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關羽丟失荊州的原因是什麼 關羽真的是大意嗎

關羽丟失荊州的原因是什麼 關羽真的是大意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關羽和荊州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關羽爲什麼會丟了荊州?真的是“大意”了嗎?

作爲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在我國堪稱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部小說裏描繪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其中,“關羽大意失荊州”就是非常有名的一篇。據羅貫中的生花妙筆描述,東吳都督呂蒙以年輕的陸遜代替自己爲都督,從而令驕傲的關羽輕敵大意,放鬆了對東吳的警惕,結果被呂蒙白衣渡江,一舉奇襲佔領了荊州,最後導致關羽全軍覆沒,麥城被俘,飲恨而亡。也正以爲《三國演義》及衆多說書人、戲曲的渲染,“大意失荊州”就成了一個讓廣大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詞彙,用來形容因輕敵大意造成的重大失敗。不過,小說畢竟是小說,《三國演義》和故事和真實的歷史之間還是存在着不小的出入的。本篇,咱們就來好好分析一下關羽丟掉荊州的真實原因,看看到底是不是他“大意”造成的。

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大意失荊州”成了婦孺皆知的印象

關羽丟失荊州的原因是什麼 關羽真的是大意嗎

說荊州之戰之前,咱們先來簡單捋一下此戰戰前的背景。大家都瞭解,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大戰之後,曹操敗退回北方,原本被打得走投無路的劉備趁着荊州地區出現暫時的權力真空的機會迅速發展起來。在短短三年之內,劉備不但接過了荊州牧的官職,而且佔領了荊州九郡中的五個郡,成爲取代劉表的長江中游的新興勢力。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又借益州牧劉璋邀請之機,率軍從荊州浥江而上,開始發動入川之戰。經過三年苦戰,劉備終於大敗劉璋,成爲西蜀的新主人。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發動對漢中割據勢力張魯的進攻,一舉佔領漢中。劉備爲奪取西蜀北大門,又發動漢中之戰。曹劉兩軍在漢中對峙,最終曹軍敗退,劉備又奪取了漢中。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自稱漢中王,蜀漢集團的勢力發展到頂峯。就在劉備稱漢中王的同時,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也發動了攻取襄陽、樊城的襄樊戰役。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劉備自稱漢中王的場景,蜀漢集團勢力至此達到頂峯

這裏需要注意的是,《三國演義》中說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是奉劉備的命令,但作爲正史的《三國志》卻並沒有明確說襄樊戰役到底是誰策劃發動的。從一般的常理上推斷,發動如此大規模的進攻戰役,如果說不經過君主的首肯,似乎很難成立。但於關羽有“假節鉞”的特權,遇事並不需要專門向劉備請示,可以自主決定。從當時的戰略情況看,劉備在之前已經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關羽再在東線發動牽制性戰役似乎已無必要。再者,如果關羽攻襄樊是爲了貫徹諸葛亮“隆中對”中關於從西蜀和荊州同時北伐中原的戰略的話,那麼在關羽攻襄樊的時候,劉備應當從漢中也出兵攻關中,東西呼應,共同北伐。然而事實是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後幾個月,漢中方向無任何出兵策應的舉動,甚至也沒有派出一兵一卒來支援關羽。從這些跡象分析,大伊萬傾向於認爲襄樊戰役是關羽利用“假節鉞”的特權,自行發動的一場戰役。因爲就在此戰之前,曹軍剛剛在漢中戰敗,退守關中,這就使關羽察覺到了戰機,因而果斷髮動了對襄樊的攻勢。

