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在經濟文化等方面,楚懷王有哪些成就與作爲?

在經濟文化等方面,楚懷王有哪些成就與作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楚懷王熊槐,羋姓熊氏,楚威王之子,楚頃襄王之父,戰國時期楚國第37位國君,在位共30年。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楚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去世,熊槐繼位,史稱“楚懷王”。 在位期間,他曾破格任用屈原進行改革,但變法半途而廢。楚懷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擊敗魏國,奪取八城;楚懷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擔任五國聯盟的縱長,合縱伐秦;楚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滅亡越國,拓境江東。但是,他也曾在楚懷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發動丹陽、藍田之戰,損兵折將、痛失漢中;又在楚懷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經歷垂沙之戰 的大敗,國土淪喪。 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楚懷王與秦昭襄王在武關會盟,秦國將他扣押,脅迫他割讓巫郡、黔中郡,被他斷然拒絕。楚頃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客死於秦。梓棺返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在經濟文化等方面,楚懷王有哪些成就與作爲?

爲政舉措

經濟

在楚懷王時期,楚國的經濟十分發達。在農業方面,主要有王田、食邑和小私有土地這三種土地所有制形式。當時,湘水流域已成爲楚國的糧倉,有“讎、龐、長沙,楚之粟也”之稱;楚地物產豐饒,盛產木材、礦產、水產和鳥獸,尤其是雲夢澤一帶的特產橘、柚享譽天下,而這也成爲《橘頌》的創作靈感之一 [23] 。在手工業方面,這時官營的、私營的、集體的、個體的、家內的手工業並存。其中,楚國著名的冶鐵中心宛城出產的鐵器聞名遐邇,有“宛鉅鐵矛,慘如蜂蠆”的美譽。

在商業方面,水陸交通的發展爲商業運輸提供了便利。根據《鄂君啓節》的記載,當時楚國岷江、長江、漢水以及湘水、資水、沅水、澧水的交通,都很通暢;郢都、宛、陳,都已成爲有名的商業城市。 出土文物證實,除了與中原的貿易,楚國還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南亞、西亞乃至地中海的一些國家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其開放程度在戰國首屈一指。 楚國發達的商業爲官府提供了重要的財政收入,楚國在田稅、戶口稅以外還徵收關市稅,這點與其他國家是一致的。鄂君啓節所免的就是其中的關稅。

文化

楚懷王本人喜好文學 ,也鼓勵楚國的文藝創作。《文心雕龍·時序》記載:“唯齊、楚兩國,頗有文學。齊開莊衢之第,楚廣蘭臺之宮……屈平聯藻於日月,宋玉交彩於風雲。”這表明,類似於齊國的稷下學宮,楚王已經有意選拔人才在蘭臺宮從事文學創作和文化講學了。 《拾遺記》也收錄了一則傳說,稱楚懷王每年都在湘山舉行宴會,命羣才創作辭賦和音樂。 楚國官方對文學的重視,客觀上有益於楚辭藝術的發展。

軍事

軍備制度

戰國時期,列國普遍確立了郡縣徵兵制度和常備軍制度。此外,出於獎勵軍功等目的,爵秩制度也普遍推行。 楚國的爵秩等級分爲五等,分別是列侯(又稱通侯)、執珪(一作執圭)、執帛、五大夫和七大夫,昭陽在襄陵之戰後稱自己的爵位是執珪,就是其中一例。在當時,楚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在垂沙之戰時仍有“鮫革犀兕以爲甲,鞈堅如金石;宛鉅鐵矛,慘如蜂蠆;輕利僄遫,卒如飄風”之稱;但楚軍亦存在軍心不穩、“不敢堅戰”的問題。

在經濟文化等方面,楚懷王有哪些成就與作爲? 第2張

對外戰爭

楚懷王時期的大型戰爭有五場,分別是襄陵之戰、五國攻秦之戰、丹陽藍田之戰、滅越之戰和垂沙之戰,在人物生平部分已有論及。下面,分地域來探討楚國對外戰爭的得失。

在對秦國方面,楚國主要與之展開了商於、漢中、黔中、新城地區的爭奪。而楚懷王對巴蜀地區爭奪的疏忽,使得楚國在戰略上陷入被動。截至懷王去世時,楚國未能收復商於,丟失了漢中的大部和新城,守住了大部分黔中。其中,丟失漢中使得楚國的江漢流域暴露在秦國的兵鋒之下,相當於失去了西邊的門戶。

