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關於朱高熾的死因,有哪些推測?他有什麼顯著特點?

關於朱高熾的死因,有哪些推測?他有什麼顯著特點?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朱高熾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明朝有兩位在位時間較短的皇帝,一位是明仁宗朱高熾,一位是明光宗朱常洛,這兩位皇帝,一個在位僅十個月,一個在位僅一個月,明光宗之死雖然也是一團迷霧,但至少大概知道死於“紅丸案”,案情的脈絡基本清晰,可明仁宗朱高熾離世的傳言卻是紛繁複雜。

關於朱高熾的死因,有哪些推測?他有什麼顯著特點?

關於明仁宗朱高熾之死說法很多,有傳言說他是被雷劈死,亦有說法他是喝了郭貴妃給張皇后的毒酒,有傳言說他是被臣下活活氣死,有傳言說他是縱慾過度然後誤食丸藥,更有說法聲稱他是被兒子朱瞻基害死的。可謂是衆說紛紜、莫衷一是,而最爲權威,由明朝官修的《明仁宗實錄》和清代官修的《明史》對朱高熾的死因卻是含糊其辭,這無疑更增添了人們對朱高熾死亡之謎的疑惑,不過,透過史書的隻言片語,還是可以找到一些端倪的。

雷擊和中毒,漏洞百出的傳言

是日,崩於欽安殿,年四十有八。—《明史仁宗本紀》

朱高熾在位十個月,駕崩時48歲,相比他的祖父太祖朱元璋70歲駕崩,父親太宗朱棣64歲駕崩,的確不算很大,但如果向下比又發現,他的兒子宣宗朱瞻基38歲駕崩,孫兒英宗朱祁鎮也是38歲駕崩,曾孫憲宗朱見深41歲駕崩,朱高熾的年紀也不算小,故而僅僅以年紀懷疑朱高熾逝世有問題其實並不客觀。

仁宗皇帝駕崩甚速,疑爲雷震,又疑宮人慾毒張後,誤中上。予嘗遇雷太監,質之,雲皆不然,蓋陰症也。—陸釴《病逸漫記》

明朝有人名叫陸釴的人,他是英宗天順八年的榜眼,他曾撰寫一部紀事書名曰《病逸漫記》,其中就有關於明仁宗朱高熾逝世原因的記載,他先提及了雷擊說和代張皇后中毒說,可見在當時,不管是民間還是官場對朱高熾的猝崩都有猜測,不過,陸釴緊接着又說,他曾遇到一個雷太監,以此事質問他,他說都不是,或許是“陰症”。

庚辰,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於南京。辛巳,大漸,遺詔傳位皇太子。是日,崩於欽安殿,—《明史仁宗本紀》

其實,雷擊說和代張皇后中毒說是站不住腳的,《明史仁宗本紀》採於《明仁宗實錄》,皆記載朱高熾是五月二十八病重,二十九病危乃至逝世,雖然的確短暫,但也是有一個過程,雷擊顯然不可能。

關於朱高熾的死因,有哪些推測?他有什麼顯著特點? 第2張

至於代張皇后中毒說,如此機密之事,又是誰親眼所見、親身經歷然後傳到民間呢?難道是張皇后本人?況且傳言中聲稱郭貴妃在張皇后生辰那日進毒,不想毒害了朱高熾,可是張皇后的生辰是四月初七,朱高熾是五月二十九逝世,可見流言無稽。

況且,陸釴在高中後領授編修,歷修撰、諭德,擔任着記載國之大事和爲國修書的重任,他的確是有可能接觸到一些核心機密的,他所遇到的這個雷太監有可能就是當年仁宗朝的老太監,這位雷太監聲稱仁宗皇帝之死是“蓋陰症也”,大意應該是“隱私的病症”或“不易察覺的病症”亦或者“難治的病症”。

被氣死和被兒子謀害,到底孰真孰假

關於李時勉氣仁宗和宣宗謀父這兩個傳言也十分流行,筆者查詢了史書後發現,這兩條傳言並非無中生有,但都能找到破綻。

仁宗大漸,謂夏原吉曰:“時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明史諸臣列傳》

李時勉氣死仁宗的說法無非是因爲其五月二十七入獄,二十八仁宗病危,二十九仁宗去世,這看起來似乎的確有一根線連着,在李時勉的列傳中記載,仁宗臨崩前依舊是意難平,對他的心腹大臣夏元吉說“時勉廷辱我”,提到這幾個字,仁宗又是勃然大怒,當晚,仁宗就駕崩了,可見李時勉的確把仁宗氣得夠嗆,說仁宗是李時勉氣死,似乎也有道理。

