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劉邦建國後論功行賞時,曾說過哪兩段很有名的話?

劉邦建國後論功行賞時,曾說過哪兩段很有名的話?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劉邦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大漢開國,論功行賞,劉邦說過兩段很有名的話。

第一段便是一再被後人引錄的“三傑論”。

劉邦建國後論功行賞時,曾說過哪兩段很有名的話?

說這段話之前,劉邦先問了羣臣一個問題,我劉邦因何能得天下,項羽又何以失了天下?

當時,朝堂上只有兩三個人站出來,說了一些貶損項羽,拍劉邦馬屁的套話,劉邦知道朝堂下的功臣勳將急於封賞,於是他繞過如何封賞的話題,說了下面這段話——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爲我擒也。

“三傑論”表面上看,是劉邦一時興起的感慨之言,似在炫耀自己駕馭臣下的能力,但如果放在廟堂政治的語境下看,這段話絕不是劉邦的隨口之言,而是他經過深思熟慮後吐出的定調之言。

先看三傑論的比例,前兩傑是文臣,後一傑是武將,文武比例二比一;再看三傑論的次序,搞謀略的第一,幹實務的第二,帶兵打仗的第三。

這個比例、這個次序,其實是向文武百官傳遞了一個基調信號:大漢開國後,政治高於軍事,文臣重於武將。

這是一個理念問題,也是一個現實問題。

劉邦雖然歷來討厭儒生,但治國是政治問題,天下要靠文臣治理,這樣的理念他是認同並且推崇的;此外,揚文抑武,可以提高戰功的封賞標準,這樣帝國的蛋糕纔好少切出去一些,因爲有戰功的武將實在太多了,而這樣的文臣卻是屈指可數的。總之,這是古今通用的一個政治手法,用少數做篩子,將多數過濾掉。

然而,當時的劉邦並沒有絕對的帝王權威,所以他這“三傑論”並沒有將蠢蠢欲動,一心要封賞的衆武將壓制下去。

對這個問題,劉邦想拖,但也拖不了多久。

劉邦建國後論功行賞時,曾說過哪兩段很有名的話? 第2張

很快,廷議誰的功勞最大被推到了臺前。這時候,功勞是一個政治含義很濃的字眼,它是一個多方綜合、多向平衡的結果,因此在廷議這個問題時,劉邦對先前的“三傑論”做出了微調。

劉邦認爲,蕭何的功勞最大,故封爲酇侯,食邑八千戶,居文臣武將之首。

戰功赫赫的武將們一聽,頓時炸開了鍋,那時候君臣禮儀還沒有那麼嚴格,有的武將甚至直接進殿與劉邦爭辯說,他們這些人披荊執銳,身經百戰,出生入死,立了那麼多功勞,反不如一個只會舞文弄墨,並無尺寸之功的蕭何,是何道理?

這時候,劉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又發表了一個很著名很直白的“人狗論”——

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隨我,功不可忘也。

劉邦的意思是說,用打獵做個比喻,你們這些武將只能算“功狗”,只有蕭何纔是“功人”,況且蕭何舉宗數十人追隨我打天下,不能忘恩負義。

封賞還沒得到,反倒連人都不是,成“功狗”了,武將們不僅沒有被說服,反而被激怒了。

於是,在正式排定列侯位次上,武將們搶先推出了一個他們認爲應列第一,並且劉邦很難反對的人選:平陽侯曹參。

武將們的理由是,曹參身上有七十多處傷疤,戰功無能可比(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等等),所以必須排第一。

劉邦很難反對,原因很簡單,曹參和蕭何都是劉邦同鄉,都是沛縣功勳集團的核心人物,並且相互的關係都很好。

果然,面對武將們推出的這個人選,劉邦一時不好表態了,但作爲一代開國雄主,劉邦有的是辦法。

劉邦建國後論功行賞時,曾說過哪兩段很有名的話? 第3張

就在劉邦沉默難言時,一個叫鄂千秋的人,心領神會地站出來說了一番劉邦想說卻又不便說的話。

鄂千秋說,列爲大臣說得都不對。平陽侯曹參攻城略地雖多,但那都是一時之功,難與酇侯蕭何相比。當初皇上與項羽相爭,前後共歷五載,喪師失衆,屢次敗北,生死攸關之時,幸有蕭丞相鎮守關中,不待皇上詔令,便能隨時遣兵補缺,輸糧濟困,我漢軍這才得以復振,我漢王這才得以奪取天下,這是萬世之功也!諸公怎能以一時之功貶抑萬世之功!臣意以爲,少一百個曹參無虞,失一蕭何漢必無成。故應列蕭何第一,曹參次之。

根本之論,高屋建瓴!

