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韓信伐齊封王卻沒有選擇自立,是爲了什麼?

韓信伐齊封王卻沒有選擇自立,是爲了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韓信伐齊封王,卻並不自立,僅僅是因爲劉邦的提攜之恩嗎?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韓信,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的一生,更是極具傳奇色彩的。起自布衣,早年窮困潦倒,鬱郁不得志,甚至在他身上還有胯下之辱的故事

韓信伐齊封王卻沒有選擇自立,是爲了什麼?

到後來時來運轉,遇到自己的伯樂蕭何,才得以施展才華,成爲了一代名將。這種小人物的逆襲成名史,向來都受到人們的歡迎。加之韓信後來的悲劇命運,更令人惋惜,也就更讓人銘記

其實韓信是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的,在一開始的時候,只是他錯過了

漢高祖四年十月,劉邦和項羽之間,正打得如火如荼。此時的韓信,受劉邦之命,率兵東進,平定趙、燕二國,繼續向東伐齊

大軍到達平原渡的時候,韓信得到消息,漢王遣說客酈食其到齊,已經說服齊王歸漢。韓信想着,既已說下齊國,便無需用兵,應當回師,助漢王攻打楚王

這個決定被他的謀士蒯通勸阻,蒯通認爲漢王遣使說下齊國的事情,是否真實還存疑慮,因爲漢王併爲頒下命令

就算是真實的,酈食其一介儒生,憑三寸不爛之舌,便拿下齊國七十餘城,而韓信轉戰年餘,不過得趙國五十餘成,且將來平齊的大功,也落不到韓信頭上

韓信最終聽從了蒯通的建議,趁齊兵沒有戒備的時候,渡過平原河,直逼歷下,一路可謂順風順水,直至臨淄城下,很快地平定了齊國

可見韓信,其實也是有抱負、求功名之人

此時,楚漢相爭已進入最白熱化的階段,項羽所設立的齊國被破,雙方形勢吃緊,戰事焦灼。而此時的韓信,擁兵數十萬,地位舉足輕重

韓信伐齊封王卻沒有選擇自立,是爲了什麼? 第2張

當時的情形便是,韓信背漢降楚則漢亡,助漢攻楚則楚亡,自立則能成三足鼎立之勢。是以韓信引起了楚、漢雙方的重視

韓信平定齊國之後,聽從他人的勸告,派使者見劉邦,要求封他爲齊地假王。對於這樣的要求,劉邦自然生氣,自己戰事吃緊,韓信不率兵解救,反而趁此機會要挾要齊王之位

好在被謀士張良勸阻,知道此時不宜與韓信交惡,便派張良攜印信到齊地封韓信爲王。結果是如韓信之意,但也在劉邦心裏種下了他功高震主的種子,後來的悲劇命運也就不可避免

而此時,他的謀士蒯通欲說服韓信自立,成三足鼎立之勢。若韓信聽從蒯通的建議,也許歷史的結局便改變了

然而韓信認爲,劉邦待他甚厚,怎能見利忘恩。顯然,韓信是一個重情義的人,然而對於蒯通所言,韓信也不是不心動

他沒有立刻回絕,而是對蒯通說:“深思之後,再做決定”

韓信深思熟慮的結果便是,謝絕蒯通之言,認爲劉邦授他軍印,令他統兵數萬,甚至還封他爲齊王。而他自己又有擒魏豹、平趙、定燕、滅齊之功,劉邦必不會負他

韓信最終沒有自立,其中自然有劉邦恩待於他的原因,但其實更有韓信自身性格的原因,多多少少都有些優柔寡斷

且韓信不懂政治,軍事之上,韓信確實是大才,但是政治手段,他卻是遠遠不及劉邦的。韓信自己應該也是明白這一點的,所以韓信並沒有聽從蒯通的建議自立

韓信伐齊封王卻沒有選擇自立,是爲了什麼? 第3張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當時的局勢,當時天下諸侯認可的霸主人選,只有項羽跟劉邦。韓信在項羽、劉邦的陣營裏都呆過,難免讓人覺得他兩面三刀,是以天下諸侯認可他的能力,卻並不會擁戴於他

且此時的項羽呼聲最高,地盤也大,而劉邦,同樣有沛縣子弟,有三秦降卒,有漢中、蜀地等大後方。而韓信不過佔據山東之地,人口經濟不穩定,後備力量不充足

也許軍事上能夠和劉邦、項羽分庭抗禮,但是從長遠來看,他以及他身邊的人才等都是不及劉邦和項羽兩人的

是以韓信不自立,有劉邦的提攜之恩,更多的卻是明白自己的短板。沒有人望又沒有政治手段,勝算不大的事情,最多不過拼個兩敗俱傷,又何必去做了

將兵爲帥,將將爲王。韓信明白這一點,所以他也知道,他必須在劉邦和項羽之間選擇一個陣營。因着知遇之恩,加之自己的功勞,韓信將自己壓在了漢營

當然功高震主,狡兔死走狗烹,韓信最終還是迎來了他悲壯的結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