關於李時勉到底說了什麼,說法很多,有人說是李時勉指出了仁宗治國的得失,有人說李時勉指責仁宗在喪期與嬪妃相好,亦有人說李時勉詰責仁宗嗜慾過度,總之是衆說紛紜,反正一句話,仁宗死亡的直接原因就是李時勉氣得,但很多人也會疑惑,總說氣死、氣死,歷史上有幾個人真的是氣死的,周瑜那是小說演繹,所以仁宗被李時勉所氣只是死亡的表因,其內裏另有文章。

先皇帝嗣統未及期月,奄棄羣臣。揆厥所由,皆憸壬小夫,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明史諸臣列傳》

從現有史料中,仁宗之死還是可以找到端倪的,當時與李時勉同時上書言事的孫汝敬(亦有稱羅汝敬)列傳中記載了楊士奇勸諫宣宗的一段話,裏面提及先帝(仁宗)之死與誤食金石之方有關,這個金石之方在古代多有丹藥之意,聯繫明朝天子確有好丹藥者,且前文曾敘:雷太監提起仁宗有“陰症”,或許正是因爲朱高熾有這個病,那些御醫束手無策,仁宗十分無奈,故而服食了下臣進獻的金石之方,結果反而讓疾病更重。歷史上服食丹藥的皇帝不少,如唐太宗李世民、南唐先主李昪、明嘉靖帝朱厚熜,其晚年多喜怒無常,或許這就是丹藥的一種副作用,放到仁宗身上竟然也符合,仁宗在李時勉之事上的震怒似乎也爲楊士奇的說法提供了應證。

關於朱高熾的死因,有哪些推測?他有什麼顯著特點? 第3張

朱高熾在明朝皇帝中名氣頗大,很多對明朝稍有了解的文友都知道他有一個極其顯著的特點,那就是“胖”,這一點無論是各種官方記載還是民間傳說都可以應證,而明朝官方留下的明仁宗畫像更爲直觀展現了這一點,朱高熾之胖似乎是先天的,他從小身體就不是很好,過胖的身體也讓他更少運動。

大家都知道,這一胖可就容易生病,不管是心腦血管疾病,還是糖尿病、肥胖症,這些都是易發的常見病,仁宗長期患病,在永樂年間又多次監國,監國本來就夠累了,漢王朱高煦還時刻盯着他的太子之位,朱棣對這個兒子也多有猜忌,朱高熾在永樂年間數次被誣,幸好最後都轉危爲安,如此身心俱疲,不僅身體累,心中時常感到無盡的壓力和恐懼,加上本來就不好的身體,自然更容易催化病情。

朱棣駕崩後,懸在仁宗頭上最深的恐懼終於沒有了,突然放鬆下來的他的確可能做了一些以往想做不敢做的事,再加上服食金石之方,讓仁宗本就不堪重負的身體一下子就衰弱下來,李時勉和孫汝敬只是恰好在這個時候成爲了催化仁宗病情的最終導火索。

仁宗之死大致已經雲開霧散,那麼朱瞻基是否也謀父呢?朱瞻基是朱高熾與張氏的嫡長子,自幼就深受父母和祖父母的寵愛,說他有謀父的嫌疑無非是因爲仁宗五月二十九崩逝,他六月初三就趕回了北京,返回如此之迅速讓人不得不疑,即使五月二十八就傳召朱瞻基回宮,從北京傳消息到南京,朱瞻基再從南京啓程,也不至於如此之快,似乎朱瞻基早就知道父皇朱高熾馬上要逝世,早就開始回京,所以有人認爲這是朱瞻基謀害父皇,故而不慌不忙。

