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混亂的春秋戰國時期,俠客文化爲何興盛?

混亂的春秋戰國時期,俠客文化爲何興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少年鮮衣怒馬,執劍走天涯,嫉惡如仇,瀟灑又自在。這大概是很多人對俠客的印象吧。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俠客是很多中國人心中的理想化身,不管是在古時候還是在現在,俠客一詞都是很多人心裏的“白月光。”我想這大概是很多人迷戀金庸的一個原因吧。

那爲什麼偏偏是在這紛亂不堪的春秋戰國時期,俠客文化興盛了起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混亂的春秋戰國時期,俠客文化爲何興盛?

一、戰亂時期,武力需求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日漸衰敗,各路諸侯勢力逐漸強大,變得虎視眈眈起來。誰都想要中央的位子,那個至高無上的權利寶座,可是誰都知道這是異常艱難的權利爭奪。就算孔子周遊列國,耗盡心血的宣傳週禮,想恢復周禮,天下大同。

但是,諸侯就像是豺狼虎豹,只想統一天下走到權利的頂端。所以,孔聖人的話在他們面前都顯得異常蒼白無力,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暴力。

最原始最簡單的方法才能最快最有效的幫助各路諸侯實現雄心壯志

,武力的需求被提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武力的被需要也影響到了上層社會

。春秋戰國之時,上層社會貴族鬥劍的風氣盛行。長劍在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爲百兵之君,可以說在當時,上至達官顯貴,下至百姓庶人都很喜歡長劍這一種武器。

長劍這一兵器好像被賦予了一些特殊的意義。長劍的盛行,促使了一批劍客的出現。劍客,已經有了俠客模糊的影子。這也就是爲什麼我們在想起俠客的時候總會不由自主的聯想到劍。其實在很多人心裏,是默認了俠客的的武器就是劍。

俠與劍的關係密不可分。但是劍客和俠客終究是不同的。

劍客被他的武器——劍,束縛住了

。他們雖然在劍上造詣極高,不同於俠客的忠肝義膽,重情信義,很多劍客更像是一些達官顯貴的武器了。自然,這其中道理只能等各位去探找了。

二、個人價值認可的尋求

當然在炮火連天的春秋戰國時期,因爲戰亂,個人才華得不到施展。所謂亂世出英雄。

實現個人才華獲得自我認可,也是俠客文化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也是很容易模糊俠客來源的地方,很多上層社會的貴族養士,但很多被養的士大是沒落貴族。甚至這些人也會影響到主人,像孟嘗君一樣。

上層社會的貴族除了喜歡鬥劍之外,養士也在上層社會中十分流行。被貴族所養的士,大多是有才之人,但是苦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天下大亂,才華無處施展。所以他們纔會被養在貴族門下。

養士其實是貴族的一種招攬人才手段。很多人覺得士其實不是俠客,其實不然。春秋戰國時期的俠客和金庸,古龍等先生中武俠小說的俠客不同。

在春秋戰國時期,俠客的定義比較廣泛,被上層貴族養的士就是爲貴族效力盡命者。這看上去和俠客精神違背,其實並沒有。士對主忠對應重信義,捨命對應不怕死。所以在根本上我認爲沒有矛盾。貴族養俠客,對於俠客來講是一種賞識,完成貴族心願,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這其實是一種報答行爲。

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爲了太子丹刺殺秦王的荊軻。

很多人都認爲荊軻是俠客的代表,荊軻敢於刺秦王是勇的代表。但是換個角度來想,荊軻實際上就是太子丹養的士。秦王派王翦破趙,又進軍燕國南界。太子丹惶恐,才請來荊軻。荊軻作爲太子丹所養的士,刺殺秦王也就解決了太子丹的問題。

