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于謙:和平時輔助朝綱,危難時保衛京城

于謙:和平時輔助朝綱,危難時保衛京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于謙,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本站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于謙,明朝名臣,字廷益,又號節庵,世人多稱他爲於少保,歷史上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

我們熟知很多振奮人心、讓人動容的詩句,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岳飛的“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戴叔倫得的“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還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不較得失,不計生死,捨身取義,殺身成仁,赤忱丹心,無不讓人仰之彌高,竦然起敬!

而於謙有一句詩,想必也是人人皆知,便是“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更值得注意的是,據《明史·于謙傳》及清雍正版《浙江通志·人物·于謙》中記載,這首《石灰吟》爲于謙十七歲時所寫,而正是這首詩,卻也成了于謙一生的寫照,石灰精神在他短暫且坎坷的一生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揚,直至今日,成爲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魂。

于謙:和平時輔助朝綱,危難時保衛京城

縱觀于謙的一生,何其短暫又何其精彩,二十出頭金科登第,爲官清廉兩袖清風,和平之時,他是輔助朝綱治亂除奸的重臣;危難之際,又是以文臣行武職力保京城安好的良將。《明史》有評論:

于謙爲巡撫時,聲績表著,卓然負經世之才。及時遘艱虞,繕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謙亦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

于謙一生最高光的時刻,莫不是土木堡戰敗後的主宰大局,英宗皇帝被俘,他另扶新君,積極組織抗戰力挽狂瀾保住京師,其英雄氣概讓世人誠服,然而,高光之後,等待他的卻是萬丈深淵。

彼時大明王朝,文武兩派早已心生嫌隙,土木堡戰敗證明武官無能,而後京師之戰又讓以于謙爲主的文官享盡榮光,文武不和,士夫當道,自然讓武官以及太監兩撥勢力受盡打壓,英宗回朝之後又陷皇位之爭,發現形勢不利,文臣權利過於膨脹,更讓他心生不快的是,自己被俘,一干臣衆竟無解救之策,這也成爲了後來英宗發起“奪門之變”的根本原因。

而首當其衝的,則是于謙,可以說,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于謙必死。

于謙:和平時輔助朝綱,危難時保衛京城 第2張

1457年正月,這一天寒風凜冽,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劃上了生命的句號。

可另外一說,于謙一介文士,有輔佐朝政平定天下之能,亦有排兵佈陣守衛國都之功,然淒涼結局卻讓人不勝唏噓。而讓人寬慰的是,憲宗時期,于謙被複官賜祭,1489年,又追諡“肅愍”,明神宗時,改諡“忠肅”。《明史》中有九字評論: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于謙,自小以文天祥爲榜樣,終其一生,終於也同文天祥般不朽於萬世。

勤而上學,年少有爲志存高遠

1398年,在大明王朝的歷史上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逝世,同樣是這一年,一個讓大明續命百年的“救時宰相”于謙出生。

這年五月,于謙出生在杭州錢塘一個平常的家庭,說來平常,但其祖上也不乏官宦,高祖於夔仕元爲官,曾祖於九思任杭州路大總管,祖父於文明洪武年間任工部主事,而到了父輩,卻沒有官職,其父親於彥昭隱居家鄉錢塘不仕。

當時建文帝朱允炆即位,隨後推出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內容有均田賦、減刑獄,其次革除冗雜官員、內官外製,在以“嚴”爲政綱的洪武朝之後,相對寬鬆的改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明朝史學家朱鷺稱之爲“四載寬政解嚴霜”,可以說,當時大明一片欣欣向榮之勢,天下讀書人誰不想趁着“東風”一展抱負,青史留名。

少年時的于謙同樣如此,據史料記載,于謙自幼讀書尤其用功,志向高遠,並時常以文天祥爲榜樣,敬重其氣節,懸文天祥像於座位之側,幾十年如一日。受其影響,于謙小小年紀,便氣度不凡,《明史·于謙傳》中記載:于謙生七歲,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時宰相也。

于謙:和平時輔助朝綱,危難時保衛京城 第3張

中第入仕,兩袖清風政績燦然

1421年,二十出頭的于謙舉永樂十九年進士,要知道,在古時“一舉成名天下知”的科舉制度下,二十出頭中第的人絕非是等閒之輩,縱觀整個古代史,這樣的人並不多見。

年少得志的于謙正式踏上仕途,進入都察院,外放江西道監察御史,派赴湖廣,巡按政務,初爲官的于謙經綸滿腹,才幹卓絕,贏得同僚的認可,上奏之時,亦能讓皇帝安靜聆聽,《明史》中有記載:

奏對,音吐鴻暢,帝爲傾聽。顧佐爲都御史,待寮屬甚嚴,獨下謙,以爲才勝己也。

而於謙第一次嶄露頭角,是在1426年,當時漢王朱高煦起兵謀叛,于謙被任命爲御史隨明宣宗朱瞻基親征,漢王兵敗,跪赴軍前請罪,宣宗命于謙歷數其罪,于謙擲地有聲,義正嚴明,漢王伏首認罪。