(五月)甲戌,夜有星大如雞子,色青白,見天津。丁丑,雲:夜有星大如雞子,色赤,見尾宿。—《明仁宗實錄》

關於朱高熾的死因,有哪些推測?他有什麼顯著特點? 第4張

不過,僅憑朱瞻基回京速度快就當做是朱瞻基的罪證,這是不客觀的。畢竟空口無憑,但筆者也認爲朱瞻基對父皇之死的確有所預感,據《明仁宗實錄》記載,仁宗去世前數日欽天監觀察到天有異象,古人相當在意天象之說,聯繫前文講述的,或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李時勉之事前,朱高熾已經病重,再加上天象有異,朱高熾或者是張皇后就密令朱瞻基回北京,畢竟當時的政治格局十分嚴峻。

(五月)丁丑,贈故太醫院院判蔣用文、袁寶俱爲本院使。賜諡用文恭、靖,俱遣官祭之。—《明仁宗實錄》

朱高熾登基後,漢王朱高煦依舊對帝位虎視眈眈,朱高熾雖然仁厚,但對弟弟不可能沒有防備,提前給自己預備後事也不是沒有可能。

在朱高熾逝世前三天,朱高熾下詔追封兩位太醫院前任院判,是這兩位前院判恰好同時去世了嗎?那倒未必,應該是仁宗朱高熾在重病之下感傷這兩位御醫,纔會下詔追封,這也側面應證,在李時勉之事前,朱高熾已然病重,他原本想撐到朱瞻基回京,卻沒想到李時勉事發,朱高熾在急怒之下誘發病情全面爆發,因而離世。所以,朱瞻基之所以如此迅速返回北京,極有可能是朱高熾或張皇后提前密令,並非所謂朱瞻基謀害父皇,故而胸有成竹,提早回京。

總結來說,明仁宗之死是多種原因共同造成的,他本身多病,又多年操勞,即位後壓力頓失,心情起伏過大,而誤食金石之方加劇了病情,在久病時,又突發李時勉之事,因震怒而激發病情,導致仁宗崩逝,而那些流言或者源於野史逸聞,或者源自奇談假說,只是因爲仁宗在位時短,外人又不知就裏,纔會如此猜測。

爲何暴死之人都會流言滿天?

關於朱高熾的死因,有哪些推測?他有什麼顯著特點? 第5張

在古代,有這樣一種情況很是特殊,那就是隻要是突然死亡,哪怕官方史料再怎麼詳細,此人之死也會流言如沸,比如24歲就離世的唐孝敬皇帝李弘,他的父皇李治在他死後追封兒子爲皇帝的詔書上明明白白寫着李弘是因爲癆病,多年來積勞成疾而死,可還是有人猜測李弘是武則天所殺。

再說明懿文太子朱標,朱元璋都說他是因爲積勞成疾而病逝,可還是有各種傳言,說他是爲人所害,這也太不把朱元璋當回事了,如果朱標真的是爲人所害,朱元璋都查不出來的事,別人能知道,那還真是奇蹟,難道是兇手自己宣揚自己殺了太子?況且,如果朱元璋對朱標之死有一絲絲疑問,以他對朱標的喜愛,他都會一查到底,根本不會輕易罷休。

再說清朝的嘉慶帝,按說嘉慶帝去世時已經61歲,年歲已經不小了,可還是有人傳言嘉慶帝是雷擊而死,可根據清宮檔案和史書,嘉慶帝是死於中暑引發的心腦血管疾病,檔案條條十分清楚,而之所以懷疑嘉慶帝暴死是雷擊的原因竟然是嘉慶帝本身身體很好,不可能因病去世,這種立論基點和明仁宗是被朱瞻基謀害一樣荒謬,就因爲朱瞻基回京很快就說是朱瞻基謀害,何其謬也。

暴死之人之所以會流言如沸,無非是因爲古代的特殊環境造成的,在當時,越是機密之事,知道的人就越少,這就給了大多數人猜測的空間。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許多歷史人物的固相化也會使得歷史本身出現模糊,就比如李弘之死,原本在唐朝並沒有什麼流言,可到了宋朝,隨着武則天評價的走低,李弘爲武則天所害的留言也就堂而皇之出現在了史書上,所以,探究歷史就要追根溯源,只要執着向前,真相總能浮現。

總結

筆者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中,認爲最好的就是仁宗朱高熾,爲君、爲子、爲父,他都可以說是獨具一格,很多人說他能即位是沾了妻子的光、沾了兒子的光,但筆者認爲,能教育出宣宗這樣一位好兒子,這樣的父親怎能不好呢?故而對宣宗弒父之事向來不信,詳查史書方知原委,遂作此文,願與文友共磋之。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