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爲什麼西夏在和宋朝吐蕃交惡的情況下,依舊要對回鶻用兵呢

爲什麼西夏在和宋朝吐蕃交惡的情況下,依舊要對回鶻用兵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夏的党項人,在建國初期不但需要承受來自宋朝的巨大壓力,還要面對吐蕃人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西夏人爲什麼要堅持和回鶻人爭奪河西走廊?

爲什麼西夏在和宋朝吐蕃交惡的情況下,依舊要對回鶻用兵呢

西夏皇帝與鐵鷂子重騎兵

近年來一些人受到網絡文學的影響,認爲西夏人“亡我之心不死”,時時刻刻準備入主中原。可惜,真實歷史上的西夏人並非如此。

作爲西夏的主體民族,党項人使用的是自己的西夏文而非漢文。漢文在西夏國內屬於輔助地位。但漢人對着個國家誤解太大,甚至連對他們的稱呼乃至國名都是錯誤的。

西夏人對自己國家的稱呼真正稱呼,應該是--邦尼定。在這個國家裏,你如果想擔任職,務必須熟練運用西夏文。因此無論是什麼民族的人在該國,只能稱呼自己是邦尼定的國民。

他們之所以給漢人留下心向漢化的印象,完全是因爲其對宋朝政治欺騙的成功。例如對漢人而言最爲重要的是帝王廟號。在西夏文裏,他們從不使用漢人的廟號,而是稱呼自己的國王爲某城皇帝。例如李元昊就是風角城皇帝。但他們也會在與漢人打交道時,編出一套獨立的漢式廟號。一般來說,與宋朝關係尚可時,纔會這麼做。如果關係緊張,就懶得去幹。

爲什麼西夏在和宋朝吐蕃交惡的情況下,依舊要對回鶻用兵呢 第2張

西夏貴族其實對宋朝一貫比較鄙視

西夏人的做法確實矇住了很多人的眼睛,以至於連千年後的人們都只看到了西夏人想讓他們看到的一面。

在瞭解到這個國家的真面目後,我們對它的戰略就不會意外了。西夏對自己的定位並非人們想象的那樣,心向中原。相反,他們的表現更像一箇中亞式國家。那麼,想要疏通去往中亞的通道,就非常正常。

若要疏通中亞,西夏就必須打通河西走廊。若要打通河西走廊,就必須擊敗當地的回鶻人。從西夏的開國太祖李繼業開始算起,西夏與回鶻人進行了大半個世紀的戰爭,一直到1036年纔拿下瓜、沙、肅三個州。

河西走廊打通後,中亞地區的瑪瑙、玉石、琥珀、檀香、木香經過西夏人的轉手被賣往東亞。通過和西域的貿易,西夏得到了巨大的經濟利潤。

在軍事上,中亞的冶金和畜牧技術傳入西夏,讓西夏的軍事水平上升了不止一個臺階。西夏鍛造的甲冑和刀劍,成爲東亞地區最好的武器產品。文弱的宋欽宗,就是“夏國劍”的忠實粉絲,無論走到哪兒都隨身佩戴。

爲什麼西夏在和宋朝吐蕃交惡的情況下,依舊要對回鶻用兵呢 第3張

出土的西夏武器

中亞技術打造的鎧甲,更是武裝了西夏人引以爲傲的鐵鷂子重騎兵。鐵鷂子就是典型的內亞式的具裝騎兵。每次和宋軍在平原對戰,西夏軍隊都是由鐵鷂子負責衝擊戰陣。他們裝備精良,戰鬥意志也強大。如果不是人數僅僅三千,西夏軍隊肯定不會選擇龜縮在城寨內與宋人作戰。這一切的都是來自絲綢之路的饋贈。

爲什麼西夏在和宋朝吐蕃交惡的情況下,依舊要對回鶻用兵呢 第4張

西夏壁畫上 正在禮佛的國王

所以,西夏國王們在宋軍威脅下依舊堅持對回鶻人用兵,使得子孫後代受益無窮。而一旦在河西等地形成了規模,也不會急於發展南下中原的征服戰略。畢竟,東亞的宋朝對西夏來說,就是一個定期供上歲幣、茶葉的ATM機。與其和宋朝作戰,再花力氣管理中原的省份,倒不如做生意來的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