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當年溥儀剪辮子是有難言之隱?如今辮子在博物館上萬人看

當年溥儀剪辮子是有難言之隱?如今辮子在博物館上萬人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1840年英國殖民者用大炮強行打開中國的大門以後,在很長的時間裏,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們用異樣的目光盯着中國男子腦後拖着的那根長長的髮辮,感覺令人費解。一位親身參加過中國太平天國革命的英國人伶俐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許多年裏,全歐洲都認爲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荒謬最奇特的民族:他們的剃髮、蓄辮、斜眼睛、奇裝異服以及女人的毀形的腳,長期供給了那些製造滑稽的漫畫家以題材。”

但其實大家都知道,留辮子是清朝纔有的習俗,在此之前,中國人是不剃髮蓄辮的。清朝以前,古人的頭髮都是盤起來的。頭髮之於一個人的意義是十分重要的,頭上的青絲,不僅僅只是一種審美的需求,還有倫理的意義,因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只有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才執行削髮示懲。比如當年曹操因爲馬踏麥田觸犯了自己所定的軍紀,於是劍削青絲以謝軍中。

當年溥儀剪辮子是有難言之隱?如今辮子在博物館上萬人看

但是滿清入關後,爲了便於自己的統治,“剃髮令”由此而生。其實說起來,“剃髮令”最開始的提出者並不是滿人,而是一個漢人——大漢奸孫之獬。清廷的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爲此,漢人奮起反抗,口號是:“寧爲束髮鬼,不作剃頭人!”血風腥雨之下,演出了多少慘不忍睹的歷史悲劇,江陰十日,嘉定三屠,多少人頭落地。但隨着時間的流逝,久而久之,人們麻木了,習慣了,甚至變成了後來“天朝上國”之人的象徵。

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滿清之後,南京臨時政府頒佈了一項重要的法令——剪辮令。命令一下,全國立即掀起一股剪辮熱潮,也是伴隨着“剪辮令”的全國性實施,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當時的皇帝溥儀。清朝雖然滅亡了,但滿清皇室仍生活在紫禁城,受到優待,溥儀也還保留着皇帝的封號。所以紫禁城內部很多人對剪辮令是抵制的,仍然保留着辮子。

到了1922年,距離“剪辮令”下達已經有很長時間了,與“剃髮令”不同的是,全國百姓有大多數是自己剪的辮子,這時還有愛新覺羅皇室成員和一些守舊大臣還留着辮子。當時的主要新聞傳播媒體是報紙,溥儀也受報紙的潮流牽引,覺得還留着辮子是大大的不應該,想要剪了自己的辮子。

1922年初春的一天上午,溥儀叫來剃頭太監,吩咐道:“過來,你給朕剪掉辮子!”小太監一聽,直接嚇趴下了,連聲說:奴才不敢不敢。溥儀無奈,直接自己拿剪刀,就那麼咔嚓一下,誰也沒辦法,雖然,一直跟着溥儀的那些太監、宮女、妃子,都整日裏爲了這件事嚎哭不止,但是,這基本沒什麼卵用。

當年溥儀剪辮子是有難言之隱?如今辮子在博物館上萬人看 第2張

誰也沒料到,第一個在紫禁城內剪掉長辮子的居然是遜帝溥儀。溥儀雖退位已久,但新朝氣象尚不明朗,所以溥儀的一舉一動仍舊是大新聞,這次剪辮之舉,更是舉國轟動,全國上下議論不止。宮內外的人卻不知,溥儀的父親載灃以及載濤、載洵此前早已剪掉了辮子,溥儀實是家中剪掉長辮子的落伍之人。其他滿清餘臣看見“皇帝”都帶頭剪髮了,辮子再留着也沒啥意義了,也都模仿溥儀剪去了辮子。但也依然還有一些頑固派不願意剪掉,甚至宣稱“吾頭可斷,辮不可剪”。

至於末代皇帝溥儀剪下的那根辮子則被完好的保存了下來,現今還存放在博物館內供遊客參觀。可以說,一根小小的辮子,牽動着一個時代的風雲。據說慈禧還在世的時候,就曾咬牙切齒地斷言:清非中國,辮子不能去。辮子去,中國不亡則大清亡。現在分析起來,當年慈禧看得不可謂不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