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曹丕爲什麼不先滅掉楚國,反而選擇攻打東吳呢?

曹丕爲什麼不先滅掉楚國,反而選擇攻打東吳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夷陵之戰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夷陵之戰後蜀國元氣大傷,基本上算是全軍覆沒,這個時候正是蜀國最虛弱的時候,曹魏爲什麼不趁機進攻蜀國呢?當時關羽和張飛等人物都已經去世,劉備也病倒了,孫吳雖然打贏但是自己也損失慘重需要恢復一段時間,所以感覺是曹魏最好的時機。不過曹魏好像並沒有動手,反而讓諸葛亮先重整旗鼓開始了北伐之路,這是爲什麼呢?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得知,劉備雖然戎馬一生,其前半生,在比較重要的戰爭中,卻幾乎屢戰屢敗。例如,剛剛入主徐州之時,敗於袁術之手,無奈向奪了自己城池的呂布求救;屯兵小沛之時,被高順擊敗,只能向曹操低頭;重新據有徐州,則很快敗於曹操之手,只能寄袁紹籬下;爾後,長阪坡之戰,再次陷入絕境,“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直到赤壁之戰後,他在荊州站穩了腳跟,這種情況纔得到改善。

曹丕爲什麼不先滅掉楚國,反而選擇攻打東吳呢?

不過,這並不代表,從此之後,他未逢大敗——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結果東吳與曹魏聯手,將其擊敗並擒殺。因爲他最終死在了東吳手中,荊州地盤也被孫權收入囊中,所以兩年之後,剛剛稱帝的劉備,立馬決定親自率兵東征伐吳,爲關羽報仇,哪怕羣臣勸阻,哪怕孫權求和,他都不應允。只可惜,他氣勢洶洶的發兵,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戰果,結局卻非常慘。

《三國志》記載:“後十餘日,陸議(即陸遜)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

也就是說,他在被陸遜火燒七百里連營之後,損兵折將,敗得非常慘。但即便如此,江東也沒打算就此罷休,而是派李異、劉阿等人屯駐在南山,虎視眈眈。

不過,這個時候,曹丕卻突然出兵伐吳,使陸遜不得不退兵,劉備不但解除了危機,還反過來威脅了陸遜一把,使戰勝方東吳主動遣使求和。說到此處,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彼時劉備最弱,曹丕完全可以先與江東聯手,滅掉蜀漢,再與東吳爭霸,爲什麼他偏偏要攻打東吳呢?對於這個問題,小編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孫權出爾反爾

曹丕爲什麼不先滅掉楚國,反而選擇攻打東吳呢? 第2張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孫權遣使稱臣,曹丕信以爲真。然而“初,權外託事魏,而誠心不款”,當曹丕想封賞他的兒子時,他上書辭謝,曹丕下令讓他派遣質子時,他不但選擇了拒絕,甚至沒讓使者入境,這種情況下,曹丕如何不怒呢?所以,曹丕不顧劉曄的勸阻,出兵攻打東吳,只不過陸遜回軍及時,他並沒有取得什麼戰果。

二、不想看東吳迅速壯大

夷陵之戰的交戰方,是東吳與蜀漢,曹魏只是坐山觀虎鬥,所以東吳取勝之後,一路高歌猛進,如果曹魏沒有動作,孫權的勢力就會迅速發展壯大,這是曹丕不想看到的結果。這個時候,他雖然有兩個選擇,一是與江東瓜分蜀漢,另一選擇則是攻打江東。但彼時他的兵馬駐紮在長江以北,距離東吳比較近,而蜀漢這時已經失去了荊州,他想要攻打,只能從西線,即漢中一代進軍。然而拋開蜀漢的後方,有足夠的兵力駐守,且沒遭到打擊不談,曹魏原來沒有伐蜀的打算,想要伐蜀,也需要一定的準備時間。

三、曹魏的兵馬以騎兵著稱,更適合攻打江東

曹丕爲什麼不先滅掉楚國,反而選擇攻打東吳呢? 第3張

衆所周知,曹魏兼併了張繡和呂布的西涼騎兵、幷州鐵騎,可謂騎兵無敵。但蜀漢多山地,蜀漢的兵馬也更擅長山地戰。而曹魏騎兵的優勢,則會受到較大的限制,畢竟蜀道難不是說說而已。但是江東地勢平坦開闊,騎兵可以自由發揮。所以,當時對曹丕而言,攻打江東比攻打蜀漢更加划算。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夷陵之戰後,看似曹丕應該與江東聯手,瓜分蜀漢,然後二分天下,但是從當時的情勢來考慮,曹魏攻打江東,比出兵伐蜀,更加划算。另外,有說法稱,曹丕此次伐吳,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藉此戰,肅清了徐州等地的割據軍閥,穩固了自己的統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