所以上層社會中貴族養士也是春秋戰國時期俠客文化興起的重要原因。

混亂的春秋戰國時期,俠客文化爲何興盛? 第2張

三、思想文化的影響

除了現實的社會原因,

思想對人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

。春秋戰國雖然混亂,武力訴求高。但是思想文化卻也是繁榮異常。又是提到俠,墨子肯定是繞不過去的人。墨家文化主張兼愛非攻。

兼愛其實有意去對抗儒家文化中的以家族爲主的私利壟斷,提倡平等。儒家文化中雖然有大同社會一說,但是在等級制度上的規定仍然很嚴格。

墨家提倡的兼愛,更像是從百姓的角度出發,提出的一種超越制度和等級的真正平等。就像仗劍走天涯的俠客嫉惡如仇,見不慣那些不平等的事一樣。

非攻則是指責以強欺弱的不平等戰爭,衆寡暴的社會掠奪。這一點和俠客文化中的劫富濟貧很像。

墨家的追隨者,大多都是有熱血又有信仰的,追求社會平等的人。墨家文化中除了兼愛非攻,“隱”也是墨家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很多墨家成員,雖然身懷絕技但是依然低調謙虛。

最大的代表人物就是墨家創始人:墨子。

墨子的祖先雖然是貴族,但是他本人卻是個平民。墨子總是自稱“鄙人”,又被人稱爲是布衣之士。墨子兼顧了貴族和平民兩者的特性,他相當有文化,但是有比較接近工農小生產的士人。墨子曾經做過宋國大夫,卻說:“

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

。” 他雖然師從儒家,但最後卻反抗儒家。

可以說墨子和我們現在理解的俠客很像。墨家文化代表的精神也很貼合俠客精神。當年墨家文化聲勢之浩大,受到很多人的追隨。

百家爭鳴中“非儒即墨”的說法足以見得墨家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對人的影響。

墨家文化中很多和俠文化有很多重疊點,

墨家文化像是在混亂的時代裏的精神良藥,它代表的精神是一種美好向往,對這亂世的控訴

。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俠客的興起也是這個原因。

四、底層人民的呼聲

王室不再,各路諸侯對抗。天下大亂,戰火四起,沒人會在乎底層百姓在想什麼。掌權者不愛民,真正的疾苦沒人解決那就只能底層百姓自己解決。

其實俠的真正來源一直有爭議,他到底是來自上層社會還是底層社會,沒有決斷。但在我看來,即使是上層社會中有俠客的存在,大多數也都是貴族養的士。就算貴族中有孟嘗君這樣的人物,也並不能代表整個上層社會沒有說服力。

相反,從底層社會中生生出的俠客,更多代表的是底層人民的呼聲和願望。

在炮火連天生靈塗炭的戰亂時期,俠客文化的誕生更像是一種無奈。人們無法都掌握自己的命運,每天只能看着連天的炮火,在在恐懼和絕望中生活。弱小的百姓並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雖然同爲百姓,但是俠客具有武力。

俠客可以保護自己,甚至保護別人。

俠客的出現像是一種底層百姓的自我救贖。

俠客的忠肝義膽,重情重義,武藝高強都和當時最真實的底層人民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反差。正所謂缺少什麼就需要什麼,人民需要保護他們的人,需要解決問題的人。上層社會的貴族看上去總是那麼遙不可,而和自己出身差不多的俠客看上去才足夠真實。

混亂的春秋戰國時期,俠客文化爲何興盛? 第3張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這是對俠客的描寫,短短二十字就能勾勒出他們的形象,讓人看了之後感受到他們身上那股灑脫不俗的氣質。也正是這樣的氣質才吸引了無數世人與後世人。

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這樣寫道——

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而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里誦義,爲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故士窮窘而得委命,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誠使鄉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於當世,不同日而論矣。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這足可以見得俠客身上具有的特殊魅力,果然不俗。

但是司馬遷在寫荊軻時又寫了這樣一句話: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這句話雖然是太子丹送荊軻,但想想其實也像是在描寫俠客。亂世紛爭,民間疾苦。他們在亂世中生也在亂世中死。

春秋戰國時期,縱使俠客聲勢再浩蕩最終也是一去不復返。

雖然很多人惋惜俠客文化的消失,但是在以儒家思想爲指導思想的封建社會裏,俠客的消失也是一種必然。就像他出現在戰火連天,紛亂不堪的春秋戰國時期一樣。

現在我們理解上的俠客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武俠小說的影響,更像是心中理想的化身。我們對俠客寄予了高度的期望,甚至有些超出常人的期望。也是我們想要掙脫着困住我們的紅塵世界。

但是俠客終究是黃粱夢一場的救贖,無法在這花花世界容身。他們的出現和他們的消失就像他們本身一樣,快意又自在,灑脫又自如。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