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什麼後世對朱高熾的評價那麼高?他有哪些作爲?

爲什麼後世對朱高熾的評價那麼高?他有哪些作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覺得明朝給人的印象是腐朽黑暗的,明朝皇帝大部分也都荒誕不正經,但後世對明仁宗朱高熾的評價卻很高,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朝儘管出現了朱元璋朱棣父子二人雄才大略的偉大帝王,可負面評價遠遠大於正面評價。可實際上明朝也還是有不少好皇帝,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是明光宗朱常洛。僅僅一個月喝着仙藥縱慾而亡,還有一個在位時期第二短的皇帝,他就是明仁宗朱高熾。不同於其他的後代,雖然在位時間很短,可歷史評價卻很高。直接把他比作漢文帝,宋仁宗。

第一:從小便與衆不同,得到祖父朱元璋賞識,沉靜有謀略

1:從小時候讀書,朱棣十八歲的時候生了他,朱元璋表示很行賞他

古代封建社會崇尚的是早婚早孕,根本沒有現代社會的概念。男子十八歲娶親很正常,朱棣的長子朱高熾便是他十八歲所生。他的原配夫人是魏國公徐達的大女兒,這也就符合朱元璋內心的真實想法。通過和功臣聯姻來鞏固自己的帝位,朱高熾小時候不愛說話,非常喜歡讀書,精通儒家文化。洪武二十八年的時候,朱元璋冊封朱高熾爲燕王世子,也是通過一番考察覺得他擔當這個重任。

爲什麼後世對朱高熾的評價那麼高?他有哪些作爲?

朱元璋在洪武初年的時候分封藩王,把自個主要的這些兒子封到外地當藩王。朱元璋晚年的時候爲了加強藩王的整體素質,安排讓諸多藩王及其子弟到都城南京來做測試。其中對燕王長子朱高熾的表現最爲滿意,有一次朱元璋讓這些孫子去檢閱部隊。其他的孫子很早就回來了,包括他的親弟弟朱高煦。等到傍晚十分,朱高熾才緩慢走來。朱元璋詢問道:“孫子,你怎麼這麼晚纔來“。朱高熾說看到將士們很辛苦,等到他們吃完飯再回來的。這番回答頓時讓朱元璋眼前一亮,這個孫子很優秀。

2:沉靜有謀略,跟普通人不一樣,靖難之役屢立戰功

由於朱元璋的兒子早故,皇位於是傳給了他的孫子朱允炆。這個人比起他父親朱標來說,更加仁柔。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徹底失去了保護他的靠山。燕王朱棣通過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把自個的侄子朱允炆趕下臺,自己則當上了明朝的永樂皇帝。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過程中,除了次子朱高煦勇猛作戰之外,長子朱高熾的功勞也不容小覷。當時被父親朱棣安排在北平守城,面對幾十萬的朝廷大軍來犯,硬是阻擋了對方的輪番攻擊。把老家守住,纔有了後面的造反成功。

爲什麼後世對朱高熾的評價那麼高?他有哪些作爲? 第2張

3:朱棣當上皇帝后,朱高熾成爲當仁不讓的太子,有一股勢力支持

朱棣通過多年的努力最後坐上了皇帝的寶座,這時候朝廷的太子便成爲了空虛之位。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朱高熾的太子位應該跑不了。可朱棣最喜愛的是次子朱高煦,曾經在南下的時候對他說過:”世子多病,汝當勉勵之。“朱高煦武將出身背後一羣武將做靠山,朱高熾從小深受儒家文化思想薰陶,背後則是一羣文臣做支撐。打起仗這些文官可能不是武將對手,可朝廷政治鬥爭他們可是非常在行。有一次解晉對朱棣說:”好太孫。“正是因爲這句話才鞏固了朱高熾的太子位。

第二:擔任太子建國期間運籌帷幄,繼位之後取消朱棣生前許多政策

1:朱棣多次北征,安排讓太子朱高熾留守家中,太子監國朱棣放心

朱棣一生都在馬背上征戰,不管是擔任燕王期間還是當皇帝之後的五次北征,目的都是爲了徹底肅清北方殘餘勢力。朱棣每次北征的時候,都會選擇讓太子監國。首先是自己的兒子他放心,其次他從小深受儒家文化影響,所說的事情官員大體上都很服氣,便於開展自己的工作。如果內部不穩,選擇的人不合適,很有可能重蹈隋煬帝的覆轍。朱棣時期做了那麼多勞民傷財的大事,如果沒有朱高熾擔任太子監國期間的各種緩解矛盾,那麼他最終的下場可想而知。

爲什麼後世對朱高熾的評價那麼高?他有哪些作爲? 第3張

2:朱高熾登基後取消老爹生前的許多政策,開始主張休養生息

1424年八月,朱棣死在了第五次親征漠北的途中,病逝於榆木川。朱棣跟許多傳奇帝王一樣,有好大喜功的特點。本來就對父親朱棣生前的許多政策表示不滿,等到朱高熾繼位之後立馬廢除了朱棣生前的許多政策。其中包括了鄭和遠上航海計劃,邊境茶馬貿易等一系列的勞民傷財舉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不但如此,他還免去了受災地區百姓的賦稅,並且爲他們免費提供糧食。有的大臣建議可以考慮借給糧食而不是送給糧食,等到情況緩解之後立刻償還,此等說辭立馬遭到了朱高熾怒斥。

結束語:朱高熾只可惜當了一年不到的皇帝,便猝然駕崩。明史對他的評價極高,直接把他比作漢代的漢文帝和漢景帝。他制定的許多便民政策爲明宣宗時期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儘管目前黑明的太多太多。可朱高熾一代明君的形象跑不了,比起漢文帝漢景帝父子二人可以說毫不遜色,只可惜活得太短,要不然明朝又是另外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