扈蹕樂安,高煦出降,帝命謙口數其罪。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高煦伏地戰慄,稱萬死。

宣宗見此情形,高興異常,當即下令派于謙巡按江西,平反數百起冤獄。

1430年,于謙屢有佳績,宣宗深知于謙可堪大用,遂親手寫下名單遞交吏部,這一次,于謙從正七品提升到正三品,如此越級提拔,可謂罕見,而於謙從中第至今,不過用了九年。

此後,他巡撫河南、山西等地,在任期間“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俱疏言之”,所謂爲官一方,當爲百姓辦實事,這一方面,于謙做到了極致,他多次上書爲百姓減負,負責督促修繕堤岸,又下令種樹、打井,於是榆樹夾道,路上沒有乾渴的行人,每有上書,大都被朝廷採納,“朝上而夕報可”,可謂政績突出。

據說當時,兩省流傳的有關於謙的歌謠 , 其中有“天遣恩官拯二方”,足見於謙民望之高 。

直到正統年間,內閣朝政主持楊士奇、楊榮、楊溥去世,太監王振專權,之後宣宗逝世,英宗對王振尤爲寵信,使得王振作威作福,更加肆無忌憚招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沒有進諫奏事,必西獻納白銀百兩,而於謙爲人剛直,尤其看不慣王振此種行徑,每次進京,皆兩手空空,王振對其尤爲不滿,懷梗在心。很多同僚都有勸說,于謙聽罷,寫了一首《入京》明志,成語兩袖清風的典故也由此而來:

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爲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然而,無數的先例證明,古代文人若不夠圓滑,極容易遭人迫害,甚至有生命危險,1446年,于謙被王振等人暗地操作,以莫須有的罪名關入大牢,處以死刑。

消息傳出後,數千百姓進京請願,懇請釋放于謙,迫於其極高的民望,王振之後將其釋放,由三品巡撫降爲四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深怕其繼任者是閹黨私人,魚肉桑梓,於是仍然請願,希望于謙爲兩省巡撫,周王、晉王等藩王也上言,之後,于謙才得以官復原職。

于謙:和平時輔助朝綱,危難時保衛京城 第4張

明軍戰敗,存亡之間力挽狂瀾

之前的入獄對於謙來說,或許並算不上什麼人生大事,于謙一生真正的轉折點要從一場大戰說起,正是這場大戰,于謙迎來了高光時刻,同時,也一步一步墜入深淵。

1449年,蒙古瓦刺部大舉進犯,王振爲了獲取功績,進一步擴大自己的權力,於是勸說英宗親征。

同年七月,天子朱祁鎮親率20萬大軍,御駕親征,結果不幸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兵敗被俘,20萬大軍,被瓦剌5萬左右騎兵獵殺、打散。這是明英宗朱祁鎮的一生的恥辱,也是大明朝的奇恥大辱。

土木堡到京城也就幾百裏,瓦剌的騎兵可以很快殺到北京城下,消息傳到皇城,朝堂上下無不人心惶惶,而此時,京城內只有孫太后、郕王朱祁鈺、3個還在襁褓之中的皇子,以及預留的10萬守城部隊。

國君被俘對一個國家來說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如果朝廷響應不當,就意味着敵軍可以不費一兵一卒拿下任何一座城池,《明英宗實錄》中記載:孫太后召集庶子朱祁鈺和在京大臣開會,會議達成兩個成果:1.堅守北京,不準南遷。2.郕王朱祁鈺監國。

于謙在當時也被調位兵部尚書,他覺得這樣的安排並不利於應對危機,畢竟國無長君,依然會背敵軍所脅迫。爲此,他聯絡了一批大臣,以“國有長君,社稷之福”爲名,聯名要求孫太后同意立郕王朱祁鈺爲新皇帝,《明英宗實錄》有記載:

正統十四年九月癸未,上在迤北,郕王即皇帝位,尊上爲太上皇帝。

之後,朱祁鈺改元景泰,遙尊英宗爲太上皇。消息傳到也先處,也先悵恨久之。對蒙古軍來說,這一招意味着他們再也沒有了要挾的籌碼。可對於謙而言,卻由此埋下了日後悲劇的種子。

瓦刺部大軍攜英宗攻城,已無任何功效,大明已有新君,所到城池均不就範,瓦刺首領大怒,一場大戰爆發在即。

瓦刺騎兵以猛虎下山之勢直撲紫荊關,僅用了兩天時間就攻破了這座關口。在他們看來,入主皇城是遲早的事情,他們不相信主力已經被擊潰的明軍還能做什麼樣的抵抗。

于謙:和平時輔助朝綱,危難時保衛京城 第5張

然而讓他們失算的是,此時城內,還有一個于謙。

于謙調動南北兩京、河南的軍隊人衛,又聚山東、江南的衛所軍隊入京,以充實武裝力量,同時徵收大批糧食以加強儲備,修築城池、分區防衛、專人負責,並傳檄天下令各地軍隊進京勤王 。

