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關於趙光義,有哪些軼事典故和爭議?

關於趙光義,有哪些軼事典故和爭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光義,即宋太宗,本名趙匡義,宋太祖趙匡胤之弟,北宋第二位皇帝,在位共21年,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次年親征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此後他兩次攻遼卻都遭失敗,便對遼採取守勢。在位期間鼓勵農業、擴大科舉,改變了重武輕文的陋習,並最終構成爲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內容。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於永熙陵。

  軼事典故

開卷有益

宋太宗好讀書,“開卷有益”典故即來自他。

宋朝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命文臣李防等人編寫《太平總類》。這部書收集摘錄了一千六百多種古籍的重要內容,分類歸成五十五門,全書共一千卷。宋太宗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全部看完,遂更名爲《太平御覽》。

當宋太宗下定決心花精力翻閱這部鉅著時,曾有人覺得皇帝每天要處理那麼多國家大事,還要去讀這麼一部大書太辛苦了,就去勸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過度勞神。可是,宋太宗卻回答說:“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況且我並不覺得勞神。”於是,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因國事忙耽誤了,他也要抽空補上,並常常對左右的人說:“開卷有益(只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

後來,“開卷有益”便成了成語,形容只要打開書本讀書,總會有益處。常用於勉勵人們勤奮好學,多讀書就會有得益。

晉王有仁心

《太宗實錄》和《國史·道釋志》記載:宋立國之初,有神降於鳳翔府周至縣民張守真家,自言:“天之尊神,號黑殺將軍。”守真遂爲道士。每神欲至,室中風蕭然,聲如嬰兒,守真獨能辨之。凡百之人有禱,言其禍福多驗。開寶九年,太祖召守真,見於滋福殿,疑其妄。十月十九日,命內侍王繼恩就建隆觀降神,神有“晉王有仁心”等語。明日太祖晏駕,晉王即位,是謂太宗。詔築上清太平宮於終南山下,封神爲翊聖將軍。

《翊聖別傳》也有類似記載:開寶中,有神降於鳳翔府俚民張守真事,自稱玄天大聖玉帝輔臣,其聲嬰兒,歷可辨,遠近之民禱祠者旁午。太祖召至京師,設醮於宮廷,降語曰:“天上宮闕成,玉鎖開,十月二十日陛下當歸天。”太祖懇祈曰:“死固不憚,所恨者幽並未並,乞延三數年,俟克復二州,去亦未晚。”神曰:“晉王有仁心,歷數攸屬,陛下在天,亦自有位。”(時太宗王晉爲開封尹)太祖命繫於左軍,將無驗而罪焉,既而事符神告。太宗踐祚,度守真爲道士,仍賜紫袍,遂營廟於周至之太平鎮,神位次序,殿廡規模,一由神授,仍尊黑殺,號爲翊聖。至仁宗朝,追諡守真爲傳真大法師。

關於趙光義,有哪些軼事典故和爭議?

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源自《宋史·本紀第五·太宗二》:淳化四年二月壬戌,太宗“召賜京城高年帛,百歲者一人加賜塗金帶。是日,雨雪,大寒,再遺中使賜孤老貧窮人千錢、米炭。”

北宋都城開封,雖然地處黃河以南,但到了冬季,仍然是天寒地凍,風雪交加。《宋史》中多有大雪天寒的記載,一般貧困居民仍不免挨餓受凍。

北宋淳化四年(993)二月,宋太宗趙光義爲展現京城開封的祥和氣氛和自己的仁君形象,故下詔賜給京城年事已高者禦寒衣物,百歲老人則另外加賜塗金帶。恰好這一天,京城大雪紛飛,天氣異常寒冷,因此,宋太宗立即又派遺中使賜給孤老貧窮者每人千錢及若干米、炭。

作爲北宋最高統治者的宋太宗,能夠在寒冷的冬季,心繫天下蒼生,於是,從宋太宗開始,“雪中送炭”的典故就流傳開來。

寬容大度

孔守正任殿前都虞侯。有一天,在北園侍候宋太宗宴飲。孔守正大醉,與王榮在太宗面前議論邊塞戰功的事,一時忿怒爭吵而失態。左右侍臣請求把他們交付官吏處置,太宗不許。

第二天,兩人一起到殿廷請罪。太宗說:“朕也喝得大醉,不記得發生過什麼事了。”

關於趙光義,有哪些軼事典故和爭議? 第2張

  人物爭議

燭影斧聲

宋太祖之死和宋太宗的即位,爲後世留下了“燭影斧聲”之類的千古謎案。對這類謎案,學術界主要有以下三種不同的、甚至是根本相反的看法:

第一,宋太祖或被暗殺,或因急病猝死,故沒有留下傳位於宋太宗的遺詔;

第二,宋太宗即位時沒有“任何遺詔”可以宣佈,連“編造”的,甚至“事後編造”的太祖遺詔都沒有;

第三,正因爲宋太祖沒有留下傳位遺詔,而太宗又未來得及或不便編造太祖遺詔,故宋代官修的《實錄》、《國史》和《長編》、《宋史》等書中也就“看不到”太祖的傳位遺詔。

關於趙匡胤的死,《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說法大行於世,是指宋太祖趙匡胤暴死,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由於趙匡胤並沒有按照傳統習慣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後世因此懷疑趙光義謀殺兄長而篡位。

