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邦在論功行賞的時候 蕭何爲什麼能排在第一名

劉邦在論功行賞的時候 蕭何爲什麼能排在第一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劉邦論功行賞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劉邦論功行賞,爲何把毫無軍功的蕭何排在第一?

劉邦一統天下後,面臨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分封功臣的問題,跟着劉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在面臨分封時不斷爭功,因此朝廷爲了分封的事,議論了一年多了,也沒有定下來,這裏面有個小故事,能說明當時分封功臣的難處。

這個故事說的是劉邦看手下功臣都三三五五地聚集在一起議論着什麼,於是問身邊的張良,這幫人在議論什麼,張良很聰明,看出功臣分封懸而不決的問題,於是張良就故意對劉邦說:他們在商議謀反!

張良的話把劉邦嚇了一跳,劉邦自己就是造反成功的例子,他了解謀反意味着什麼,於是問張良他們爲什麼要謀反?張良說你現在分封是任人唯親,如果所有的功臣都分封土地,那麼天下的土地肯定不夠,如果不分封,這些功臣肯定會聚在一起造反!

於是張良就給劉邦出了一個問題,張良讓劉邦分封他最討厭的人,劉邦照做了,於是封雍齒爲什邡侯,功臣們一看連劉邦最討厭的人都分封了,那他們肯定也能分封,於是就緩和了分封之中的矛盾。

由此可見,分封是一種很難的事,作爲開國功臣來說,誰都想自己的功勞大一點,分封的土地和財物多一點,難免引發爭議,但是從劉邦的角度出發,他卻一心把蕭何定爲第一功臣,儘管蕭何沒有任何軍功,但是劉邦仍然賦予了蕭何豐厚的封賞。

劉邦在論功行賞的時候 蕭何爲什麼能排在第一名

張良

蕭何被封了萬戶侯,並且在功臣中的位次是排名第一的。

劉邦分封時,涉及到兩個排名,一是地位排名,也就是位次,二是分封的食邑排名,食邑是可以世襲的。

在西漢初年分封的143個列侯當中,蕭何的地位排名第一,曹參的地位排名第二,張敖(張耳的兒子)的地位排名第三,周勃的地位排第四,樊噲的地位排名第五,酈商的地位排名第六,奚涓的母親地位排名第七,夏侯嬰的地位排名第八,灌嬰的地位排名第九,傅寬的地位排名第十,張良的地位排名第62.

地位排名是一個綜合排名,並不單純以軍功來排,而是考慮各個方面,劉邦是強行把蕭何提爲第一,並提出了著名的功人與功理論,蕭何與曹參兩人都是西漢的丞相,百官之首,排名第一與第二不難理解。

劉邦在論功行賞的時候 蕭何爲什麼能排在第一名 第2張

蕭何

張敖是張耳的兒子,張耳與劉邦是世交,劉邦年輕時還投靠過張耳,而且張敖還是異姓王,奚涓的母親之所以能排第七,是因爲奚涓戰死,他沒有兒子繼承功勞,只好讓母親來繼承,而張良與蕭何同爲漢初三傑,但卻只能排在62位。

以食邑來排名的話,劉澤排名第一,食邑12000戶,曹參排名第二,食邑是10600戶,蕭何與張良並列第三,都是10000戶,所有功臣之中,只有劉澤、曹參、蕭何、張良四個萬戶侯。周勃排名第四,食邑8100戶,丁復排名第五,食邑7800戶,夏侯嬰排名第六,食邑6900戶,靳歙排名第七,食邑是5300戶,樊噲、灌嬰、王陵、陳平四人並列第八,食邑都是5000戶。

劉澤是劉邦的堂兄弟,還是呂后妹妹的女婿,他是皇親國戚,還被封爲琅琊王,劉澤的食邑能排第一,根本就是靠親戚關係,曹參是所有將領中公認功勞最多的人,他的食邑也是除劉澤之外最多的,除了劉澤之外,其他人大多是靠軍功受封,只有夏侯嬰與陳平不同,夏侯嬰是靠多次救了劉邦而受封的,陳平是因爲提供了謀略給劉邦而受封,與張良類似。

那麼問題來了,劉邦爲何把蕭何的功勞定爲第一位呢?

主要有三個原因:

1、蕭何的功勞是不可替代的。

劉邦手下所有功臣中,唯有蕭何的功勞是不可替代的,就拿漢初三傑來說,韓信在軍事上獨樹一幟,但韓信並非不可替代,劉邦手下名將衆多,雖然能力不如韓信,但是代替韓信作戰也是勉強可以的,至少劉邦沒有韓信之前,不是一樣打進關中滅亡了秦朝嗎?

劉邦在論功行賞的時候 蕭何爲什麼能排在第一名 第3張

劉邦與蕭何

再比如張良,張良是劉邦手下的第一謀士,劉邦一生重大的戰略幾乎都與張良有關,張良確實重要,但也並非不可替代,陳平就能部分取代張良,在張良隱退之後,劉邦的重大戰略幾乎出自陳平,比如生擒韓信、解白登山之圍,都是陳平的謀略。

蕭何呢?暫時沒有人取代,蕭何在劉邦手下的作用是:穩定後方、足兵足糧,源源不斷地爲劉邦提供兵員、糧食、補給、物資,很多人會說,這算什麼功勞?這不僅算功勞,而且非常大,可以說劉邦的勝利,一大半的功勞來自蕭何的支持。