在多數人建議嚴防死守的情況下,于謙卻執意主動出擊,于謙下達了出戰的命令,且說“錦衣衛巡查城內,但凡查到有盔甲軍士不出城作戰者,格殺勿論!九門爲京城門戶,現分派諸將守護,如有丟失者,立斬。”文臣們萬萬想不到,看上去溫文爾雅的于謙竟然如此強悍,軍令之嚴厲,前所未聞。

就在一個月前,他還是一個從未指揮過戰爭的書生,還是儒雅的文官。

戰爭打響,于謙躍馬出城,立於大軍之前,身後的德勝門緩緩關閉。這位京城的最高守護者,抱着必死的決心出戰,于謙根本就沒有給自己留活路。

在於謙的部署下,五天五夜的鏖戰終於取得勝利,京城轉危爲安,戰後,于謙遷少保、總督軍務,但是他堅辭不受:四郊多壘,卿大夫之恥也,敢邀功賞哉?

英宗回朝,蟄伏囚居復辟登帝

皇城算是保住了,1450年,景帝朱祁鈺在朝臣的勸說下,迎英宗南返回朝,因顧慮英宗回來復辟皇位,景帝將英宗軟禁於南宮,親兄弟因爲皇位反目成仇,這在歷史上並不少見。

英宗雖然被囚禁,卻也好過之前的被俘生涯,況且按照之前的商議,皇太子仍是自己的兒子,也沒有多做反抗,在南宮也過得清閒自在,甚至還告訴景帝說自己已經無心皇位,《明英宗實錄》中有記載:

是日,太上皇帝駕至居庸關,侍讀商輅來迎,諭之曰:卿爲祖宗社稷費心憂念,朕幸得回京,願退居閒處,卿便寫書與皇帝知朕意。

然而,讓英宗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弟弟居然出爾反爾,廢棄了自己兒子朱見深的皇太子之位,而更讓他憤怒的是,當時以于謙爲首的一些提議者竟然沒人制止。

這也爲後來的“奪門之變”埋下了伏筆。

景帝朱祁鈺立自己的兒子爲太子,可是不久,兒子去世,之後,嬪妃再無生子,“父有天下,當傳於子”的美夢也在萬般無奈中破滅。

1457年,隨着兒子和皇后相繼去世,景帝朱祁鈺也染上重病,不久於人世,臨死之前仍不肯復立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爲太子。

介於此況,一些投機的大臣,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撞開了南宮的大門,把太上皇朱祁鎮迎接出來重新當皇帝。《明英宗實錄》有記載:上皇帝宣諭文武羣臣:朕居南宮今已七年,保養天和安然自適,今公侯伯皇親及在朝文武羣臣鹹赴宮門奏言:當今皇帝不豫,四日不視朝,中外危疑無以慰服人心,再三固請,復即皇帝位。

于謙:和平時輔助朝綱,危難時保衛京城 第6張

殺心頓起,受到遷怒蒙冤去世

朱祁鎮重新當上皇帝后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下令抓朱祁鈺的心腹大臣于謙、王文等人:命斬于謙、王文、王誠、舒良、張永、王勤於市,籍其家。

據說,行刑之日,飛沙走石,天光陰霾,百姓都認爲他是冤枉的,人們對忠臣的死憤憤不平。于謙被殺之後,按例應該抄家,可抄家的官員到于謙家時,才發現這是一項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爲于謙家裏除了生活必需品外什麼也沒有。

前面說道,“身在局中”的于謙逃不開這一劫,不管是英宗積怨已久的遷怒,還是其他勢力的排擠和陷害。

《明史》中爲朱祁鎮減輕了殺于謙的罪孽,提到徐有貞等人要朱祁鎮殺于謙,朱祁鎮還說:謙實有功。意思是朱祁鎮一開始還不想殺于謙,說于謙有功勞,朱祁鎮是被奸臣拖下水的。

但實際上,就當是而言,于謙不死,英宗復辟無名。

沉冤得雪,一介文士終成不朽

1466年,于謙之子于冕遇赦回鄉,上書爲父伸冤,朱祁鎮的兒子明憲宗朱見深、孫子明孝宗朱祐樘陸續局部給於謙平反,將於謙的故宅改爲“忠節祠”,直到萬曆十八年,明神宗朱翊鈞才爲于謙完全恢復名譽。河南 、山西等處,百姓也爲其建祠,四時祭祀 。

一介文士,在歷史的洪流中站穩了腳跟,終於站成了不朽。

于謙與岳飛悉葬於杭州,而杭州西湖也因雙少保之美名,在煙雨朦朧的曼妙中又讓人多了幾分敬仰,正如袁枚的一首詩:

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化丹青即畫圖。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