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關於明成祖朱棣,有哪些軼事典故?

關於明成祖朱棣,有哪些軼事典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棣,即明成祖,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在位共二十二年,年號“永樂”。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朱棣早年封燕王,後通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他在位時,改善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派鄭和下西洋,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締造永樂盛世。1424年駕崩,廟號太宗(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後明世宗改上廟號爲成祖(改諡爲啓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軼事典故

自比元祖

建文永樂交替之際,朱棣多次提及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乃天命所在,以及建立了中華“垂統”的貢獻;永樂十七年(1419年),在對武臣敕令時,朱棣曾稱讚忽必烈的武備強盛、天下安寧。日本學者宮崎市定通過深入研究後指出,永樂帝是以元世祖忽必烈自居。日本另一位明史專家檀上寬贊同認爲,永樂帝的終極理想目標不是唐太宗時代,而是忽必烈時代。朱棣憧憬的君主夢,兩位史學名傢俱言之鑿鑿,持論的理由有三:一、元明之間具有時間上的因緣性和制度上的連續性;二、元朝以前,中國還不是一個世界性的帝國;元朝以後,中國已是一個世界性帝國。這個歷史遺產,接替國家不得不去面對、處置。從這個意義上,唐朝與明朝存在本質上的時代差異;三、朱棣個人欲建立超邁其父的功業,希望像忽必烈那樣讓“四夷來朝”。

關於明成祖朱棣,有哪些軼事典故?

馬苑對聯

明太祖朱元璋遊馬苑,朱棣(其四子)與朱允炆(其長孫)同侍,其時朱允炆已被屬意爲皇位繼承人,太祖即興出句令兩人對曰: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對曰:“雨灑羊毛一片氈。”太祖以爲“氣弱”。朱棣對曰:“日照龍鱗萬點金。”後一對句比前一對句氣象雄渾得多。後來朱棣取代朱允炆登上帝位並把國都由南京遷到了北京。其實,從對聯一事,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朱棣和朱允炆的性格差異。

駁斥迷信

貴州布政司右布政使蔣廷瓚進言,朱棣北征班師的消息傳出後,思南府婺川縣的大巖山發出了連呼萬歲的聲音,人們都說是皇上的恩威使得山川顯靈,禮部尚書呂震也請求上表祝賀。朱棣卻認爲山谷之間發出聲響是自然現象,而不是異事,是當地官員失察,呂震諂媚阿諛,非君子事君之道,拒絕了他的請求 [226] 。甌寧縣有方士向朱棣進獻金丹和方書,朱棣說:“這是妖人啊,秦皇漢武一生都被方士欺騙,妄求長生不死之藥,他又想來騙我,我不會用,金丹令他自己吃下吧,方書也一併毀掉,不要讓他再欺騙別人。”

知音天子

朱棣在治國理政之餘,對音樂戲劇也有一定的興趣和欣賞能力,有“知音天子”之稱。當時的戲劇家賈仲明、湯舜民、楊景賢等曾侍朱棣於燕王府,編撰了數量衆多的雜劇供朱棣欣賞 [240] 。《堅瓠集》記載,永樂時期,京城裏有位著名的歌女名叫齊亞秀,曾經在宮裏侍奉朱棣宴飲,朱棣吃飯時,便在一旁唱曲,齊亞秀出宮後跟人說:“這是一位知音天子啊,每當我唱到關鍵情節的地方,他便舉起酒杯向我致意。”

關於明成祖朱棣,有哪些軼事典故? 第2張

愛好書畫

朱棣愛好書法,據記載,其書法“甚奇崛”,時常以御筆書法賜給寵眷的大臣,閒暇時也喜歡練字自娛、援筆肆書,欣賞書法作品時,又爲其匠心獨運的精妙製作而讚歎,朱棣最欣賞大學士沈度,沈度的書法豐腴溫潤,被朱棣贊爲“我朝王羲之”,凡是朝中的金簡玉冊,以及一切大製作,必命令沈度來書寫 [229-230] 。朱棣登基後,欲模仿宋代制度建立書、畫二院,還喜愛畫家郭純“佈置茂密”的繪畫,偏愛佈局較爲茂密豐滿、氣勢雄偉的北宋山水畫風。

北京地名

在現今北京朝陽東壩地區有馬廠、馬房、駒子房、行宮廟等許多與馬字和帝王行跡有關的地名,這些和朱棣有關。朱棣遷都北京後,東壩以其水草豐美,宜於牧養皇家馬匹,而一度成爲明朝的御馬苑。這裏每隔三四里建一個馬廠,大大小小共有二十多個,養馬若干,可謂遍地開花。每個馬廠都有圍牆,牆裏蓋有馬棚,牆外草地平曠,馬羣悠閒自在。母馬懷孕產崽,就蓋了駒子房負責接生。 馬廠、馬房、駒子房、行宮廟等與馬字和帝王行跡相關的地名,留存下來了。

大報恩寺

永樂十年(1412),朱棣下令在南京開工建造氣勢恢宏的大報恩寺,先後動用10萬工役,耗費巨資,歷時19年建成。大報恩寺爲明初“金陵三大剎”之一,華麗精美的大報恩寺琉璃塔呈九層八面,高約32.9丈(一說約24.6丈),明末文人張岱稱其爲“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根據《明太宗實錄》中的記載,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因天禧寺的重建將要完工,朱棣正式賜名“大報恩寺”,並親自撰寫了碑文。清末太平天國戰爭中,大報恩寺毀於戰火,現存琉璃拱門構件,藏於南京博物院。

關於明成祖朱棣,有哪些軼事典故? 第3張

天津建城

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明朝政府設天津衛,天津正式築城。相傳,朱棣爲了紀念“靖難之役”的勝利,而賜此地名爲“天津”,意謂“天子經由之渡口”。 20世紀60年代初,在南門外大街發現了一座明代嘉靖年間所立的名爲《修建三官廟碑》的石碑,記載:“夫天津小直沽之地,古斥鹵之區也。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內難,聖駕嘗由此渡滄州,因賜名曰天津,築城鑿池,而三衛所立焉。”此碑詳述了天津賜名、築城、設衛之經過,也證實了史料的說法。

瑞應麒麟

鄭和下西洋期間,帶回了多個國家特產的奇珍異獸,其中最特別的當屬“麒麟”。永樂十二年(1414年),榜葛剌國嚮明朝進貢實際上爲長頸鹿的瑞獸“麒麟”,這一幕被繪製爲沈度序本的《瑞應麒麟圖軸》和曾棨序本的《明人畫瑞應圖卷》,它們以圖畫形式記錄了榜葛剌國進貢麒麟一事。這種以麒麟爲主題的瑞應圖像在永樂時期的政治領域扮演了一定角色,將長頸鹿認爲“麒麟”並非簡單的認知錯誤,“麒麟”的出現爲朱棣的政治合法性提供了依據,被用來樹立帝王權威以及教化民衆,宣傳太平盛世的“祥瑞”,圖中特殊的麒麟形象也是中國明代與亞非國家間友好交往的見證。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