蕭何第一,故有劉邦的帝王之謀,卻也毫無毛病。

蕭何第一,幾乎成了後世功臣排座次的範本。

難能可貴的是後來,蕭何病重之時,惠帝前往探望,問蕭何,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君者?

蕭何說,知臣莫如主。

惠帝說,曹參如何?

蕭何頓首說,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於是乎,這纔有了千古佳話“蕭規曹隨”。

所以說,蕭何的政治胸襟與氣度,也是堪稱第一的。當然,曹參當大漢帝國二代相國,也是恰到好處。

大概沒有比蕭何第一,曹參第二,更完美的政治排序了。

劉邦評功的時候,有一個叫鄂千秋的,在關鍵時刻,他對蕭何功勞的評價,與劉邦高度契合。

這個鄂千秋,居然因此被劉邦晉封爲安平侯。

鄂千秋認爲蕭何能夠守住完整的關中,以待劉邦,終於成就劉邦萬世的功業。

現在即使失去曹參這樣的武將百餘個,對於漢朝並不太缺乏,即使得到了也不一定就會統一天下。怎麼能以一日之功而加於萬世之功以上呢?

劉邦建國後論功行賞時,曾說過哪兩段很有名的話? 第4張

所以他認爲還是應定蕭何第一,曹參次之。

劉邦馬上表示贊同,立即發佈命令,將蕭何的功勞位次定爲第一,同時允許他可佩帶寶劍上殿,入朝不用下跪。

爲了答謝鄂千秋在關鍵時刻對蕭何功勞的評價,劉邦還晉封鄂千秋爲安平侯,增加食邑二千戶。

同一天,又封賞蕭何的父子兄弟十餘人,皆有食邑。經過這一番辯論,羣臣不敢再爭執,開始分封功臣。

事實上,曹參比較崇尚黃老之學,主張“清靜無爲”,適合當時的國情,他也很得劉邦的讚賞。

曹參在齊國施行無爲政治所取得的成果,引起劉邦的重視,善於用人的劉邦,已經知道曹參是不可多得的輔政良臣。

曹參不爭功名,不求榮利,解除了劉邦的疑心。

那麼,在劉邦大行封賞時,爲什麼天下諸侯都認爲曹參功勞第一呢?

實話實說,曹參所立下的戰功,確實是其他人所不能企及的。

但是,劉邦認爲蕭何有“發縱指示”,鎮國家、撫百姓”的“萬世之功”,而以蕭何爲第一。

曹參對此的反應很平靜,他不爭個人名利,不計個人得失,依然顧全大局,勤勤懇懇,這是十分難得的。

曹參和蕭何一樣,也是沛縣人,在秦朝時當沛郡的掾吏,而蕭何則當主吏。

他總共打下了兩個諸侯國,還平定122個縣,此外,又俘獲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侯、御史各一人。

劉邦建國後論功行賞時,曾說過哪兩段很有名的話? 第5張

劉邦會玩心眼,蕭何能懂,而且積極配合。老大問一句“蕭何忙什麼呢”,蕭何就知道老大不放心了,趕緊將何家子弟派上前線。老大一不高興,蕭何立刻自污名節,讓他把心放到肚子裏。他們是高手對弈,默契得很,換做連“功狗功人”都搞不清楚的武將行嗎?他們光知道手中有槍。

這纔是劉邦的第一個目的,他還有一招一箭雙鵰的棋:讓文官集團與武將集團失和!

文官集團反叛沒資本,武將集團反叛沒能力,怕就怕文武勾結。劉邦表面上看是在吹“歪哨”,其實是“黑哨”,真正得利的並不是蕭何,而是他自己。

自從“蕭曹爭功”之後,蕭何與曹參擺出一副老死不相往來的架勢,遂了劉邦的心願。不光如此,很多事情上都閃爍着劉邦分裂文武兩大集團的影子。

比如鄂君,因爲公開替蕭何爭功,劉邦當場封他爲關內侯,就讓你成爲武將集團的靶子。再比如隨何,我就公開說你們這些動嘴皮子的,根本沒法跟武將比。我就讓你們在相互對比中心理失衡,最後誰瞅誰都來氣。

劉家老三心機深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