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燕國經濟文化簡介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燕國經濟文化簡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0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燕國(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爲燕召公。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燕國經濟文化簡介

燕國在八百年的歷史中,曾建有五座都城,西周初年封召公於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鎮東北),燕地爲燕國始封地。燕桓侯時山戎不斷南下侵擾,燕國被迫遷都臨易。齊桓公打敗山戎之後,燕莊公逐漸營建上都薊,並逐漸遷都於此,至燕襄公時上都薊就成爲燕國的國都。春秋晚期,北方的戎狄各部又逐漸強大,迫使燕國又一次徙都到易。子之之亂後,燕昭王在易水高築武陽城,是爲燕下都。太子丹刺秦事敗,秦將王剪、辛勝兵臨易水,燕王喜與逃到代地的趙公子嘉聯兵與秦在易水西決戰,失敗後,燕軍主帥太子丹逃匿於衍水,被秦將李信追斬,燕王喜不得不棄薊城,率兵退到了遼陽。五年後秦將王賁俘燕王喜,燕國亡。由於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也空前繁榮起來。燕昭王時期,燕國的都城形成了"三都"體制,即薊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區竇店以西)和下都武陽城。

地方行政

戰國時期,燕國在與北胡相鄰的邊境地區先後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 戰國時期燕國實行的是"郡都制",而不同於其他諸侯國的郡縣制。戰國時期燕國縣級地方行政名稱爲"都"。 學術界認爲戰國燕國郡邑名稱有25個。

官制

在中央官職方面,燕侯之下的官僚機構,重要的是將和相,分別主管文武之事。春秋戰國之時,官分文武是各國官僚組織的重要特點,而官分文武無疑有利於國君進一步將權力集中於上。

相,是文官系統的首腦。曾任燕相的有:子之(燕王噲時)、公孫操(燕惠王時)、慄腹(燕王喜時)。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燕國經濟文化簡介 第2張

將,又稱"將軍",是武官的首腦,見於傳世文獻的有:市被、秦開。將軍中又有"上將軍",樂毅曾任此官;戰國時的上將軍,地位相當於春秋時的元帥。其他見於文獻的武官還有"司馬"。

爵秩方面,燕國的爵秩等級大致分爲卿和大夫兩級。卿有上卿和亞卿之分,大夫有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五大夫等。俸祿方面,燕國採用的以是"石"計祿。南宋呂祖謙《大事記》雲:"以石計祿,始見於此。"十升爲一斗,十鬥爲一石,每石重一百二十斤。戰國時期的燕國,其地方行政組織一如他國,也實行郡縣制。一般是採郡、縣兩級制。見於燕國的郡有5個: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的行政長官是"守",都是由武官來充任的;縣的行政長官是"令",下設丞、尉等;在縣之下,還有鄉、裏、聚(村落)或連、閭等基層組織。由官印還可獲知,燕國在地方設有"司徒"、"司馬"、"司工"、"丞"等等。

農業

燕國燕山以南以農業爲主,以北以牧業爲主,燕山地區和冀東地區同時兼有農業和牧業。大至東部沿海有漁鹽之利,北部出產馬牛羊,南部盛產黍稻粟菽,山地有銅鐵礦冶,經濟部門比較齊全。燕國的畜牧業區域在上谷、漁陽、右北平三郡地區,農業區域在薊城以南的地區,漁業、鹽業區域主要分佈於渤海沿岸和各島 嶼,以及 遼水、鴨綠江下游沿岸等地區。

商代燕地的遼西地區釀酒業較爲爲發達。燕國農業工具以石制、銅製爲主,且石制農具在數量上佔有絕對優勢。出土的石制農具多數爲磨製工具,戰國中期,鐵農工具在各地普遍地使用。燕國在西周時期的糧食作物有黍、粟、稻、粱、麥、豆、麻等,而粟和黍爲燕人的主要食物。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燕國經濟文化簡介 第3張

水利工程,在幽州南界有督亢澤、督亢陌,在北京永定河流域有陶井,在燕南長城有易水堤防,在燕下都有運糧河。

 手工業

燕國在冶金手工業中主要的是冶鐵手工業和青銅手工業。戰國時燕國冶鐵手工業有了飛躍的進步,不僅生產工具用鐵製作,戰爭的武器也已逐漸改用鐵製成,同時青銅手工業的冶鑄技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燕國冶鐵作坊,一般都由官府經營,燕國的冶銅業,在青銅製品種類以禮器、兵器爲多。冶銅 業,其經營性質與冶鐵業一樣,主要是官營,兵器製造業是燕國的重要手工業之一,主要由官府督造,戰國時期燕國的兵器主要是鐵製品。

燕國官營製陶,其生產者大多是官奴和刑徒,民間製陶普及,但各地的製造水平相差很大,燕國有專門的製作骨器的手工作坊。燕國受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皮革業發達。一般皮革器多用牛皮、羊皮製作,皮甲則用堅硬的野生動物皮製作。燕國煮鹽業之盛當在戰國中期以後。