古代代表臨機處置特權的“節鉞”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關羽率荊州主力部隊開始圍攻襄陽、樊城。戰役開始階段,形勢對關羽十分有利。他先是利用漢江秋汛的機會,引水淹沒于禁指揮的曹軍援軍(這就是著名的“水淹七軍”),全殲曹軍三萬人,接着又緊緊圍住曹仁駐守的樊城,還廣泛聯絡中原的各路民間反曹力量,一時間讓中原爲之震動,曹操驚恐之中甚至起了放棄許都的念頭。後在極其睿智的司馬懿勸說中,曹操穩住心態,以名將徐晃爲主帥,開始調集各路大軍向樊城方向增援。徐晃吸取于禁的教訓,在全部援軍會齊之前,穩紮穩打,步步爲營,首先在郾城挫敗了關羽的阻擊,進抵樊城外圍。接着,在等待漢江洪水退去,同時十二營精兵的援軍兵力基本到齊之後,徐晃開始全軍出擊,主動進攻關羽軍營。《三國志》記載,關羽用來圍困樊城的大營,築有大型堡壘,另在四周築有四個土堡壘,徐晃先佯攻大堡壘,引誘關羽軍增援大堡壘,然後出其不意猛攻四個土堡壘,一舉得手。關羽見狀,立刻派五千人馬前往救援,結果被徐晃打得大敗。徐晃接着趁勝又繼續猛攻,關羽用來圍困樊城的十重鹿角和塹壕,全被曹軍攻破,關羽軍大敗,很多士兵投沔水而死。至此,關羽對樊城的圍困完全失敗,只能藉助水師在漢江上巡弋,隔絕樊城和襄陽的交通。

關羽水淹于禁,這是他在襄樊戰役中取得的唯一重大戰果

襄樊戰役到此時已經足足打了三個月。關羽除初期水淹于禁,取得大勝之外,後面久攻樊城不下,結果反等到徐晃援軍到來,對樊城的圍困被徹底打破,整個戰役局面對關羽越來越不利。但是,如果讓他主動撤兵,就等於放棄之前所有戰果,這必然是關羽不甘心接受的。另外,如果主動撤走,還有可能被士氣正盛的曹軍銜尾追殺,導致更大損失,這必然也是關羽必須要考慮的。這樣一來,關羽就陷入了騎虎難下的尷尬狀態中。《三國志》中說,關羽是因爲看到了呂蒙病重,於是放鬆了對東吳的警惕,抽調江陵、公安之兵力前往襄樊前線,其實,在大伊萬看來,呂蒙是否病重並不是問題的關鍵,真正導致關羽抽調荊州駐防兵力的原因恰恰是襄樊前線日益不利的形勢。在徐晃打破樊城包圍圈的戰役中,關羽軍遭到沉重打擊,兵力折損不少。加上曹軍後援部隊陸續到來,兵力對比對關羽日益不利,所以他如果不想撤退,那就只能抽調荊州的兵力來補充前線,否則襄樊戰線可能出現全盤崩潰的局面。而至於因此造成的荊州防務的空虛,關羽暫時也管不了了。

襄樊戰役時魏蜀吳三方的形勢

關羽丟失荊州的原因是什麼 關羽真的是大意嗎 第2張

這裏大伊萬要着重分析一下此時的曹、孫、劉三家的關係。大家都瞭解,赤壁之戰中,孫劉兩家結爲同盟,共同打敗了曹操。赤壁戰後,劉備向孫權暫借了南郡,並以此爲基地開始了迅速擴張,孫劉兩家圍繞荊州的歸屬問題矛盾越來越激烈。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已經奪取了益州,孫權再次提出,要劉備履行前約,將荊州歸還東吳,結果遭到劉備拒絕,於是東吳大軍進攻荊州,雙方即將爆發大戰。此時,因爲曹操進攻漢中,劉備怕腹背受敵,不得不做出妥協,將湘江以東的長沙、零陵、江夏三郡割給了孫權,雙方以湘江劃界,平分荊州。此時對於東吳來說,江南和嶺南都已平定,要繼續擴張只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北上攻曹操,一個是西向攻劉備佔據的半個荊州。應該說,孫權雖然念念不忘那半個荊州,但一開始並沒有放棄北上攻曹的想法。在與劉備議和之後,孫權也曾集中十萬大軍圍攻合肥,卻被曹軍大將張遼以七千人殺得大敗(這就是著名的逍遙津大戰),孫權狼狽逃回。此戰不但凸顯了東吳軍與曹軍在陸戰實力上的巨大差距,而且也把孫權企圖北上擴張的信心給打沒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孫權就向曹操遣使稱臣請降,曹操接受了孫權的稱臣,並讓孫權的弟弟孫匡娶了曹仁的女兒,雙方從此結爲姻親關係。孫劉聯盟實際上從此時開始已經瓦解了,孫曹開始形成實質上的聯盟關係。

