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宋代古人如何過中秋節?月餅其實並不重要

宋代古人如何過中秋節?月餅其實並不重要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又到一年中秋佳節。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但一般認爲,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那麼宋人如何過中秋?他們的中秋又有哪些習俗呢?

宋代古人如何過中秋節?月餅其實並不重要

網絡配圖

浙東中秋八月十六

中秋節何時固定於八月十五?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爲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爲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爲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但中秋節真正開始盛行卻是在宋朝。

宋代的中秋節時間並不是統一的,有些地區的確是八月十五過中秋,但是也有些地區如浙東,就是八月十六過中秋。相傳南宋時期曾擔任過宰相的史浩,老家就在浙東地區,史浩鄉土觀念很重,每年八月十五,他都要帶着一家老小從都城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出發,到老家與鄉親們團聚,這種習慣一直保持了好多年。直到有一年中秋節前,他回鄉過中秋時,因爲途中所乘馬匹受了傷,只得在紹興停歇,但是這一停就把八月十五給錯過了。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十六,換了坐騎的史浩到了家鄉,當地百姓爲了能和史浩一起歡聚,所以又過了一回中秋,此後不久史浩去世。家鄉父老爲了紀念他,乾脆就將中秋節改在了八月十六來過。

中秋賞月是現代中國人仍然保留的習俗,吃過晚飯後,一家老小或坐於庭院,或聚集陽臺,一起看中秋圓月緩緩升起的場景,那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但是宋代人不但賞月而且在中秋節還要拜月。所謂拜月就是在庭院中焚香祭拜月亮神,說出自己一年的心願,以求得保佑。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男子拜月一般是求得“早步蟾宮,高攀仙桂”,而女子拜月則主要是希望自己“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對於這種習俗,當時就有詩人作詩調笑,“時人莫訝登科早,只爲嫦娥愛少年。”而宋代筆記小說《醉翁談錄》對此也有記載,“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於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

中秋歡慶至曉方休

要說宋代的中秋節熱鬧到什麼程度,也許用一個詞語就能概括,那就是至曉方休。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宋代中秋節是通宵歡慶的,這一天人們不會因爲天色已晚而熄燈入眠。

宋代古人如何過中秋節?月餅其實並不重要 第2張

網絡配圖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竿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又比如《夢粱錄》一書描寫南宋臨安民衆中秋活動時也說:“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

我們大家都熟悉蘇東坡的一首詞,這首詞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其開篇序言就是“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如此看來,蘇軾這首詞肯定是他玩了一個晚上纔有的成果了。

飲酒放燈少吃月餅

中秋之夜放水燈也是宋代時期老百姓歡慶中秋的習俗之一。宋代周密寫的《武林舊事》一書就說,“此夕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中秋放水燈在宋代人眼裏主要目的是爲了迎接潮神生日的到來,其意或是以此取媚於潮神,請求他不要給人們帶來災難。而從《夢粱錄》等書記載來看,這種習俗不僅僅在沿江、沿海地區有,就是在內陸地區也都存在。

宋代古人如何過中秋節?月餅其實並不重要 第3張

網絡配圖

宋代人過中秋,月餅並不是必需品,很多人家都不會刻意準備月餅作爲當晚的佐餐之物。比起月餅來,飲酒倒是更爲普遍。因爲在當時條件下,製作月餅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還是大難事。一來製作月餅的工序較爲複雜,一般人家難以做到。二來月餅所需材料不是每家每戶都能置辦齊全的。酒水就不一樣了,村鎮、街坊大都有酒肆,而且中秋時節正是新酒上市的時期。中秋之夜,富人酌酒高歌,窮人也置衣買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

不吃月餅,那麼老百姓吃什麼呢?據史料記載,宋代無論南北中秋夜都要喝點“玩月羹”,具體做法史書沒有明言,但應該只是一種普通的湯飯而已吧。此外,時鮮水果也是必不可少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