反對這一說法的人認爲:司馬光《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已是四鼓時分,宋皇后派宦官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宮,但王繼恩卻往開封府衙門召趙光義,晉王的親信左押衙程德玄已在門口等候。趙光義聞後大驚,說:“我要跟家人商議一下。”王繼恩勸他趕快行動,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趙光義便與王繼恩、程德玄三人於雪地步行進宮。據此,宋太祖死時,趙光義當時不在寢殿,不可能“弒兄”。

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指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趙光美的生母)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命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弟趙光義。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爲“金匱之盟”。

《續資治通鑑》的作者,清代史學家畢沅的觀點:太宗即位,既不是篡弒即位的;也不是奉太祖遺詔即位的,因爲太祖“未嘗明降詔旨”,“非實有遺詔也”。《續資治通鑑》中的有關宋太祖“非實有遺詔”的觀點一經問世,即被視作材料論斷上的權威結論而被廣泛接受,影響了史學界達二三百年之久。

20世紀40年代後,史學家如鄧廣銘、吳天墀諸先生,雖然對“燭影斧聲”一事已有了完全不同於畢沅的看法,但在宋太祖有無傳位遺詔一事上,則仍以畢沅之說爲準。如鄧廣銘在40年代的一篇長文中即明確斷言:“當太宗即位之初,想必正是羣情危疑,衆口悠悠之際,他卻實在沒有宣佈任何一項遺命以杜衆口之疑。”

關於趙光義,有哪些軼事典故和爭議? 第3張

近半個世紀以後,鄧廣銘在《試破宋太宗即位大赦詔書之謎》一文中又進一步重申:“從《宋史》、《長編》等書中,都看不出宋太宗即位時舉行過任何儀式(指宣佈遺詔即位等)。”

宋史專家張蔭麟、聶崇歧,美籍華裔宋史專家劉子健,日本學者荒木敏一,大陸中青年學者劉洪濤、侯虎等,則對“篡弒論”的觀點有所保留。他們認爲宋太祖並非死於暗殺,而是自己猝死,與宋太宗無關。正因爲是猝死,所以根本也就不會有傳位於宋太宗的遺詔,宋太宗即位屬於自立。

張蔭麟認爲:“宋太祖之死因雖不能確斷,然有一事可以確知者,宋太宗即位並無正式傳授之法令依據(無論事實上本無,或雖有而太宗名義上不用)。否則,實錄、國史以至於李燾《長編》斷無不加記載之理。”

強幸周後

有野史認爲,宋太宗趙光義曾強幸小周後,小周後回去後大罵李煜,此說在民間流傳甚廣。北宋王銍在《默記》中最早提及此事(王銍《默記》原文雲:龍袞《江南錄》有一本刪潤稍有倫貫者雲:李國主小周後隨後主歸朝,封鄭國夫人,例隨命婦入宮。每一入輒數日而出,必大泣罵後主,聲聞於外,多宛轉避之),後被宋人葉夢得《避暑漫抄》、元人宋無《啽囈集》、明人毛先舒《南唐拾遺記》和清潘永因《宋稗類鈔》等照搬引用。

據《宋史·藝文志》有“徐鉉、湯悅《江南錄》十卷、龍袞《江南野史》二十卷”,《江南錄》並非龍袞著寫,且王銍所引爲“刪潤稍有倫貫者”(即有刪改潤色的版本)。鄭文寶曾親事後主,他認爲《江南錄》一書“事多遺落、無年可編,筆削之際、不無高下,當時好事者往往少之”,在其所撰《江表志》、《南唐近事》二書中亦找不到“周後罵後主”的隻言片語。[15]至於《江南錄》原書,因早已散佚,遂無從查證。

第一種可能,王銍所引《江南錄》,爲徐鉉、湯悅版本。徐鉉和湯悅均爲南唐舊臣,據《宋史》載,《江南錄》原書名《江表事蹟》,系趙光義下詔編修,即所謂“官方史書”,且史載徐鉉忠臣李煜,其奉詔所撰《吳王隴西公墓誌銘》,對李煜爲人讚賞有加,以常理推斷,趙光義強幸小周後之事,斷然不會出自此書。

第二種可能,王銍所引《江南錄》,實爲龍袞《江南野史》之誤。《江南野史》卷三有小周後入宮爭寵逸事,但並無趙光義強幸小周後的任何記載。值得注意的是,《江南野史》有語云“初從謙奉使宮口,質而不返其妃每哭詣,後主無以計,每聞使至,必避之而已”[16],此句與《默記》所載極爲相似,或爲王銍所引之本源。後人據此創作有《熙陵幸小周後圖》,明人沈德符曾言見過此畫,並說“此圖後題跋頗多”;姚士粦亦說曾見過此畫的粉本(記爲《宋太宗強幸小周後》)。但所謂“太宗強幸小周後”,只見於少部分野史,於正史並無明確記載,故此畫更不足爲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