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司馬昭爲何要先滅蜀而不是先滅吳?

司馬昭爲何要先滅蜀而不是先滅吳?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司馬昭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三國故事中“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趨勢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三國從漢末分裂以來經過百餘年,最終被晉國所統一。但是經常有人問,司馬昭爲何要先滅蜀、再滅魏、最後滅吳呢?

首先以史爲鑑強調一點,司馬氏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極有可能是先滅魏、再滅蜀、最後滅吳。但是正是有了一個意外的誕生,才改變了三國滅亡的順序。

另外大家注意一點滅亡蜀漢的是曹魏政權而不是晉朝!哪怕當時司馬氏已經掌控了曹魏朝政,但畢竟還是以曹魏爲正統。然後我們再來分析以司馬昭爲代表的曹魏權臣爲何要先滅亡蜀國而不是吳國?

其實仔細通讀了史料《三國志》,甚至是通讀了根據史料七真三假編輯的小說《三國演義》後,基本上都能得出爲何先要攻擊、滅亡蜀國:柿子要撿軟的捏!以史爲鑑跟大家分析一下當時的魏蜀吳三國局勢,大家可以看看對不對。

司馬昭爲何要先滅蜀而不是先滅吳?

一、司馬昭的野望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後雖然沒多久就病死了,但司馬一族已經壟斷了曹魏軍政大權,司馬氏明面上的接班人就是司馬懿長子司馬師。

但是司馬師在平定叛亂的時候受到驚嚇,半路上就死了。曹髦雖然是傀儡,但是卻心有大志,在聽見司馬師死後,曹髦馬上命令司馬昭鎮守武昌,要求尚書傅嘏率六軍回京;要是司馬昭真的這麼做了,曹髦還真有機會翻盤成功,改變自己成爲傀儡的局面。

可惜司馬昭也明白,如果自己停留在武昌,指不定司馬家就完了。於是司馬昭自己親自帥軍晝夜回京!大軍在手,司馬昭很快穩定了局勢,曹髦也再次成爲傀儡。如果曹髦能認清自己傀儡的局面,如同漢獻帝一般乾脆早早禪讓皇位給司馬昭,自己還能活命。

但是曹髦不甘心之下,喊出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絕命語,打算拼死一搏,結果被司馬昭部下所殺。

這件事打亂了司馬昭按部就班稱帝的步驟!雖然司馬昭趕緊另立曹奐爲帝,證明自己沒有稱帝野心,但是天下悠悠衆口是堵不住的。

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司馬昭乾脆打算用一項巨大的對外戰爭勝利來壓下去雜音。

當時曹魏的敵人無外乎蜀漢和東吳!東吳因爲諸葛誕的叛亂,雙方剛剛交過手,看得出來東吳不但有長江天險,政局也還算穩定,不是一個好對付的。而蜀漢呢?諸葛亮死後蜀漢就沒有啥名將,只有一個姜維還收到黃皓、費禕等內部官員的掣肘,怎麼看都是一個軟柿子。於是對蜀漢的戰爭就提上了日程。

二、蜀漢的憂慮

司馬昭爲何要先滅蜀而不是先滅吳? 第2張

諸葛亮在隆中茅廬對話劉備的時候就提出了著名的戰略規劃《隆中對》,要求劉備佔據益州、漢中,自己守住荊州,因爲曹操勢不可擋,所以先居於守勢。等到曹操去世或者曹氏集團出現昏招的時候,益州、荊州兩路一齊北伐,就可以定鼎中原了。

這個戰略規劃很清晰,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鳳雛的死讓諸葛亮離開荊州前往益州輔佐劉備;這也讓荊州關羽逐漸坐大,最後在顛覆時刻被東吳偷襲,丟失了荊州,諸葛亮的戰略規劃斷去一臂。所以諸葛亮知道益州一州之地無法同佔據整個北方的曹魏和佔據整個江南的東吳相比,只能殫精竭慮的用最少的糧食養活最大數量的百姓和士兵。並且不斷的通過北伐試探曹魏的弱點及提升蜀漢的士氣。

但是自從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蜀漢再沒有一個有如此戰略眼光的丞相,蜀漢政權基本上都是自以爲有崇山峻嶺阻隔,萬事大吉,雖然有一個姜維打算繼承諸葛亮遺志,可惜內部全都是掣肘之人,根本無法集全部力量進行戰略進攻。

當時的蜀漢沒有良才、內政昏庸,很明顯就是一個軟柿子。對於此刻正要追求大量軍功的司馬昭來說再適合不過。

三、成本的比較

司馬昭在甘露五年(景元元年,260年)殺了曹髦,立了曹奐;到了景元四年(263年)的時候,司馬昭還在被人指責弒君,於是爲了堵住悠悠衆口司馬昭準備伐蜀。但是衆所周知: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在任何時候,戰爭都是非常消耗國民財富的,司馬昭於是在伐蜀和伐吳之間算了一筆賬:如果打算伐吳,首先要建造戰船,修通水路,光着兩項就要耗資巨大,而且至少要發動十萬人以上的勞役,幹個大半年、一年多才能幹完;而且南方潮溼,北方士兵水土不服,肯定會爆發瘟疫,之前曹魏多次伐吳都爆發了瘟疫不得不回就是例子。

但是如果攻佔了蜀國,花三年時間休養生息,修整水軍。三年後一支軍隊從巴蜀長江上游順流而下,一支軍隊渡過長江,水陸並進,東吳就可以很輕鬆的滅亡了。

而且蜀國地小人少,全國的士兵不過區區9萬人,其中一半人還要守衛成都和其他城市,可戰之兵不過五萬,只要牽制住了姜維,佔據了漢中,劉禪這種昏君必定投降!

帝將伐蜀,乃謀衆曰:“自定壽春已來,息役六年,治兵繕甲,以擬二虜。略計取吳,作戰船,通水道,當用千餘萬功,此十萬人百數十日事也。又南土下溼,必生疾疫。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在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郡不下四萬,然則餘衆不過五萬。今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彼若嬰城守險,兵勢必散,首尾離絕。舉大衆以屠城,散銳卒以略野,劍閣不暇守險,關頭不能自存。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晉書

司馬昭爲何要先滅蜀而不是先滅吳? 第3張

可以看出司馬昭這番想法是當時曹魏政權的一個戰略規劃,即:先乘着蜀漢內部昏庸,先滅蜀國;然後在蜀國舊地修整水軍,三年後水陸並進再滅吳國!

雖然鄧艾剛開始還不太願意聽司馬昭的話,但是最後的結果證明司馬昭的戰略規劃的確是正確的選擇。

劉禪雖然還有機會,如果蜀軍全力抵抗不投降,鍾會被姜維忽悠以滅蜀大功割據自立,後果如何,還未可知。但是劉禪的投降讓這一切都沒了意義……這一戰涌現出的鄧艾、姜維、鍾會等名將也全部死於滅蜀一役。

滅亡蜀國後,司馬昭憑藉滅國大功,壓住了天下人,到了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病死,兒子司馬炎馬上逼曹奐禪讓,建立了晉朝,滅亡了魏國

司馬炎後來也是根據司馬昭的戰略規劃,順利的滅亡了吳國,至此三國全部被晉所統一。

如果大家喜歡小編這篇文章的話,請多多關注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