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清朝滅亡了 爲何多數人不肯剪辮子?

清朝滅亡了 爲何多數人不肯剪辮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清軍入關時,曾強迫民衆“剃髮留辮”,釀成許多屠城血案,乃至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之說。有沒有辮子,始終是有清一朝,衡量漢人是否歸降、是否接受清廷統治的重要標誌。按常理,這種屈辱性標誌物,在清廷滅亡之際,在民國政府宣佈“剪辮令”之後,自會馬上被民衆拋棄,成爲歷史

清朝滅亡了 爲何多數人不肯剪辮子?

網絡配圖

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清廷滅亡了,民國發布“剪髮令”,但大多數民衆不願意剪辮子

1912年6月,梅蘭芳剪掉了自己的辮子。此時距離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發佈“剪髮令”,已過去了3個月。梅的行動顯然稱不上積極,但相對身邊的其他人,卻已可算走在時代的前沿。比如,爲梅管理服裝和處理雜物的“跟包”,無論梅怎麼勸,就是死活不願意剪掉辮子。梅只好趁他們睡覺的時候強行動手:

“我的跟包大李和聾子,我勸他們剪辮子,怎麼說也講不通。有一天我只好趁他們睡熟了,偷偷地拿了剪子先把聾子的辮子剪掉。等他醒過來,感覺到腦後光光的,非常懊喪,把個大李嚇得也有了戒心。他每晚總是臉衝着外睡.好讓我沒法下手。結果,我趁他酣睡的時候,照樣替他剪了。……第二天他含着眼淚,手裏捧着剪下來的半根辮子,走到上房向我祖母訴苦……過了好久,他談起來還認爲這對他的身體是一個重大的損失。在當年是真有這許多想不開的人的。”①

清朝滅亡了 爲何多數人不肯剪辮子? 第2張

網絡配圖

清帝退位了,老百姓卻不肯剪辮子。這樣的情況,具有普遍性。在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很多人去掉了辮子,但未必皆是出於自願。革命軍當年發起的強制剪辮運動,曾引起頗多民怨。在南京,1912年2月,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注意到:“(浙軍)帶着剪刀作爲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游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髮的中國人的辮子。……南京人民對浙軍的暴行感到非常憤恨。”②同期,在成都、長沙、昆明等地,也因軍隊強制剪辮而引發了民衆恐慌,甚至發生了血案。再次一級的城市及鄉村,沒有革命軍的強迫,剪辮者更少。比如,雲南軍政府於11月5日限令民衆5天之內剪掉辮子,但在騰越縣城,英國駐當地代領事史密斯觀察到:“公衆輿論對革命是冷淡的。

   人們沒有任何熱情……在街上很少見到剪了辮子的人。”③革命軍勢力甚大的浙江,也是同樣情形——在上虞縣,“自光復後,剪辮者寥寥”,雖經新政府一再勸喻,但“該處人民終觀望不剪”;在嘉興縣,竟有“頑民千人之衆,以反對剪辮爲號召”,把積極推動剪辮令的官紳之家搗毀。④

清朝滅亡了 爲何多數人不肯剪辮子? 第3張

網絡配圖

事實上,民國成立後,相當數量的中國人,仍留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辮子。1914年,赴美留學的胡適,收到來自家鄉安徽績溪的書信,信中說道:“吾鄉一帶,自民國成立以後,剪去辮髮者已有十之九,其僻處山陬(如上金山、張家山、寺後十八村,並歙之內東鄉各處),剪髮者只有半數。”⑤在山西,直到1918年,閻錫山仍在大力推行“剪髮”政策,派出政治實察員至各縣,逐級追查剪辮情況,縣促區,區促村,村促戶,縣區官員到村蹲點,警察下村巡查……至1919年,山西的辮子纔算大致剪完。⑥1923年,上海廣益書局出版《中華全國風俗志》,對各地民衆留辮情況,也頗多介紹。如河北保定,留辮未剪者,“十居五六”;天津開埠雖早,但“蓄辮之惡俗,反較他埠爲獨甚。無論上中下三等人,剪髮者殆居最少數。”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