中國郵政發行的“威震逍遙津”小型張郵票,張遼通過此戰把東吳北上擴張的信心打沒了

到了關羽發動襄樊戰役的時候,東吳的局面實際上就和珍珠港事件之前的日本頗爲相似了。當時的日本面臨着“北上”和“南下”的選擇,而此時的東吳也面臨着“西進”與“北上”的選擇。當關羽水淹曹軍、生擒于禁,軍威正盛時,孫權曾一度有過乘機北上攻取徐州的想法,但是身爲東吳都督的呂蒙卻堅決反對。他的理由是:“徐州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取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應該說,呂蒙的想法是適合事實的,徐州地勢平坦,又遠離江河,東吳強大的水師無用武之地,卻非常有利於曹軍強大的騎兵發揮威力。以東吳陸軍的實力,要想在徐州和曹軍會戰,幾乎沒有取勝的希望。而荊州緊挨着長江,正好可以發揮東吳水師優勢,因此呂蒙建議:“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易爲守也。”孫權經過權衡,最終採納了呂蒙的意見,選擇了“西進”。

東吳樓船模型,強大的水師是東吳賴以生存的關鍵

提起這裏,大家可能已經明白,東吳決意“西進”奪取荊州,實在是基於自身大軍優劣特點的必然選擇。至於史書中所說的關羽拒絕孫權締結姻親的請求、擅取東吳軍糧、辱罵東吳來使等原因,不過是東吳的藉口而已。最根本的問題在於東吳不敢北上挑戰強大的曹軍,那就只能選擇西取荊州。但讓大伊萬感到比較迷的是,既然孫權早在襄樊之戰前兩年就已經向曹操請降,並締結姻親,形成實際上的聯盟關係,對此關羽不可能不瞭解,爲何他卻沒有考慮到這個巨大的危險,而輕率地發動了襄樊之戰。同時,劉備、諸葛亮等人在關羽發動襄樊戰役之後,即使不向關中進攻,以牽制曹軍,至少也可以從益州走水路向荊州增援,以鞏固關羽的後方。然而,他們眼睜睜看着戰局逐步惡化,卻始終無所動作。也許是他們對關羽的能力過於相信了,也可能是赤壁之戰以來的一連串勝利衝昏了他們的頭腦。不管什麼原因吧,總之,他們在這次戰役中犯下了嚴重的決策錯誤,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西蜀方面在襄樊戰役期間的無所作爲,是關羽最終失敗的關鍵原因

關羽丟失荊州的原因是什麼 關羽真的是大意嗎 第3張

最後的結果,大家其實都瞭解了,呂蒙白衣渡江,一舉奇襲佔領了荊州。很多人始終認爲,這都是糜芳、傅士仁叛變的結果。其實,從上面大伊萬的分析中,大家已經可以明白,荊州的防禦力量在關羽抽走大量兵力之後,已經十分空虛了。就算糜芳、傅士仁不叛變,也斷然無法抵禦東吳優勢兵力的突襲。即使能抵禦一陣,關羽率軍回援,也可能遭到曹軍尾隨追殺導致大敗。所以,不管關羽“大意”不“大意”,實際上從他決定孤軍北伐開始,荊州的最後命運就已經被註定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