在對韓、魏方面,楚國的領土有所縮水。楚國曾三次攻打雍氏,都無功而返;而在大型戰役中,楚國失去了召陵附近及宛、葉以北的土地。 [82-83] 其中,宛城是戰國著名的冶鐵中心和軍工業中心,但它的一部分卻在懷王年間落入韓國之手。到楚懷王去世後五年,宛、葉便徹底被秦國奪去了。楚國爲其軍事失利付出了沉重代價。

在對齊國方面,楚國在東地與之有着從越、泗上、淮北到薛邑的爭端 ,無得無失。只有在對越作戰中,楚軍才大獲全勝,吞併了越國的全部領土,至此“統一了東南半壁”。

回顧楚懷王即位之初,他一度春風得意。張正明在《楚史》中指出,自從楚懷王六年(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帝國解體後,楚國便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國”,疆域最爲遼闊。 然而此後,楚懷王卻在對中原的戰爭中屢屢失利,兵挫地削, 其本人確實負有直接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其過錯,一是輕視了巴蜀的戰略意義,二是在外交孤立的情況下貿然發動藍田之戰,三是外交失敗、使楚國兩次陷入被三國乃至四國圍攻的困境。而丹陽藍田之戰與垂沙之戰的慘敗,也直接導致楚國由盛轉衰。

在經濟文化等方面,楚懷王有哪些成就與作爲? 第3張

外交

楚懷王即位時,正值戰國中期、魏國霸權衰落、多強並起的時期,合縱連橫成爲時代的主旋律。合縱連橫有三種解釋,本義是“南北聯合曰縱,東西聯合爲橫”,然後衍生出“合衆弱攻一強爲合縱,事一強攻衆弱爲連橫”的說法,最後到戰國末年、秦國獨大,就特指“聯合抗秦爲合縱、與秦結盟爲連橫”的概念了。整體來看,楚懷王時期的外交關係可分爲兩個階段,在丹陽之戰前主要屬於合縱陣營,在該戰之後主要屬於連橫陣營。但其中又多有反覆,例如楚懷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的“交未定於齊、秦” ,楚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的“猶豫不決” ,都是楚懷王躊躇不定的真實反映。在諸侯合縱連橫的博弈中,楚國兩次淪爲各國聯合打擊的對象,丹陽、垂沙之敗,使楚國的國勢急轉直下。可以說,楚懷王外交的失敗,既有客觀的因素,也有主觀的因素。

從客觀原因來看,首先,楚國是當時邊境線最長的國家,多達七個鄰國。這使得楚國在合縱連橫中處於不利地位,容易顧此失彼,並且難以同時制衡秦國和齊國。 第二,楚國的強大實力引起了諸侯的忌憚。從襄陵之戰、到擔任縱長、再到滅亡越國,楚懷王備受矚目,也成爲衆矢之的。事實上,楚國並非唯一一個被列國聯合針對的國家,魏國、齊國等強國都曾因諸侯的聯合打擊而一蹶不振,唯有秦國在一次次合縱伐秦下依然得以壯大。這固然與秦國的地理優勢、軍事制度以及外交策略是分不開的。

從主觀原因來看,在根本上,楚國缺乏普遍的大一統導向的共識。儘管楚國早已有以屈原爲代表的有識之士提出了大一統的願景 [23] ,但楚廷內不少人都偏安一隅;而楚懷王自己也缺乏長遠的戰略規劃。因此,楚國也難以形成長期、穩定的外交策略,而經常被短期利益誘惑、背叛盟約,舉棋不定,既犧牲了國際信譽,又不能將收益最大化。 [誠然,秦國對待楚國也沒有信譽可言,但秦國從滅巴蜀、到與楚連橫、再到遠交近攻的提出,無不是深謀遠慮,爲統一天下的最終目標服務的。 而楚國的外交則從未幫助其實現一些類似的、階段性的戰略目標,足見其失敗之處。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