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在封賞重號將軍的時候,劉備爲何將趙雲排在了最後?

在封賞重號將軍的時候,劉備爲何將趙雲排在了最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趙雲在五虎上將中排名第幾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每當我們想起三國時代,就會爲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而激動。在三國之中,劉備的勢力是最弱小的。可是,劉備手下的五虎上將爲他掙足了面子。這五虎上將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他們都是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的虎將,爲蜀漢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封賞重號將軍的時候,劉備爲何將趙雲排在了最後?

但是,這五虎上將的封號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裏杜撰的,在現實中是沒有這五虎上將的封號的。羅貫中之所以這樣講,是從《三國志》中,將這五人合寫到一個傳記中得來的。那麼,既然沒有這五虎上將的封號,陳壽又爲什麼要將他們五人合寫到一起呢?這就是當年,爲了這五人的排名,曾經引起的一段公案造成的。

一、劉備進位漢中王后對將軍們的封賞。

這是在劉備奪取了漢中,進位漢中王后,分封羣臣時引起的難題。在劉備進位漢中王后,他的手下都水漲船高,要加官進爵。在武將方面,劉備手中的編制名額是有限的。將軍中位置最高的前、後、左、右四個重號將軍爲最高。可是,如何安排這四位人選一時讓劉備等人爲難了。

在劉備的手下,關羽是劉備的左膀右臂,他的軍事能力最強,一直擔任着獨當一面的角色。他對劉備忠心耿耿,還肩負着鎮守荊州的責任。關羽擔任四位將軍中最重要的前將軍是名至實歸,不會有人有異議。

張飛的情況和關羽相似,都是追隨劉備起兵的老部下。他威武雄壯,和關羽並稱熊虎之將,萬人之敵。張飛也是對劉備忠心耿耿,而且也是戰功卓著。在奪取西川和漢中的戰役中,張飛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以說,讓張飛擔任右將軍也不會有人有異議。

至於說馬超雖然投入劉備的陣營時間短,沒有立下多少戰功,可是他的情況比較特殊。在劉備的陣營中,馬超在漢朝的官爵是比較高的,這就奠定了他在劉備陣營的身份地位。而且馬超過去和曹操的戰爭中,顯現了他的能力。在潼關之戰中,馬超殺得曹操割須棄袍。這樣的能力,使得他不會願意屈居人下。再加上馬超在西羌中的威望很高,劉備下一步向雍涼發動北伐的時候,還想要重用馬超的才能。

出於以上種種原因,劉備對馬超的任命也不能低了。因此,劉備將自己曾經擔任過的左將軍的職位封給了馬超。一方面是表示自己對馬超的器重和信任,也一方面拉攏馬超,讓他爲自己效力。

在封賞重號將軍的時候,劉備爲何將趙雲排在了最後? 第2張

二、對於後將軍人選的選擇。

可是到最後這個名額的時候,卻讓劉備君臣難以決斷。這最後一個重號將軍後將軍的名額,有着兩個人選,那就是黃忠和趙雲。如果沒有黃忠的參與,那麼這個名額非趙雲莫屬。這是因爲,趙雲和關羽、張飛的情況也差不多,都是在河北時就被劉備網羅到手下的。他們都屬於劉備的嫡系起家的人員,對劉備的事業貢獻很大。

當年趙雲還是公孫瓚的部下時,劉備就看中了這員將領,刻意拉攏他。在劉備逃到袁紹營中的時候,趙雲也再次投奔到劉備的麾下。他從此擔任劉備的內衛工作,由於他謹慎小心,出色的完成了劉備的重託。在長阪坡之戰中,他保護劉備的家小脫險,也讓羅貫中演繹出了一段趙雲七進七出長阪坡的故事。

而且趙雲不但是一員出色的騎兵將領,他也有着一定的文官素質。在劉備拿下荊州在江南的四郡後,就讓諸葛亮管理長沙、零陵、武陵三郡,而桂陽則任命趙雲爲太守,治理地方。在隨後的入川之戰後,在很多地方,趙雲都能夠向劉備提出真知灼見,顯露了趙雲文武雙全的一面。可以想見,如果沒有黃忠的出現,趙雲擔任這個後將軍也是名至實歸的。

可是問題就出現在了黃忠的身上。黃忠是劉備奪取荊州南部的時候才加入的,而且當時就已經年紀很大了。我們不知道黃忠早年經歷了什麼,可是在那個戰亂的年代,他這樣一位能力出衆的人卻隱姓埋名在荊州南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只說明瞭兩個可能。一個可能是黃忠這個人淡泊名利,不想參與世上的戰亂紛爭。另一個可能是黃忠此人逆來順受,對上司的壓制無動於衷。從黃忠的表現來看,第二種的可能性比較大。

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黃忠在他年事已高的情況下,遇到了劉備。劉備從他身上,看出了大將的才幹,於是將他提拔出來,作爲自己最親近的將領。我們可以看到,在劉備入川的時候,過去的班底他基本上都不帶。他只帶了黃忠和魏延入川,憑藉着他們兩人,劉備發動了奪取西川的戰役。

在接下來的戰役中,黃忠充分顯示了他的大將之才,在奪取西川的戰役中屢建奇功。而黃忠最出色的表現還是在奪取漢中的戰役中。當時曹操奪取漢中後,他把漢中留給夏侯惇、張郃等人鎮守,自己回到了關東。由於漢中與西川脣齒相依,法正便勸劉備攻打漢中,爲自己建立一塊穩固的根據地。

