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書同文”可以理解,秦始皇爲什麼一定要“車同軌”?

“書同文”可以理解,秦始皇爲什麼一定要“車同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後,開始着手改革舊制,開始秦帝國的新氣象。其中除了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之外,最重要的三條改革內容就是“書同文 車同軌 行同倫”。就是統一文字,統一車軌的軌距,統一道德規範。統一文字和道德規範都很好理解。都是爲了維護統一在政治文化上的舉措。那麼秦始皇爲什麼一定要統一車軌的軌距呢?

“書同文”可以理解,秦始皇爲什麼一定要“車同軌”?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認爲秦始皇之所以統一車軌的軌距,是爲了形成一個統一的車轍,增加道路的硬度。可以行走平穩,能夠顯著減少畜力消耗和車軸磨損,其實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要知道,古人所乘的馬車,即便是統一了軌距,也很難保證馬車能夠行駛在同一個車轍之內。何況,馬車軌距的寬窄實際上也不會影響到道路硬度。一旦雨季來臨,無論是泥土路面還是夯土路面,都會被雨水浸泡,變得泥濘不堪。統一軌距根本起不到增加道路硬度的作用。

也有很多人認爲,秦始皇統一馬車的軌距是恢復“周禮”之舉。儒家經典《中庸》中有載“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後世很多儒家傳人都以此爲據,認爲秦始皇此舉實則是改變自春秋戰國以來“禮崩樂壞”的局面,恢復所謂的周禮。這其實更像是儒家學派的牽強附會。

秦始皇本人根本就不欣賞儒家學說,更不可能去恢復所謂的周禮。否則,“焚書坑儒”就無法解釋了。他更傾心的,是崇尚改革的法家思想。因此,雖然在《中庸》中也有“車同軌”的說法。但實則與秦始皇要求的“車同軌”相比,兩者根本就是南轅北轍。

秦始皇之所以要求“車同軌”實際上是跟秦朝一項規模宏偉的建設工程有着極爲密切的關係。那就是秦馳道(直道、棧道)。正因爲有了秦馳道的建設,纔有“車同軌”這樣的要求。

“書同文”可以理解,秦始皇爲什麼一定要“車同軌”? 第2張

馳道被稱爲中國古代最早的“國道”。秦始皇完成統一六國後的第二年,就下令修建以咸陽爲中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以咸陽爲中心,向四周呈散射形狀分佈。但實際上,這些馳道並非我們理解的跟現在的公路一樣,而是跟現在的鐵路有幾分相似,是一種軌道交通。所以,秦始皇要求“車同軌”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爲這個要求就是要把馬車變成古代的火車,只不過動力不是現代化的電氣或機械動力,而是馬匹之類的畜力。

近年來的考古發現也印證了這個觀點。在河南南陽的山區裏驚奇地發現有古代的“軌(鐵)路”。經碳14測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遺留。原理和現代鐵路無異,還是複線,只是不是用蒸汽機車牽引,而是用馬力拉動。這些“軌(鐵)路”就是秦馳道的一部分。也只有軌道交通才能最大幅度改善道路狀況,這也是在沒有現代化的發明之前,最有效的解決陸地交通困難的方法。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極爲偉大的發明。

“書同文”可以理解,秦始皇爲什麼一定要“車同軌”? 第3張

軌道交通式的馬車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馬車的行進速度,而且也能夠節省畜力並且提高載重能力。沿途設置的驛站可以很快地更換馬匹。因此,“車同軌”本質上就是爲了馳道這一軌道交通服務的。所有的馬車都可以行走在馳道上,有了這樣高效的行動能力,秦始皇也就用不着分封諸侯了,郡縣制就能讓他有效地管理整個龐大帝國了。

秦始皇的改革措施絕非是毫無章法的單一零散的改革,而是一個系統的改革方案。“車同軌”只是這個改革中的一環而已。實際上是爲道路改革而做出的交通工具改革,而道路的改革又是爲郡縣制的政治結構改革服務的。所以,真的不得不佩服秦始皇,他的高瞻遠矚,遠遠超越了其同時代的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