燕國向外輸出的商品,種類單一,僅限於幾項土特產品。燕國在向中原內地提供的商品中,農業、手工業產品所佔的比重很小,主要是爲中原內地所珍視的土特產品。棗、慄是燕國的兩項大宗商品,產於燕國北部 。棗、慄、薊而外,燕國還盛產杏、梅等果品。蠍角、白金、燕石,是燕國的另一類土特產品。商品交換一般要在市場上進行。燕國的都城和其他主要城市,都設有市 。

燕國的城市發展很快,大、中、小城市都很多。在大城市中,下都武陽以規模大著稱,上都薊則以富庶聞名。在衆多的小城中,不同地區的也各有其特點,分佈於長城附近地區的,軍事性質較強,因爲它是隨着長城的修築而興起來的。燕北五郡郡治襄平、漁陽、沮陽、無終、陽樂等城,都具有一定規 模。

貨幣

戰國時期燕國的金屬貨幣,有明刀、布幣、囿錢、金幣等幾種形制。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燕國經濟文化簡介 第4張

燕國的金屬貨幣以明刀幣爲主。燕明刀幣的形體較齊刀幣爲小,銅質較粗劣,鑄造也不精,明刀多鑄有一"明"字,故俗稱明刀,通高約13~14釐米。早期的形體較大,刀背略彎,刀身上寬下窄,通高約14釐米,重13克左右,"明"字作"仈"、"仌",背文多爲一字;中期的形體 比早期的略小,"明"字作"乽";晚期的刀身上下等寬,刀背較直,柄向內屈曲明顯,刀重減輕到10克左右,"明"字寫成"債",有人誤釋爲"匽"或"易"。中期、晚期的背文一般字數較多,常在"左"或"中"、"右"之下系以數目字。

刀幣是從實用工具青銅小刀(或稱削)演變來的,主要流通於燕、齊地區,而布幣則是從古農具鏟形鑄演變來的,主要流通於三晉及兩週地區。燕國布幣是爲適應通行於布幣的國家而鑄造的,鑄 造數量不多。幣面都鑄有地名。燕國布幣還鑄有幕文。

戰國時,黃金已成爲燕國大商人、上層統治者的最重要的貨幣了。

文化

燕國作爲一種特定的歷史環境,聚集了諸多不同種文化,諸文化因素的滲透釀成燕文化。從琉璃河附近之鎮江營遺址的情況看,西周中期已有一種周、商文化因素合體的文化覆蓋。這種合體現象體現於許多器型上,如鬲的整體爲商式造型的袋足,卻附有周式的矮小足跟,如簋雖有商式的敞口外形,口沿、器表、圈足都發生了變化,周人是不使用陶簋的,也許是受商人銅簋的影響。

文化合體的結果,使遺物產生羣體的變化,這些變化後的遺物羣體稱之爲西周燕文化,與此相關聯,創造這一文化的人類共同體業已形成。西周燕文化在北京琉璃河燕都城遺址、鎮江營遺址B30、昌平白浮B31、河北滿城要莊B32均有成組器物出土。其陶器中商文化因素顯然強於周文化因素,如大量出土商式袋足鬲,如四系罐、三角劃紋簋的普遍存在等等。埋葬習俗上更接近商文化風格,滿城要莊和昌平白浮的中型墓均有腰坑,要莊M1的二層臺上也殉有一狗。在隨葬品方面,要莊M1的袋足鬲多於足跟鬲,商文化特色更濃重,昌平白浮墓陶鬲的足跟爲周文化因素,口沿起泥條凸棱又是張家園上層文化因素,同墓的青銅短劍、頭盔、刀等兵器則爲北方某些民族所特有。

春秋時代開始,各地諸侯相爭,而原本週文化獨尊的局面逐漸破壞,各地區文化開始有"本地化"的改變趨勢。到了戰國時代以後,這種情況更明顯,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爲五大系統:東方齊系、東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晉系和西方秦系文字,各系統的文字大體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異,因此彼此文書往來並沒有太大問題。

總之,西周燕文化中,商文化因素最重,周文化因素次之,並間或顯示出少量的張家園上層文化及北方其它民族文化因素的存在。這種文化表象與燕國墓地中周人佔據面積很小的情況相結合,透視出燕國社會背景的某些方面。周人在燕國只是少數,又多屬高等級人物,不可能直接與下層接觸,其間所藉助的中間力量是商文化色彩濃重的原商人舊臣。商文化在其承上啓下的橋樑作用中,廣泛地播下了文化傳統的種子,最終成爲燕國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周人雖然在意識上歧視、排擠張家園上層文化等北方民族文化,但無法控制商人舊臣與當地土人的接觸,當土著文化強大起來之後的春秋時期,就連周人也無法拒絕土著人的加盟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