在封賞重號將軍的時候,劉備爲何將趙雲排在了最後? 第3張

在劉備攻打漢中的戰役中,黃忠所部依然是劉備直接指揮的貼身部隊。在定軍山之戰中,劉備率領黃忠直插敵人縱深,反客爲主,與敵人的主將夏侯淵進行決戰。史書上說,夏侯淵的軍隊十分精銳,黃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正是黃忠斬殺夏侯淵的勝利,奠定了劉備奪取漢中的基礎。後來雖然曹操親自領軍前來爭奪,可也無濟於事,只得承認失敗,撤出漢中。

這樣,在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封賞將領的時候,黃忠因爲他建立的功勞,異軍突起,成爲最後一名重號將軍的有力競爭者。最終,劉備經過慎重的考慮,還是任命黃忠爲後將軍。對於趙雲,劉備雖然任命他爲雜號將軍,但是名號爲翊軍將軍,含義是羽翼劉備軍隊的意思,這也表達了劉備對趙雲的認可。

三、劉備對黃忠和趙雲的取捨的原因。

但是,劉備任命黃忠爲後將軍,在劉備陣營中還是引起了爭議。當時的諸葛亮就指出,“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而關羽在接見封賞他的使者時,在得知黃忠被封爲後將軍的時候,也十分生氣,竟然說出了不與黃忠這個老兵同列的話來。

其實,諸葛亮和關羽都是在爲趙雲打抱不平。可是,諸葛亮勸劉備的話裏也說出了實情。那就是黃忠的名望比不上關羽和馬超,關羽聽到黃忠封爲後將軍的時候會不滿。而在現實中,果然關羽和諸葛亮的看法是一樣的。他這個人自傲成性,當然對黃忠是看不起的。所以,他對黃忠擔任和他同列的後將軍十分不滿。那麼,如果黃忠不擔任這個後將軍,能夠擔任後將軍這個職務的就只有趙雲了。那麼,爲什麼劉備還要捨棄趙雲,提拔黃忠呢?

如果按照在劉備陣營的資歷和聲望來看,提拔趙雲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趙雲有一個硬傷,那就是他在戰功上比不上黃忠,這一點制約了他。而且他的資歷在這個時候也成了對他的不利因素。如果劉備不考慮黃忠的戰功貢獻,提拔了趙雲,會引起大家的非議,使得大家認爲劉備有任人唯親的嫌疑。爲了籠絡荊州加入的這些後來的人,劉備經過權衡,這才任命了黃忠。

而這一點,在諸葛亮勸說劉備的話裏,也表露了出來。他反對黃忠擔任後將軍的理由是黃忠的資歷聲望太低。可是這是因爲黃忠加入劉備陣營短,自身的本來地位不高造成的。可是,從另外一方面來說,黃忠在戰爭中建立的功勳是其他人比不上的。這一點連馬超、張飛看在眼裏,也是無話可說的。正是因爲黃忠建立的功勞太大,這使得趙雲在這一方面無法和黃忠相提並論,使得諸葛亮和關羽也無話可說。最終,劉備還是選擇了趙雲擔任了後將軍。

在封賞重號將軍的時候,劉備爲何將趙雲排在了最後? 第4張

四、被世人高估了的趙雲。

其實,從這次將軍的封賞上來看,也是對劉備手下這些武將的一個排名。最終不管諸葛亮和關羽的態度,黃忠還是排在了趙雲的前面。可是,我們的印象裏,還是把趙雲排在前面的。這主要還是受到了《三國演義》的影響。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的形象十分完美。他不但戰無不勝,還勇敢無敵。在長阪坡一戰中,他的形象上升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敢於單槍匹馬的在曹營中殺得七進七出的戰將,也非趙雲莫屬了。我們在進行武將排名的時候,也一般將趙雲排在呂布之後,成爲三國武將中排名第二的武將。

在現實中,趙雲也是文武雙全的人物。他不但能夠衝鋒陷陣,也能治理地方。從諸葛亮和關羽的看法來說,趙雲完全應該是和關羽、張飛和馬超並列的武將。他在漢中之戰中,也有智勇兼備的上佳表現,贏得了劉備“子龍一身都是膽”的讚譽。不過,從戰功方面,他就比不上後起之秀的黃忠了。

這是因爲,在對趙雲的使用上,劉備主要是發揮他的長處。史書記載,“先主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這使得趙雲在戰場上的發揮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不過,我們要注意到一個小小的細節,那就是趙雲應該是劉備的內衛,可是在入川之戰後,劉備身邊最親近的武將變成了黃忠。正是受到劉備的親自指揮,黃忠才能獲得斬殺夏侯淵的戰功。從這裏,我們就能夠看出其中的一絲端倪。

而且在漢中之戰中,我們也能夠看到,趙雲也有了上陣廝殺的機會。可是在這次戰役中,趙雲卻沒有獲得令人稱道的戰功。這讓他在這次封賞評定中處於很不利的境地。如果我們再看看他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將他安置在江州後方。以及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讓他獨自領兵作爲疑兵,最後戰敗。我們對於趙雲的軍事指揮能力是有一定疑問的。

結語: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看出,劉備對趙雲的任用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封賞重號將軍的時候,由於黃忠的能力和戰功都在大家的面前,連張飛和馬超都無話可說。這樣,五位將軍的排名也基本上是公平的。趙雲排在最後,也無可厚非。

不過,陳壽從趙雲的資歷、貢獻上來說,還是把趙雲與其他四位重號將軍合傳。這也是從側面對趙雲的肯定。陳壽還專門指出,趙雲和黃忠都是劉備手下的得力干將,是灌嬰和夏侯嬰一樣的勇將。只可惜,趙雲在戰場上的表現不如黃忠,這使他錯失了評爲重號將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