是,盧照鄰將尋求解脫的目光投向了佛學。

古墓芙蓉塔,神銘松柏煙。鸞沉仙鏡底,花沒梵輪前。鉢衣千古佛,寶月兩重圓。隱隱香臺夜,鐘聲徹九天。

在晚年的文學作品中,盧詩多次出現“芙蓉塔”、“梵輪”、“鉢衣”等佛教用語。佛家思想注重修來世,即今生的苦難都是爲了修得來世的福分。盧照鄰對佛教的輪迴轉世說深以爲然,《赤古安禪師塔》一詩即是他這一信仰的的集中體現。

於是,儒與道的交鋒在這裏告一段落,盡歸於佛學的寧靜。

盧照齡的創作生涯,可以分爲哪三個階段? 第5張

在人生的最後一年,盧照鄰有感於自己將不久於人世,遂離開東龍門山(養病之所),移居具茨山,購置了十餘畝莊園,疏導潁河之水繞屋環流,掘好墳墓,日間仰臥其中。

長安快意、蜀中低沉,身染痼疾的萬念俱灰在此刻重歸於深寂。這纔是盧照鄰最了不起的地方——貧病交加中的抗爭不屈成就了他高標自潔的偉大人格。

這一時期的盧照鄰,人生境界得到了昇華。這一時期的盧詩,平靜深邃遠比騰踔雄闊、蒼涼悲壯更能迸發直擊人心的力量。

惜乎!佛學或許爲盧照鄰帶來了寧靜,但卻沒能渡化他。因爲在寫完絕筆《釋疾文》後,他自投潁水而亡,要知道,佛教是最反對自殺的。

盧照鄰的自盡或許是不堪病痛折磨,又或許是參透了更高級的生命內涵,真正原因已無可追訴,而斯人已逝,留給後人的只有他的人生長恨與文學輝煌。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