楚漢戰爭期間,劉邦與項羽對峙,多次被項羽打敗,好幾次還被打得全軍覆沒,都成光桿司令了,劉邦一直敗,但從來沒有滅亡,其根本原因就是蕭何不斷在後方給劉邦輸血,劉邦的兵打沒了,蕭何馬上拉一大批人來,劉邦的糧沒了,蕭何馬上送過來。

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多次全軍覆沒

當劉邦在戰爭中失敗,情緒處於極度的悲觀之下,看到蕭何送來的兵糧,那絕對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動,從某種意義上說,項羽爲啥失敗啊?就是沒人給他提供源源不斷的兵糧,打仗打的就是資源,打到最後,就成了消耗戰,就看誰的後勤動員能力強,誰的糧食多。

很明顯蕭何以一人之力爲劉邦撐起了整個後勤系統,而且還保證劉邦的大後方穩如泰山,對於劉邦來說,很明顯蕭何是不可替代的,比韓信、張良都人都要重要,對於曹參、周勃、樊噲、灌嬰等人來說,蕭何更重要,這些人都是武將,是可以替代的,劉邦從來不缺武將,而蕭何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劉邦把蕭何擺在第一位。

有人說曹參不是可以代替蕭何,不是有個成語叫“蕭規曹隨”嗎?要了解曹參後來接替蕭何成爲丞相時,啥也沒有做,就是維持蕭何時期制定的各項制度,這根本不叫代替,換個普通人都可以接替,制度都訂好了,只需要維持就行了,這個沒有難度,不像蕭何是第一任丞相,很多事都是親力親爲,然後再規範執行的,這不是曹參可以取代的。

劉邦在論功行賞的時候 蕭何爲什麼能排在第一名 第4張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

2、借蕭何打壓功臣武將。

跟任何一個朝代的開國之初一樣,劉邦手下的功臣都是一路從戰爭中打出來的,每個功臣都有着赫赫戰功,就連一統天下之後,功臣們誰也不服誰開始爭功,因爲功臣爭功的原因,朝廷評論功勞的工作一直進行了一年多,還不能確定下來。

功臣們又是非常驕傲的,因爲跟隨劉邦從底層一路打上來的,難免夾雜了很多底層的生活習慣,劉邦做了皇帝之後,這幫功臣跟劉邦說話也是沒大沒小的,平常開個會也是沒個規矩,對此劉邦很是頭疼,才找了秦朝的博士叔孫通來制度禮儀,來規範功臣的行爲。

功臣表面上臣服於禮儀之下,實際上仍然是誰也不服誰,張良把功臣聚集在一起議論的行爲稱之爲謀反,雖然有刺激劉邦的作用,但也可以看出功臣並不好管理,劉邦把蕭何推到第一的位置,就是爲了打擊傳統以軍功爲代表的功臣集團,包括制訂白馬盟誓也是爲了拉攏功臣集團一起維持劉氏天下。

劉邦在論功行賞的時候 蕭何爲什麼能排在第一名 第5張

劉邦借蕭何打壓武將地位

3、武將打天下,文官治天下。

馬上能打天下,馬上能治天下嗎?作爲從亂世中打出來的天子,劉邦深知這一點,打天下需要的是武將,但是治天下需要的是文官,打天下時武將的地位很重要,遠高於文官,但是治天下時,文官的地位很重要,肯定要比武將高。

再說了,天下一統之後,不再需要這麼多武將了,劉邦算是宅心仁厚,並沒有採取鳥盡弓藏的手段對付功臣,漢初分封的143個列侯全是善終,劉邦所消滅的只是不聽話的異姓王而已,爲了鞏固統治,劉邦開始提升文臣的地位,打壓武將的地位,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歷朝歷代如此,趙匡胤甚至規定有宋一朝終生不殺士大夫,但是對於武將卻沒有這樣的承諾。

劉邦在論功行賞的時候 蕭何爲什麼能排在第一名 第6張

劉邦、蕭何、曹參、周勃

種種原因之下,劉邦刻意擡升蕭何的地位,賦予其很高的封賞,然後打壓武將的地位,在這個大原則之下,蕭何的地位在漢初排名第一,僅次於劉邦,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爲什麼與蕭何起同樣作用的張良功勞卻如此之低呢?

1、張良低調,不計較官職地位。

張良的家族是戰國晚期韓國的貴族,只是秦國滅亡了韓國,張良爲了復仇開始反秦,張良後來協助劉邦參與滅秦之戰與楚漢戰國,戰爭結果後,張良的國仇家恨都完成了。

劉邦在一統天下後,爲了感謝張良的功勞,拿出原齊國三萬戶的封邑給張良自己選,張良拒絕了,只要了與劉邦相遇的留縣作爲封邑,要了解三萬戶的封邑絕對是西漢最高的,蕭何不過一萬戶的食邑而已,如此高的封賞說明劉邦很重視張良的。

劉邦在論功行賞的時候 蕭何爲什麼能排在第一名 第7張

張良低調、信奉黃老道學

但是張良爲人低調,他並不重視錢財等身外之物,他本來就是出身貴族,享受過高規格的生活待遇,張良又沒有野心,再加上身體也不太好,甚至都不想做官,所以張良寧願處於低位,也不會跟功臣爭功的。

2、張良崇尚黃老道學。

張良信奉的黃老道家,講的是無爲而治,功成名就之後張良退隱山林或者雲遊四方,以至於當時的人都不瞭解張良去了哪裏,在劉邦一統天下後,張良除了幫呂后阻止劉邦換太子之後,就沒有什麼記載了。

很多人說張良修道去了,黃老道學是張良的信仰,他根本不在乎劉邦所封的食邑或者朝廷的地位排名,這是他的思想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